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并没有一边倒的说那些感人和正面的东西,
也注意到了幸存者的宣泄和悲痛。
对比一下财经杂志的“预防针”,我们确实进步了。
转贴:
钱钢---以最大仁厚面对灾民情绪
钱钢 《财经网》 [ 05-16 00:56 ]
我恳请指挥者,慎用“破坏抗震救灾”的罪名,温和化解灾区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
无数同胞,在黑色的“5·12”下午,被死神瞬间掳走。无数伤者,在那个瞬间突遭重创,和生命的幸福、欢乐、健全顷刻间诀别。无数一息尚存的被困人员——他们可能是母亲,是父亲,是儿子和女儿,在“最关键三天”已然耗尽之时,尚在作最后的挣扎,等待获救的一线希望。
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在特大灾害的巨大阴影下强烈凸现。权为民所授。政府的救灾大计,必须以受难人民的利益为依归,并接受灾区人民的监督,甚或是苛刻的挑剔。当大规模救援行动展开之际,我呼吁,对从浩劫中侥幸逃生的余悸未消的灾民群众,须以最大的仁厚与宽容,去善待与保护。
我毫不怀疑,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我也毫不怀疑,政府将高度重视灾区民众的饥寒,食物、饮水、帐篷、衣被,都会随着交通线的打通,源源抵达。这一切,正在、还将不断通过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向全世界传播。此后的日子里,我们必定会一次次看到感激的泪光,听到对党和政府发自肺腑的赞扬。
但是,灾区人民创巨痛深,他们在废墟上的艰难生活,外界很难巨细无遗地知悉。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得对,我们的政策是原则性的,而老百姓的困难是具体的。灾区人民,在剎那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有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艰辛,更有家家不同的悲剧,有巨大的精神创伤。
灾民的情绪,领导者应细心体察。温家宝总理在赶到汶川灾区后,对聚拢过来的当地干部群众说,你们受苦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汶川的老百姓,中央没有忘记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体察汶川人们在震后的一天多里,是处于怎样一种几近绝望和崩溃的状态。中央领导已经在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他们无法获悉;救援大军被阻,抢修损毁道路遭遇极大困难,他们无从知晓。惊惧,痛楚,期盼,失望,一切都会自然发生。
面对情绪起伏的灾民,我们不能只说,解放军来了,子弟兵万岁;我们还要说,进入震中的艰险阻挡了救援队伍,而救援队伍多么应该早一晚到达!政府要倾听他们的怨言甚至愤怒,要以极大的耐心,向灾民解释当前的局面和政府的行动决策。在更漫长的救灾日子里,灾民们可能的群情波动,政府都应以最大的仁厚包容之。
多灾多难的中国百姓,有隐忍沉默的传统。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还利于民,人民权利意识苏醒,鸦雀无声,变为众声喧哗。百姓有种种诉求,诉求有时也会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在动荡不安的灾场,政府为人民的安全,必须加强社会治安,但种种安定社会的举措,决不应是对灾民居高临下的管控。我恳请指挥者,慎用“破坏抗震救灾”的罪名,温和化解灾区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值此非常时期,“和谐”二字,何其珍贵!
作者为《唐山大地震》作者,现任教于香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