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6631 2
2014-08-11

感谢华尔街评论原创财经网授权转载本文,共同支持原创财经华尔街评论讯 翻开上世纪70年代美联储主席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的日记,1969年1月20日那天写着“总统就职日,多云,阴天”。望着尼克松意气风发的神情,伯恩斯能感觉到这位新总统“对他的热切期望”,但伯恩斯的心情远没有尼克松那般轻松,这位油漆工匠的儿子,美国最知名的经济周期研究专家,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在日记中写道“要是总统不把头抬那么高,身体挺那么直,我会感觉更好一些。”

尼克松当时接手的是一个经济过热的国家,通胀率已达到令人担心的水平。时年64岁的伯恩斯被邀请加入政府班子是因为尼克松深信他会是个很好的经济顾问。

1960年,当还是副总统的尼克松首次参加总统竞选时,伯恩斯曾提醒尼克松:如果美联储提高利率,他胜出的可能性或许不大。

事实果真像伯恩斯预言的那样: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尼克松最终输给了约翰·肯尼迪。这件事让尼克松永远记住了美联储的影响力,以及伯恩斯这位具有政治头脑的经济学家。

所以在尼克松当选总统后,面对经济的摇摇欲坠,他选择让伯恩斯来执掌美联储,接替那个当年打碎他总统梦的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Jr.。尼克松对伯恩斯下了道硬生生的命令:“看好经济,别出现衰退。”

伯恩斯面临的不仅仅是风雨飘摇的经济和一个出了名爱事必躬亲的总统。

1969年12月,美国通胀率超过6%,达到朝鲜战争以来最高水平。这虽然是美国国内的问题,但却搅得国际市场分外不安,症结就在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外国政府有权要求美国政府以官价(35美元兑1盎司黄金)将他们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元钉住黄金,各国货币则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二战后第一年,这个由44个国家商定以美元为中心的新国际货币制度效果堪称完美。当时日本和欧洲正在战后重建,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美元来购买美国的汽车、钢材和机器。在积累外汇储备时,美国贸易伙伴更愿意持有美元而不是笨重的贵金属。在全球官方黄金储备逾一半握于美国之手时,布雷顿森林体系似乎是固若金汤。

但在1950-1969这近二十年间,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改变。德国和日本崛起,美国经济占全球GDP的比例由35%锐减至27%。其他各国对美元需求降低、对德国马克、日元、法郎的兴趣却日益增加。美国在越南战争及国内事务上的花费使国际市场美元陡然增多。渐渐的,美国那些盟友开始要求把美元兑换成黄金。

当年美国负责监督黄金和其他国际事务的是财政部主管货币事务的副财政部长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他对黄金市场的情况已经担心了一段时间。虽然美国定的黄金官价是1盎司兑35美元,但真正的黄金市场却不在美国,而在大西洋彼岸的伦敦。企业把黄金卖给珠宝商和牙医,央行从市场收购多余的黄金。一般来说,央行的黄金购入价基本保持在35美元附近。

1960年的一天,当时还在美国大通银行任职的沃尔克突然听到一个让他难以置信的消息:黄金价格竟然涨到了1盎司40美元!虽然后来金价回落了,但此事的确是个令人担忧的预警。黄金市场的动荡不安其实是美国爆发高通胀的一个征兆。

到尼克松入主白宫时,官员们已经知道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时年41岁的沃尔克回忆说,他曾警告即将履新的财政部长戴维·肯尼迪:要拯救美元只有两年时间。1969年,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赤字高达70亿美元,按今天的标准看,这不过是区区一个小数字,但在当年已经足够骇人了。高赤字意味着英国、德国和日本的美元持有量正在增加。

沃尔克曾经向欧洲施压,希望他们一次性升值本币,因为如果美国人必须花更多钱来买法国红酒,那么外国手里的美元将会减少。后来,德国小幅提高了马克汇率,但其他国家均拒绝升值要求。欧洲和日本其实都陷入一个尴尬困境:他们并不愿持有美元,但国内出口业又严重依赖于美国。

尼克松对具体的国际金融问题向来没什么兴趣。他关心的是美国国内经济,尤其是极具政治敏感性的就业问题。虽然他曾命令伯恩斯别让经济出问题,但1970年美国经济还是陷入了衰退,失业率攀升至6%这个10年来的最高水平。

伯恩斯的工作让尼克松恼火。他开始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了劳工部长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身上。这位日后的美国预算委员主任认为伯恩斯决策错误,他不应该限制货币供应增速,1970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还不到4个百分点。曾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的舒尔茨更赞同其好友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观点。

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货币供应量是美联储可运用的一个关键工具。弗里德曼用供需的观点来分析货币市场:如果美联储增加美元供应,则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格相应升高,通货膨胀出现。弗里德曼同时也发现,当年导致大萧条恶化的部分原因是货币供应收紧过度。

1970年的经济衰退竟然没能遏制住通货膨胀,这把伯恩斯给难住了。他在日记中潦草地写道“美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问题----经济衰退和高通胀居然并存。”正如伯恩斯向国会委员会所说的那样,“传统的经济法则已解释不了目前的现实。”工厂没有活干,但物价却在节节攀升,经济法则似乎失效了。

虽然通货膨胀来势凶猛,但尼克松却催促伯恩斯放松货币政策。白宫助手们无视美联储的独立性,屡次提醒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性。伯恩斯的儿子约瑟夫·伯恩斯(Joseph Burns)说,“尼克松对父亲施加的压力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沃克尔也证实尼克松的态度“非常粗暴”。

当1971年美国进入经济增长疲软期时,伯恩斯把第一季度的货币供应年增幅提高到8%,第二季度进一步增加到10%。这是非常大胆的扩张政策。研究美联储的经济历史学家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认为,伯恩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部分受到了数据的误导(确定货币供应增速是极度困难的事情)。但尼克松的横加干预也影响了伯恩斯的判断。

1971年上半年,美国铜业、钢铁业和电话业的工会代表要求除了对生活成本调整外,资方需在未来三年把工资提高30%以上。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美联储在通胀率高达两位数时还不加息可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今时不同往日,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通胀问题只能由美联储控制。

在当时的人看来,平衡预算的作用绝不亚于美联储。梅尔泽注意到,那个年代很少有美国人会认为降低通货膨胀必须以失业为代价。那年的夏天,美国《时代》杂志社论称,“一旦通胀开始出现,没有一个政府会同意用严重的衰退和失业来遏制物价上涨”。当时的传统观念是美联储并没什么权力。

美国通货膨胀的愈演愈烈也震动了国际市场。外国政府为了稳定美元汇率(及支持出口业),不得不入市买进美元。各国央行手中的美元越积越多。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表示,“各国买进美元导致货币扩张,情况就和今天类似”。美国的黄金持有量锐减至100亿美元,只有1960年时的一半。金本位名存实亡,因为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元远远超过美国金库里的黄金。一旦他们要求美国把美元兑换成黄金,后果不堪设想。

伯恩斯仍然支持政府成立一个薪资委员会来控制劳动力市场工资涨幅。

他还考虑一次性将美元贬值,即把黄金官价提高到1盎司35美元以上。

但沃尔克觉得,伯恩斯这个办法徒劳无益,因为不管美元贬值多少,其他国家只要把本币兑美元的汇率也下调同样幅度,情况就还是老样子。

沃尔克认为,要恢复平衡的话,关键在于让美元兑日圆和其他欧洲货币一次性贬值10%-15%。即使美国这些盟友拒绝合作,他认为美国也可以通过暂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来逼迫他们就范。

这种压力在1971年的春天进一步加剧。当年4月至5月初,投机客卖出美元并大量囤积德国马克,德国为了稳定马克汇率入市买进50亿美元。

在那个对冲基金还不存在的年代,50亿美元是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1971年5月5日,德国终于对升值压力屈服,允许马克自由浮动。这使得西方世界距离弗里德曼提出的所有货币汇率自由浮动的理想更近了一本,但对解决危机仍然于事无补。

美国黄金仍在持续减少,令事情变得更糟的是,贸易赤字开始变得很高,在失业率仍处于6%高位的情况下,贸易赤字的大幅攀升成为了一个政治敏感问题。尼克松必须要采取行动,但他的幕僚却始终没达成一致意见。

沃尔克和舒尔茨想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但伯恩斯强烈反对。他认为没有黄金做担保,美元就是一张纸。如果不能确保金本位制,美国政府信誉何存?如何有能力抵御通货膨胀?

这个问题使官员们重新审视其人为控制薪资和物价涨幅的必要性。在美国政府内部,从尼克松以降,没有任何官员相信人为控制的做法存在经济价值。只有苏联那种经济模式才会强迫市场走不愿意走的道路。

但这种顾虑对1971年尼克松新任命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John Connally)不是问题。康纳利在意的是如何强有力的展现国力。在那个夏天,康纳利当着尼克松的面对舒尔茨进行了一番嘱咐,让后者在会上提出反对意见,并支持康纳利所拟定的新方案。这件事被视作高度机密。

尼克松警告舒尔茨,“别告诉你太太。”

原本他们打算在劳工节过后才开始行动,但是8月12日(周四)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计划提前了,当天英国政府要求美国对英国持有的7.5亿美元的贬值风险作出担保。周五,尼克松把15位顾问召集到戴维营,他坚持此事不得告诉外人。但沃尔克并没这么做,他通知了国务院的一名同僚和日本人。

康纳利展示的计划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第二,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影响,工资和物价90天内不得上涨。第三,美国将对进口商品征收10%附加费。康纳利打算以进口附加费为要挟,迫使其他国家重新考虑本币兑美元汇率。

在8月15日(周日)的全国电视讲话上,尼克松把美元与黄金脱钩归咎于外汇投机者和“不公平”的汇率,对美国货币政策却避而不谈。从政治上说,他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周一道琼斯指数跃升33点,创下当时的纪录最高涨幅。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得到众多媒体交口称赞。

如今沃尔克对当年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到了后悔。他说,“货币市场无人负责了”,欧洲人因为不能忍受汇率的不确定性而创建了自己的货币欧元,但他们现在也有了麻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对美国国内经济冲击更大。舒尔茨说,“价格管制让人产生了通胀正得到控制的错觉”,这让尼克松对经济法则更加满不在乎。

人为控制薪资和物价涨幅在短期内的确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美国的通货膨胀一直到1972年年底都没有反弹,这让尼克松在当年轻松的连任成功。但最终证明,这种人为控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90天的薪资和物价冻结期导致美国政府必须制定更为复杂的二期措施,然后又推出了三期措施,直至1974年方才结束。伯恩斯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美国货币供应变得像一个沸腾很久的高压锅,盖子压再紧也还是会爆开。

1974年8月,当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辞职时,美国通货膨胀率已经超过了11%。

很快,它还会涨得更高。通胀预期开始深植于美国货币体系中。

尼克松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决定是引发美国“大通胀”(Great Inflation)的根本原因。同时,其也代表着曾经主宰金融市场的“种种固定联系”开始土崩瓦解。之前,人们申请抵押贷款的期限和利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以前大家要存钱除了去银行没有别的地方,而且银行给的利率也是固定不变的。

汇率的自由浮动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动荡不安的世界。投资者第一次可以押注利率或瑞郎的方向。新金融工具、新投机工具层出不穷。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我们不用考虑市场的不确定性,当这个体系瓦解后,市场周期开始变得风云变幻难以捉摸。

1970年加入美联储,曾担任美联储副主席的唐纳德·科恩(Donald Kohn)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注定失败,但当时美联储找不到一个像金本位这么严格的货币体系。他们更乐于去取悦政客,冒着吹大资产泡沫的风险来推迟衰退时间。

1978年,总统吉米·卡特找人取代了伯恩斯。第二年,当美国通胀率逼近15%时,伯恩斯发表了一次重要的主题演讲“央行的痛苦”,他认为全世界各国央行都是失败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元首宁愿违背经济法则,也不肯冒险惹怒他的选民们。

伯恩斯的继任者沃尔克最后的确打败了通货膨胀,与他的前任不同,沃尔克有勇气为了抗击通胀而把整个国家拉入严重衰退。但伯恩斯的困扰并没有就此消失,那就是怎样满足政府对无限制扩张货币的需求。在希腊,在爱尔兰,在美国,我们都发现了相同的问题。让伯恩斯苦恼的东西,伯南克和耶伦等同样也避免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1 17:35:48
[em42]路过,友情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09:33:26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