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应邀参加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广州论坛,作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辅导报告。针对目前我国有所下滑的经济形势,他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目光必须转向内需”。
经济下滑主要是外部原因
记者: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不断减速,国外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结构性、体制性内因造成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开始出现,您怎么看?
林毅夫: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体制机制问题,但我认为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国际外部性、周期性的原因。与中国处于同样发展程度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印度、巴西下滑更严重。韩国、新加坡等高收入经济体,经济也在下滑,因此一定有共同的外因。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从中国的情形看,由于发达国家从2008年以来,经济一直未恢复正常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疲软,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压力增大,因此,第一驾马车——出口变慢。再看投资,中国从2009年启动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经过四五年时间,这些项目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没有新项目,投资就下降。第三驾马车是消费,国内消费还比较正常,所以还维持较高增长。有的国家,消费也下滑,其经济下滑幅度更大。所以,不能认为我们没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但从2010年以来的下滑,主要是外部性的、周期性的。
基础设施完善是投资机会
记者: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靠什么?
林毅夫:既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国际性、外部性、周期性的,我们经济增长必须转向内需。内需有两块,一是投资,二是消费。消费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因为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的不断增加,而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是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需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降低交易费用,这是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需要投资。所以我们必须转向内需,但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投资,投资必须项目好、效率高,投资、消费与增长才能可持续。虽然我们已经做了30多年的投资,但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产业可升级,基础设施也需完善。城市内部环境、道路拥挤、地铁堵塞、下雨积水,这些都需改善,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此外,环境治理和城市化的空间也十分巨大。
中国还要利用好后发优势
记者:您一直强调中国的后发优势,但这个优势我们已经用了35年了,目前还存在优势吗?
林毅夫:后发优势不在于我们用了多少年,而在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从2008年的数据分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年、新加坡1967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而日本从1951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1967年,维持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韩国从1977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亚洲新兴经济体利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如此长时间的增长。所以,如果我们利用好后发优势,从2008年开始,还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
记者:怎样才能把发展潜力变为现实?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哪些方面?
林毅夫:把潜力变为现实,有两个前提。一是维持社会稳定;二是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分配不均,二是腐败,三是环境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当前的国际环境,我们面临很大挑战,但只要我们把握作为发展中国家扩大内需的空间,并利用有利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来源:广州日报2014年08月11日)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zzuzst 发表于 2014-8-17 16:17 写的很好
lovealljinan 发表于 2014-8-17 16:02 有人指责张维迎报告做得多,没工夫研究学术,列位看,林毅夫不也成天到处演讲吗?他讲的这一套,基本就是顺 ...
lovealljinan 发表于 2014-8-17 16:18 谁写的很好?记者?林毅夫?
fantuanxiaot 发表于 2014-8-17 16:20 张维迎和林毅夫都成了庸俗经济学家
zzuzst 发表于 2014-8-17 16:23 从他学派的角度看是有逻辑的。我认为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是十分称职的。
lovealljinan 发表于 2014-8-17 16:27 他什么学派?他怎么十分称职了?说说看。。
greatlw 发表于 2014-8-19 07:49 千万不要误导。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只能从总供给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投资驱动是颠扑不破的基本原理,关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