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穷人的孩子,拿着零用钱。
 
「我爸说今天只能买100元。」他说。
专家问,那,你怎么挣到这100元的?
「没有挣啊,」孩子说:「我爸固定给我100元。」
只见这位孩子认真的选了一包巧克力、外加两根棒棒糖,还有一支棒冰,刚好差2元到100元,满足的离开。
看着第一位孩子买完东西,第二位孩子,也就是富人的孩子,却双手空空,还没买。
「你选好了吗?」专家问他。
「好了。」孩子说,指着上面的一包很大盒的软糖箱,还有附玩具。
「哗,」专家看到这豪华的东西,问孩子:「这个好棒呀!你也要用自己零用钱买吗?」
孩子点点头。
「那你都是怎么挣你的零用钱的?」
「我做了什么事,我爸就会给我。」他说:「我存了很久,才可以买这个东西的。」
听完,专家有了很深的感触。
那就是──穷人与富人之间,其实只差着薄薄的一条线。
虽然只是一场小小的买东西的实验,却已经看得出来。
穷人的孩子,不断被压抑本身对物质的欲望,必须拿最少的钱换最多的商品,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
他不断的在做「减法」,将有限的100元,分配给一个东西,剩下80元,再将80元分配到下一样东西,剩下60元……。
长大后,领着每个月固定的薪资,也是用这样的「减法思维」来应付人生。
但富人的孩子,注重的却是「加法」。
钱即使不多,但「心」却没有上限。或许是欲望,或许是野心,总之,他一次就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商品,看很久,然后,买不起,没关系,他设定目标、要赚「更多」的钱,让上限可以提高,来买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为何要买这么贵的跑车?穷人说:平常车就可以代步了!富人说不出理由。
为何要买这么贵的手表?穷人说:一般电子表就能看时间了!富人也说不出理由。
其实到最后,就是「减法」和「加法」的差异罢了──
富人的眼中,满眼睛只看到自己想要「加」什么东西进入己的生命,而奋力达到它。
而不是不断计算到底要怎么「减」才会比较慢、撑得比较久。
富人和穷人只差一条线:一个不断「加」欲望,另一个不断「减」薪水。两者都没有错,也不见得能决定一生的幸福,但,却有可能决定了「财富」,若你有兴趣,就看看要不要重新学习,「加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