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包政先生在12月20日“2014年人大商学院EMBA新年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导读】“谁偷走了我的汤勺?”
著名财经评论人吴晓波在专著《大败局》中总结中国一些著名企业集体遭遇“大败局”的共同基因是: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2010年,他那篇充满忧切情怀的《中国实业已死》时评文章进一步引起广泛关注。
吴晓波给出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强大;网络经济的忽悠;国进民退的时局。
文章中提到他一次在瑞士的见闻:“在苏黎世的中心商业街上,我赫然被橱窗里的一只压力锅给吸引住了。它呈醒目的深蓝色,是德国双立人品牌,而让我停住的原因则是它的标价:290欧元。一只压力锅竟可售卖到如此高价,让我不由惊叹。谁料,与我同行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告诉我,这只锅在国内中心城市的售价是3200元人民币,他的太太日前刚好看中一只……”
其实不惟他同行的朋友,很多到德国旅游的国人,都热衷于带回这些德国制造的家电厨具。在一次企业界的峰会中,当吴晓波听到一个已经在行业中做到第四的企业主说已经放弃了微利的厨电制造时,不无揪心地对身边的一位资历颇深的经济学家说:“看来中国人十年之内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锅了。”
而今,我们从包政教授这篇精彩的演讲中,再次听到了同样的故事,但我们这次分明看到了曙光!
是这些中国企业家没有耐心?还是体制的惰性?抑或是中国企业被集体挡在了“学理”——专业理论指导的门槛之外?!
“市场决定性”的国策已经出台,资本市场的投机心理渐趋冷静,中国市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走向深化和更广阔的空间,信息化下新的沟通平台已经铺开,制造业的基本技术已经具备,消费者已经翘首等待——“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格局打破,否则我只能每年到澳洲买一打汤勺,一年以后又被朋友搞走了,然后我每年再去买。”(包政)
如果企业家已经有了足够的格局,就不要再拿体制做借口了,包政教授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现在经济不应该理解为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而应该理解为组织经济”。“百年企业秘而不宣的事情,实际上是他基于一个产业链而成为组织者,而不是产业的生产者或产品的生产者。”
有人发现问题,有人给出答案。而中国制造的升级,需要一个大时代。你和你的企业,生逢其时!
包政:企业何以能够持续发展?
——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
Ps: 包政:管理智慧总顾问,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一个企业何以能够持续发展。包含三个内容:一个企业必须实现永续经营;它要成为一个社会当中稳定性的支撑点;它必须有这样的战略性的安排。
一、一个企业何以能够永续经营?波特错了?!
我认为所有的战略理论可能都没有讲清楚一个企业依靠什么来持续发展。我们看过波特的理论,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商学院的师生们都知道,就是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但是大家都没有理解一体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一体化讲的是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也就是构建企业间一体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系。
由于我们受经济学的影响,我们往往把一体化理解为产品供求关系,其实是产品供应者与产品需求者两个利益主体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关系,所以波特的理论并没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我理解一体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关系,是利益主体与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一体化应该是组织问题。
所以,在1948年,有个叫西蒙的人写了一本书,叫《管理行为》,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书中提到我们现在的经济其实不应该理解为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而应该理解为组织经济。我们这个时代是从分工开始的,有企业内部的分工,叫劳动分工,有企业之间的分工,我们叫社会分工。这两种分工是自觉分工理论的结果,也就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完了以后,一定要构建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可是我们把它简单理解成产品的供求关系了,再加上货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关系实际上被我们抛掉了,所以这个时代就变得很疯狂。
所以有个叫舒马赫的,在1937年前写了一本书,叫《小的是美好的》,就讲了工业化大生产具有内在的暴力倾向,它不管别人要不要,无羞耻的追求利润,把生产目的变成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供求一体化。所以变得不可持续,货币又加速了这个过程。所以,经济危机会周期性振荡。回到我们刚才的主题上来讲,波特要讲的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我认为是要构建两个利益主体或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系化关系体系问题。
所以我说波特问题要修正,不是产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还要修正的一点是,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是干什么?向前延伸,向上游的延伸,我们叫前向一体化,向顾客的延伸,我们叫后向一体化,有意义吗?他没有讲清楚它的目的性,我认为他的目的应该表达清楚,如果是向上游延伸,必须谋求技术扎根,必须获取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价值或者创造性附加价值的提高;向后延伸,必须与顾客接轨,谋求市场扎根。我今天讲的主题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
所以有一本书是值得我们看的,叫《看得见的手》,是一个叫钱德勒的人写的。他从美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研究,通过研究十几个行业中一些还活着的做得很大的企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什么秘密呢?就是能够把产品从生产环节出来,经过分销、零售、销售,能够把这个链条协调起来,凡是能把产品协调到客户端的企业,后来在美国历史上都成长为大企业了,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在讲转型和创新,我希望能重温这些理论,用历史照亮我们的未来。
华为一直不讲转型的问题,他持续在发展,所以说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应该有理论来指导,能够促使其始终处在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转型是这样一个概念,你做不下去了,才需要转型,所以我希望大家看一看那些活过百年的企业,他们一开始就有学理的支持,然后来引导我们现在一直走在持续成长的道路上。所以说:钱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有效的协调外部的商业企业、零售企业,乃至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你才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否则就真的要面临转型的问题了。这是我讲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帮助社会解决一个大问题
大家喜欢听故事,我就讲点故事听。早几年部里,因为我一个同学,说包政帮一忙,到洛阳拖拉机厂去一趟。我就发现他们在争辩转型,当然也是面临着创新问题。洛阳拖拉机厂是建国156个项目当中的大企业,所以当时我就夸了他们一句:“你们居然还活着?”他们说,活得很艰难,希望听听我的建议。我说先看看你们有什么优势?这个企业有很多优势,它聚集了一帮工程技术人员,从50年代开始就有了,可这些人没有活干。我就问你们为什么不找点活干呢,延着价值链往前走,往哪里走呢?走进顾客的价值链。你完全可以把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帮助这些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当中,用机器代替劳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你说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到哪去呢?毛泽东以前不讲过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们何必在家里画图纸呢?我说你们画的图纸现在没有人要了知道吗?联合收割机、大型脱粒机、大型插秧机,(都没人要了。)现在都联产承包制了,俗称包产到户了,而且种地成本很高,很多人都走了,到哪去了,到北京来了。
所以很多南方人就跑来了,叫种田大户,他们没有长期的追求,所以他们也不会买你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我说你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租赁,为什么一定非要卖拖拉机、卖收割机呢。你们现在要做的首先就是成立技术服务队,再加上一个公司,就是租赁公司,现在社会游资很多,把这两个机构整合起来,给当地种植业、养殖业所需要的深耕、播种,做好服务就行了。而且你们只要做组织者就行,把当地农民中的年轻人,没有上大学,但基本教育还可以的这些年轻人,组织起来成为你们的服务队,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
当时他们的总裁也在,他说可以。我说即然你说可以,我就胆大的往下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大型的服务队以后,能不能成立第二家公司,把当地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干什么呢?做维修。他们完全有这个力气。这样你就把农村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劳动力(当地的游资)这三个要素都激活了。干什么非要进城呢?中央不是在号召城市化建设嘛,你们大企业为什么不下去呢?然后你们组织社区,这你们能做到吗?他们说也能,我说你们应该能做到,我在日本就看到大企业和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协会。我说这个如果支撑住了,你还可以再做第四个组织:专门提供零配件的机构。丰田机构西雅图一线登陆的时候,首先是零配件的基地往前走。这样你就可以把零配件结合当地的资源建立起来了。然后呢,你再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他们不用再跑到城市来,因为城市花费大。当地的消费又低,他们有事的时候工作,没事的时候跟家里人在一起,社会问题也解决了。
做到这一步以后,你们都认为可做的话,那我就胆子再大一点,你们再往前走,你们把工程技术人员能不能放到前端去,放到农民家里去。因为我们不仅要把产品协调到分销、零售,我们要走进顾客的价值链。因为你们有这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走进去。走进去干什么呢?就是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去帮助他们,因为这个时代是机器代替人力的时代。用亨利·福特的话来讲:工业基础,它的潜力是无限的。比如说在新疆,有个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开发摘棉花机,最后到了实用阶段,棉花摘得又干净又快,劳动力是没有机械装置的人的3-5倍;密云有个老哥,退休后回到家乡,板栗的脱壳用机器来做;东北还有个纯爷们,啥都不会,做了一个破冰机,道路上用的。
我说这么多没有工程技术知识的人在干这事,你们为什么不干这事呢。我看过一个资料,美国的一个技术人员,用标准零配件去组建各种各样的装置来支持美国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活。他每年可以发明400种新事物。如果我们做到这一步的话,企业就已经变得不可战胜了。不管你走到哪里,农民和你变成一体化运行了,而且市场非常大。
现在你们遇到麻烦了,有3万员工,包括离退休的,你们何以持续发展?用我的方式可以。我把这个逻辑讲清楚以后,他们的总经理非常感兴趣,一定要请我跟董事长见面,我说可以。所以我就回北京了,等来等去没有等来。部里着急了,说你去洛拖咋样?我说我讲了这么一个思路。部里组织人到我家,我说你们想做这样一个方案,我已经退出江湖了,不收你们咨询费,免费给你们做这个事。他们说好,以后要把洛拖的领导班子找来,跟他们好好讲一讲。这个事情过去三年了,到今天没有人来找我,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他们可能在等十八大吧。(笑声)
要成为价值链的组织者,就是怎样利用你的技术优势。它是一种支配力和影响力的要素,然后把农民组织起来,然后形成这样一个链条。这个链条实际上即是支撑了农民、农业、客户,也支撑你自己,你就变得不可战胜,没有力量可以打败你了。
(待续,演讲笔录未经过本人审阅。)
(推荐人:张建琦)
时间:2013年12月25日 来源: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