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熊丙奇
在北大校庆所举行的“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当前“大学围着市场转”的思想提出尖锐批评,对一些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很不认同。纪宝成表示,大学的使命和精神,要求它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但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各种各样的渠道向大学渗透,腐蚀大学精神。
纪校长的尖锐批评,引起不少人士的共鸣。但读完纪校长的发言发现,他把大学自主性缺失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市场侵蚀”,显然打错了靶子。
纪校长所说的“大学围绕市场转”,与一些学者所提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围绕市场转”,说白了,就是为着经济利益转,什么来钱干什么,谁给钱就给谁服务,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人才培养有淘汰、学校办学有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教育服务与教育质量,并通过教育服务与教育质量,来确立学校的品牌,树立学校办学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
中国高校当前出现的问题,恰恰在于没有市场竞争机制,学校很少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由此可以不顾及办学的质量,没有了大学的精神,失去办学的尊严。对于整个学校来说,招生时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选择权,集中分批次录取,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学校靠制度减少了彼此的竞争,培养时受教育者也没有选择权,学校间没有通畅的转学制度,学生很难从一学校转到另一学校;对于学校领导来说,由于任命权、评价权、考核权在上级管理部门手中,因此,往往办学对上负责多,对教育本身负责少;对于学校教师来说,由于几乎没有资源配置权力,无论是招生、培养、学科发展,都少有发言权,因此,在办学中,遵照行政命令多,自主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者少。
美国的市场经济远比我们这里发达吧,为何美国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却没有被“市场侵蚀”呢?原因很简单,学校之内与学校之间,有按照教育规律、学术规律而设置的市场竞争机制:招生,没有我们这里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这其实从制度安排上就让每个学校不平等竞争),学校自主招生,学生有选择权,学校也有选择权;培养,有严格的淘汰机制,耶鲁大学的淘汰率有时高达30%,而学生在求学中可以申请转学;校长,不是上级管理部门任命的,而是董事会或理事会遴选出来的;教授,拥有教学与科研自主权,不是校长眼中的下级,而是校长服务的对象;财源,衡量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校友捐赠率,校友捐赠率越高,表明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对母校培养认可高,有的高校一年的校友捐赠就达几百亿美元。
借批评“大学围绕经济利益转”,来否定高等教育市场化,某种程度可视为高校对市场竞争的担忧和恐惧。真正的市场竞争中,看的是学校领导治校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意味着校长没有了行政级别、要靠教授会遴选、大学真正转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回归自己的办学属性,不能一心想着靠学生收费赚钱而是考虑如何培养优秀学生,不是自说自话自己取得了多少成绩而要由社会来评价。这需要构建完全不同于眼下行政至上、经济利益至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作者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