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尽管人民日报此前发文称中国没有全面、大规模放水货币。但据彭博社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货币宽松程度达到近两年之最,这测试了信贷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逐渐减弱的有效性。
二季度,彭博新中国货币环境指数——借贷增长、实际利率和中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加权平均指数上升6.71点,至82.81点。升幅创2012年三季度以来最大,5月和6月单月读数升至80上方,为2012年1月以来首见。
据彭博社对分析师的调研,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将创历史同期新高,表明当局正开闸放水,哪怕债务风险高升。而低于ZF目标的消费者通胀允许更多宽松的空间,经济数据将决定货币政策可以走得多远。
不少经济学家将此前央行对国开行发行的万亿PSL以及对多家银行的再贷款形容为中国版的QE(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但花旗的首席经济学家却认为,量化宽松并不准确,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质化宽松(QualitativeEasing),来解释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的区别。
这位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的“质化宽松”与QE不尽相似,其主要是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更多高风险资产、同时又不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而QE则是央行通过购买一定规模的资产(美国是美债和MBS)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因此膨胀。这是一种在利率已经达到零附近时而采用的强有力的刺激手段。
《华尔街日报》提到,在中国的背景下,这种所谓的“质化宽松”发生在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高风险资产之时,例如向农业及小型企业发放再贷款、为低回报率的基建项目提供低成本贷款等等,与此同时,还要维持正常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
花旗认为,中国“质化宽松”的目的是为特定领域提供廉价融资,降低这些领域的融资利率。尽管这会给经济带来通胀压力,但相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而言影响没有那么明显。
质化宽松的一大表现就是央行近来发行一万亿PSL支持国开行棚改项目。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认为,这应该是一万亿的贷款额度,分三年发放。因此商业银行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并未明显扩张。
早在今年3月,央行圈定额度为500亿元的支小再贷款,向市县级中小银行提供低息贷款资金。这些专项低息再贷款仅用于支持小微企业。今年7月以来,央行接连向内蒙古、上海、汉口、长沙等多家地方银行,分别提供了额度为5-10亿元不等的低息再贷款。
除此以外,央行还在7月31日下调了14天正回购利率,从此前一直稳定的3.8%下调至3.7%,中标利率下行也有一定的引导利率下行的意味。
在引导利率走低的同时,央行也在回笼资金。7月31日当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回笼110亿元,这是5月中旬以来的首次净回笼。
《华尔街日报》称,这表明该行不希望产生像美国定量宽松措施一样的效果,即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
北京质化宽松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潜台词是,如果该政策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没有收到成效,央行可能会直接降低基准利率,这种方法也许是最正宗、最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放松方式。
但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也警告称中国“质化宽松”政策的另一种略显负面的后果则是,这项政策与中国为逐步自由化利率政策的所付出的的努力是背道而驰的。
人为地压低经济特定组成部分的融资成本——例如通过“抵押补充贷款”等新工具来面向特定行业部门发放廉价贷款等——将可有效地在中国经济中增加另一个利率层面,这可能意味着对于中国人民银行来说,想要实现在长期内使其货币政策变得更加有效的目标将变得更加复杂,甚至是面临更大阻碍。
美银美林:下半年将继续出台定向宽松措施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Hak Bin Chua、ClaudioPiron、Alberto Ades和陆挺近日发布报告研究报告称,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二季度报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年中会议均确认表明,就目前而言中国ZF将保持与此前一致的政策立场。
报告指出,预计中国人民银行仍将继续采取定向宽松措施,以便压低融资成本和保持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只要经济增长目标能得到保证,则中国就将在下半年中尝试实施更多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