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评审了几份青年科研人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有面上项目,也有青年基金项目。尽管申请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还是全部为他们评优了。其实,我的评审标准很简单:只要从事过这一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发表过一些论文,有一定的工作积累,项目申请书没有逻辑错误,就应该给予资助。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不利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也不利于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科研氛围。
但是,我发现很多青年朋友申请科研基金资助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项目参与人的选择。申请人往往会罗列出一大群项目参与者,可是,却没有介绍这些人过去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也没有具体说明这些人在该科研项目中的将要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甚至,在Hep-Spires的数据库里也查不到个别项目参与者的任何文章。添上这样的项目参与者有什么意义呢?科学研究不是去打狼,不是人越多越好,据我所知,理论物理的研究并不需要过于庞大的科研团队。还有的青年基金项目,列出了很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名字,一个刚刚博士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哪有什么资格去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搞科研呢?青年基金项目主要是对申请人的资助,并不强调科研团队的规模。因此,我希望青年朋友们以后申请基金项目时,不要把与科研工作无关的人列进来。也希望评审专家们不必苛责于项目申请人的科研团队的建设情况。一个年轻的副教授或者讲师,参加工作没有几年,能够拉起多大的一支队伍呢?
另外,大部分申请书都写得很长,申请人恨不得把该研究领域内的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甚至还有一些申请者把联系不大的两个研究课题写在同一份项目申请书里。其实,只要具体讨论几个问题,深入调研,写清研究思路,就是一份很好的项目申请书。将来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展开研究,下足功夫,即便能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也是成功的。
以上说了一些项目申请书中存在的问题。还想对于已经获得基金资助的青年朋友们啰嗦两句。
大部分年轻的项目申请人都是沿着他们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很多人已经从事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工作。他们申请的基金项目也大都属于原来的研究领域。我总是想问一问,五、六年时间是否已经足够搞清楚了一些问题。是否有必要继续花费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事原来的研究工作。可否考虑转变一下研究方向。你已经获得资助了,只要用来做科研工作,都是允许的。我申请到国基金项目以后,从研究中子星的结构和性质转到研究强子共振态的结构和性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是分不开的。无论如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青年朋友们应该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向国际先进学术水平看齐,努力成为一名International scientist。
还有一些意见,可能同行朋友们不愿意听,可是,我还要在这里一并说出来。我认为,平均80万元的面上项目资助金额太大,四年内很难完全用掉。可否适当降低项目的资助强度,同时加大基金申请的资助广度,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帮助和支持。
来源:孙宝玺的博客
原文链接:科学网—为青年科学家评优——关于基金申请的几点意见 - 孙宝玺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347-82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