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70 6
2014-08-12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向小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骗子而言,中国老百姓快速增长的财富和狭窄的投资渠道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给了他们广阔的施展拳脚的空间。只要有机会筹集到资金,赌上一把,赢了则家财万贯,输了就一跑了之。
马克-吐温说,傻子和骗子是一对伙伴,谁也离不开谁。
  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了。
  2014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为由,同意批捕华融普银投资基金(北京)有限公司前法人代表魏薇、董占海。至此,这场涉嫌非法集资39亿元,涉及全国三千多个投资者和五千余名理财经理的首都地区史上最大非法集资案嫌疑人终于落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骗子而言,中国老百姓快速增长的财富和狭窄的投资渠道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给了他们广阔的施展拳脚的空间。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要有机会筹集到资金,赌上一把,赢了则家财万贯,输了就一跑了之。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简直数十年难遇。我相信他们几乎能够闻到猎物的味道——那些手上有点钱的散户,面对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市场,他们目不暇接,手足无措,他们的肉,早就被预订为了别人的盘中餐。
  反过来我们问,如果华融普银这些项目没有一个靠谱的——据说具体用于何处,有多少用于放高利贷,有多少用于搞房地产,目前仍不得而知——那么那些客户当初为何把钱委托给他们呢?而且是争先恐后地委托,以至于原定某项目募集的6亿元资金,后来竟然超募至20亿元。
  事后来看,整个事件几乎像一场荒诞小说。一个毫无名气(名字略山寨)的所谓基金管理公司,竟然拿到了某个省级的高速公路项目(匪夷所思的是这一点竟然也是假的)。在包装成有限合伙基金产品后,这个骗局就动用了数以千计的销售人员在市场上撒下了诱饵。这个诱饵就是高达6%的佣金,它就像一剂强心剂,驱使人像着了魔一样给他们寻找客户。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在利益的面前,在赤裸裸的银弹攻击下,许多理财经理失去了做人的底线(更遑论合法合规),他们毫不顾忌这个产品本身,发疯似的推荐客户购买。即便是这个产品有千百个漏洞,他们也视而不见。此时,他们卖的已经不是理财产品,而是沾满迷幻剂的毒药。
  然而,当人们排着队将自己的储蓄交给华融普银时,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贪婪,正在为自己埋下难以咽下的苦果。
  马克-吐温说,傻子和骗子是一对伙伴,谁也离不开谁。你在傻子的身边准能找到骗子,在骗子的去处准能找到傻子。在华融普银一案上,这些被骗的客户,不得不说,如果不是被贪婪蒙蔽了双眼,又何至于傻到如此程度?他们也许听闻过项目可能有风险,但是以往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让他们放松了警惕——这个产品收益如此之高,冒点风险也毫无不可。
  他们粗略地看过产品简介,那些“华融”、“中交”、“高速”的字眼,仿佛暗示这是一个国企项目,似乎是很有保障的。理财经理的推销,让他们坚信,好项目仅此一例,这个机会不抓住,以后就很难有了。繁荣甚至狂热的理财投资市场,为人性的弱点涂上了七彩的背景,让这场骗局显得那么的真实,几乎快要说服正在推销的理财经理本身。
  卑鄙的传统依然是卑鄙,高尚的骗局依然是骗局。无论讲的多么天花乱坠,在佣金高达6%,投资收益高达15%的情况下,去何处寻找这种复利在20%以上的项目,并持续保持盈利呢?答案是:那只能靠运气。房地产也许是一个选项,但眼瞅着已经快要完蛋。炸弹的爆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今天华融普银倒下了,它只是这个时代千万个骗局中的一个,在我看来,它毫不起眼,就算是号称史上最大,也不过尔尔。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个华融普银在上演,我们不得而知。但此时此刻,也许正有人在打电话给你推销,有人在你家的信箱中塞进小广告,有人在你电子邮件中留下了产品说明书。“你是否真的想发财?”这个信号中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金钱的气息。在信号的背后,有人承诺着保本保收益,他们已给你铺好了道路,就等你自己变身接盘侠。
  (本文作者介绍:生于湖北省西南部。他的作品风趣幽默不拘一格,深受人们所喜爱。)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以上摘录新浪财经的一篇文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满大街的多如牛毛的投资公司,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理财投资的宣传,从事“理财、投资咨询”,高收益是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可是有几个老百姓是对这投资公司去真正调查考察过,可能有部分投资公司会给老百姓投资者展示其“资格许可”,优良的投资能力,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可老百姓谁真正有能力去辨识、去评估风险能力的呢,有谁去能清晰的监管理财资金真正的去向,就觉得这圈子这世界真的很乱,谁也保不准这不是忽悠,这不是欺骗,这不存在很大风险,有谁能弄清楚是不是在违法活动,有谁能够对投资者权益能够保护?可怜的大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2 15:21:09
他们也许听闻过项目可能有风险,但是以往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让他们放松了警惕——这个产品收益如此之高,冒点风险也毫无不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23:42:56
孙世明 发表于 2014-8-12 15:21
他们也许听闻过项目可能有风险,但是以往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让他们放松了警惕——这个产品收益如此之高, ...
因为对投资不懂,对手段方式不清,加之“预期”汇报的诱惑,还有投资公司的风险隐瞒或者包装修饰,冠以“理财”之名,老百姓当然趋之若鹜和盲从,加之有些公司本身以类似传销手段营销,还有之前的刚性兑付,老百姓哪有辨识和风险意识。这行鱼龙混杂,水深啊,乱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23:47:17
其实我对这行也不是⑩分了解,因为我发现百姓们对收益的关注往往高过对于投资公司、投资项目和风险的关注,还有更可怕的事没有人对资金的去向有严格的第三方监管,我真的觉得是件可怕的事。说的不对敬请谅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23:51:17
还是傻子太多,骗子太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3 06:39:23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