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发表于 2014-9-8 22:26 
首先谢谢你,也祝你中秋快乐!
其次,因为现在在外面办事不在家里,所以只想简单的谈两点:
1、我只是想 ...
(1)马克思的“价值的内核”即是价值实体——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不是说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力直接构成的。人类劳动力是价值产生的“物质基质”,人类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2)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完全吻合的,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但是仅是一种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反过来说,并不成立。不能泛泛地讲,人类劳动即是抽象劳动。因为,人类劳动唯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表现为一种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一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劳动的特殊形式——抽象劳动,将直接表现为人类劳动自身而无需借助于商品生产的抽象劳动形式。详见《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一封信》
上述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我个人认为:
第一,当马克思将人类劳动力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般性耗费”的劳动概念提出来的,但它是无法直接适用于资本社会的市场经济条件的。因为,这一概念模糊了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本质区别,模糊了工场手工业作为物质生产技术基础的生产方式与大机器工业体系作为物质生产技术基础的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区别,模糊了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以个体劳动者的私人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形成机制,与社会化大经济条件下(邓..语),以资本生产者的现代企业经营为基础的生产价格形成机制,这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二,抽象劳动概念确是马克思的首创,按理说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无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这二者都是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属性,不能算作是人类劳动的实体。按马克思观点,抽象劳动仅是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一种属性,具体劳动是劳动实体,抽象劳动不是劳动实体。但实际上马克思却将抽象劳动视为人类劳动的实体性劳动,且与具体劳动相独立且相对立。在价值规定性方面,马克思进一步以抽象劳动取代了具体劳动(注:马克思在论述简单劳动作为计量价值量的尺度时,就指出简单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人类劳动力作为一个总量可以转化为一个简单劳动的累积之和,所以,抽象劳动也是指抽象劳动力的耗费,即简单劳动力的耗费之和等。详见资本论一卷第58页)
虽然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也是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劳动实体。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是以各种具体劳动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生产商品的人类具体劳动,也就没有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但马克思却坚持认为,人类劳动的具体劳动形式仅仅与商品学有关,并不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所以,与具体劳动直接关联的社会需求也就被马克思撇至一旁了。
我认为,应把抽象劳动的实质关系颠倒过来,它是具体劳动的一般形式,它本身须是具体劳动,就如同货币本身须是商品一样,抽象劳动须是寓于人类的具体劳动之中的。抽象劳动不可能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抽象劳动仅能够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财富实体,而抽象劳动则是人类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价值实体。由此,马克思遵循的是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思想,即将财富的生产与财富的分配间相互分离且对立起来。而这一对立关系,并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需提及的是,马克思将商品生产分为使用价值生产与价值生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一直认为,商品中的新价值是由活劳动生产出的,而商品中所包含的生产资料损耗的那部分价值,是由活劳动经转移而形成。但马克思观点不对。价值不是经由劳动所生产的,是经由生产而形成的。我常说是“价值的产生(或形成)”,而不说“价值的生产”。
人们常说“剩余价值的生产”之类的话,其实,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哪有“生产”的道理?“生产价值”就是逻辑性错误。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简单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获取交换价值,即是生产交换价值的过程。马克思混淆了目的与内容间的本质区别。充其量,交换均价值是经由生产而形成的,非其所生产的!
我个人认为,抽象劳动仅是指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一种无差别性,而人类劳动就是指人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不是人类劳动,而是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具有无差别性,同时也具有差异性,但人的劳动的无差别性——它不能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相提并论的。因为在社会实践中,抽象劳动仅是在财富分配方面才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在财富生产方面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抽象劳动属于“画蛇添足”,不仅没能有助于价值内涵的澄清,而且还搞乱了价值内涵的规定性。
举例,中国气象台分别在上下午各发布一次有关全国30多个省份及直辖市的天气预报及其各项气象指数(包括每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湿度及舒适度、天气状况、风向、旅游指数等等),但是,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中国气象台从来不发布全国平均的“各项气象指数”,既不发布每日全国平均的最高气温、平均的最低气温、平均的湿度及平均的舒适度、平均的天气状况、平均的风向、平均的旅游指数等)。为什么,因为“全国平均”这个概念,在天气预报中根本没用!我住在北京市海淀区,我出门上班,关心的是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假若市气象台公布的是全国平均的天气预报,这样的天气预报对我及市民能起什么提示和防范作用呢?试问,有谁出门仅关心全国平均的气象指数如何如何,反而却不关心本地区及本城市的气象指数的?福建厦门天气预报将有14级台风登陆,要求市民躲在家里不要出门,如果换成全国平均的天气预报,则全国平均的风级为2-3级,晴微风而已,可能吗?为什么做不到全国平均呢?因为台风属于大陆季风性质,它与全国各地的风的形成具有不同质的起因,这如同一个具体劳动与另一个具体劳动之间具有不同质的起因是一样的。社会劳动中的每一具体劳动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和贡献均是由其不同质的起因所决定的,是无法通约为一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的。若真如此,现代分工的内部间的比例关系不存在了,就会退至封建阶段了。
再者,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这一概念,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的,马克思曾说,英国纺织业个体劳动者常常是半天生产上衣,而另一个半天在织布,所以若表现为英国纺织业正常生产条件下的个体劳动者的劳动量,即半天可以制成一件上衣,或半天可以织出20英尺麻布,那么在商品市场上上衣与麻布的交换价值即是:一件上衣=20英尺麻布。
在资本社会条件下,抽象劳动不可能直接用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社会化精细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既不能也无力做到这一点。因为,凝结抽象劳动的商品,仅表现为个体劳动者的私人劳动产品;而蕴含(集合)资本要素的商品,则表现为企业生产者的资本劳动产品(也叫资本品)。所谓“资本品”是指该商品具有资本属性,它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诸如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金等共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成果。显然,每一个生产要素的价值形成机制都是与众不同的,抽象劳动对劳动要素及其贡献和分配起着某种决定作用,但它对其他要素及其贡献和分配并非如此。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社会实践是中国经济学赖以产生和生长的沃土,坚持实践第一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是中国经济学健康发展的根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也必须接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时间的检验,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就坚持,凡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就舍掉,凡部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就修改和完善,决不能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搞特殊化、指令化、官方化、特权化和“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