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该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和中庸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不仅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实践的智慧结晶。后人对于论语的学习和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何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的道理方面,并且已经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或成果。笔者在阅读《论语》之后发现,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财经思想,对于当今经济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重农爱民的财经思想,突出了农业和诚信对于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论语原文是这样的,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一),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勤政,讲信用,节约费用,爱护农民,还要领导人民不误农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农业大国的关键是保障农业生产,而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品种,同样的要素投入条件下,如果误了农时,农业生产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为不同地区的主要作物确定一个合理的农时,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反观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更多的依赖农业机械、农业科技、化肥农药的投入,对于农时的关注似乎要弱了很多,这难道不需要我们有所警觉吗?
二、
对于财货贫富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应该引导民众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幼儿园的老师问一名小男孩,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小男孩回答是当官、赚钱。老师接着问,然后呢?回答是包二奶。幼儿园老师无语。于是问另一名小女孩,你长大以后的理想什么?没想到女孩的回答让老师更加无语,女孩说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是当那名男孩的二奶。如果一个社会连孩子的思想都被利欲熏染到这种程度,这个社会的前途在哪里呢?其实孔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财货贫富。
学而第一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这里强调了对于贫富态度的两个层次,一是贫时不谄媚别人,富贵时不骄横,这是保持了个人人格的独立。更高一个层次是在贫穷时保持快乐乐观,在富贵时讲礼仪,做到谦虚有礼。这跟西方比如英国的贵族气质有相通之处,英国贵族气质的特点也是有礼仪、勤俭、谦逊,贵族气质的核心是人格的高贵。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有必要重新在民众中弘扬孔子的贫富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健康快乐的精神基础。
三、搞经济不应该唯利是图,而应该适可而止。
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之一就是过分的突出了钱的作用,一切向钱看。但是后果很严重。里仁第二中这样记载: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聊聊几个字点出了唯利是图的危害,如果以唯利是图的原则做事情,会招来更多的怨恨。怨恨的结果必然是争斗,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会造成威胁。我国当前强调企业应该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不应该被企业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应该当成一种新的机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更好的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更好的成长。
四、对于社会经济而言,礼仪比财货更重要。
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多个方面,但核心是人力资源。没有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其他资源也难以发挥作用。孔子那时就已经意识到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子路第十三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本来樊迟希望学习一下农活,但是孔子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建立起了上行下效的礼仪,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归附,人聚集了,经济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从现代的观点看,可能孔子有些偏激。但是当一个社会只关注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礼仪教育的时候,孔子的观点就显得很有些先见之明了。一个礼仪之邦实际上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投资的吸引力必然更大。反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新加坡的社会秩序井然,人口礼仪素质较高,去新加坡投资的人就多了起来,于是一个弹丸之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明珠,这一点不正是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缺少的吗?
五、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追求道义比追求衣食更重要。
现代人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稻粱谋,为了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糊口养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雇主和求职者都有选择的自由,于是就出现了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大家以工资为核心条件讨价还价不亦乐乎。但是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是这样说的: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认为即使一个人能够耕田,也难免会饿肚子,但是有了道义,就可以谋取到禄位,也就不用担心变贫困了。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这是典型的轻视体力劳动而更看重官位。这实际上是对于孔子观点的误解。孔子的意思是更强调道义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只有通过"学"提高了道义水平,才能获得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的禄位,从而提高个人的经济水平。
某个大型企业招聘员工,后来公布的招聘结果很出人意料,一个面试时表现并不十分突出的人被企业聘任,于是有些曾经参加招聘的人就对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满,并上门质询。得到的答复自己也心服口服。当天面试的时候人很多,在面试等待室门口的一个垃圾桶很乱,但是并没有人去关注,而是集中于准备面试。但是有一个人主动把那个垃圾桶收拾干净才开始准备自己的面试。原来这本身就是面试的题目之一,一个对于企业环境漠不关心的员工怎么有可能更好的履职呢?听到这个答复,质询者也无话可言。
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人而言,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不但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有助于事业本身的发展走向正确的轨道,这可能也是现代很多就业人员所缺乏的。
六、平均主义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学经济的人都不喜欢平均主义这个词,因为平均主义意味着低效率。这是对绝对的平均主义而言,绝对的平均主义实际上意味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能力强的人跟能力弱的人工资水平必须一样,谁还愿意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更多价值呢?
但是孔子强调的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应该平等,否则社会稳定就会出问题。季氏第十六有这样一段话: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讲治国不用担心贫困,而要担心分配不均。不用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不安定。财富分配平均就没有了贫困。境内和平了。就不会感到人少。境内平稳了,就没有了倾覆的危险。远方人不归服,就修改好自己的仁义礼乐,把他们吸引过来,然后让他们安定下来。反观季氏的做法,孔子认为国内并不安定,问题肯定会出现在其内部。历史的发展也验证了孔子的结论。
这些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敏感期。据有关统计,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这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只有通过采取措施平均化社会收入水平,同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萧墙之乱。
七、普惠制也要防止浪费。
现代的财政体制更多的强调公共财政,强调公共政策的普惠性。但是普惠制也要防止浪费。尧曰第二十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段话提醒我们,实行普惠制的时候可以既做到普惠又不浪费,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让人民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情。因势利导,根据人们的需求提供服务。普惠过程中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接受程度。对老百姓进行必要的人格教育,减少公众的贪心。
当代公共财政政策可以借鉴这些观点,在出台普惠政策的时候,更多的考虑老百姓的需求,更多的考虑老百姓的接受能力,更多的加强对群众的教育,这样出台的政策将更加节约有效。
《论语》中蕴含的财经思想更多的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笔者在阅读论语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如果能够更加深入的发掘这些思想的内涵,并用来改善我们的财经决策,将有效提高财经政策效率,于国于民都会有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