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jy 发表于 2014-9-3 10:13 
对劳动二重性是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对立统一之理解,值得商榷。
“劳动”二字,这就是抽象劳动, ...
对两个概念的理解谈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甄别。
理解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和理解具体的人和一般的人这两个概念一样,需要冷静的推敲一下。
我先说人,这个可能比较直观一点。我们知道人这个概念是把现实中的具体的人在我们的思维中进行对比,最后抽象出他们的共同点而形成的概念,是一种类概念。所以,西方很多哲学家在谈到人的本质的时候常常会说人的本质就是人。这种思维方法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开始受到质疑,其中批驳得最彻底最厉害的就是黑格尔了。
还是拿人这个概念来说,我们通过比较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等这些现实中具体的人身上抽象出了人这个一般性概念,我们通常会认为这非常正常,没什么可怀疑的。但是,如果从逻辑上推敲,那就会发现跟我们的感觉确实还有很大差别。
首先一个质疑就是:凭什么认定这个一般的人是人?我们也许会申辩,我这个人的概念是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些具体的人的身上抽出来的共同点啊,当然应该是人了!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不言自明的先入为主的想法去逻辑的推敲这个问题,那么,既然你把人的各种具体的特质全部抽走了,你还有什么理由说剩下的这个一般的东西还是人?你看看,如果不是先入为主的默认这个一般是人,你要逻辑上证明这个一般是人还真做不到。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种思维方法所导致的另一端,一般已经被我们抽象走了,剩下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他们的具体的特质。如果我们假定张三是人,那么我们凭什么说李四王五赵六也是人?他们的共同的东西不是已经抽走了吗?剩下的不是他们各自的不同的特质吗?这样以来,你认定了其中一个是人,你在逻辑上就不能证明其他的也是人。如果我们放弃了先入为主的默认,事情可不就是这样吗?可见这样的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通过类比形成概念,没有概念当然就没有思维,所以,概念的出现是为思维打基础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又造成了两个极端,一端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任何具体特征的一般,一端是孤立的,没有任何共同点的绝对的个别。但是,从逻辑上说这两个概念都不真。
因此,黑格尔批判性的提出了他的辩证逻辑。
现实中的人既不是一般也不是个别,是一般和个别的同一,是特殊。具体所以具体就在于他是特殊的。一般不是空洞的无差别的一般,一般是包含了差别而又不断消融了差别的活动的一般。所以,黑格尔认为具体的这些东西都是从类这种一般的整体性的东西里衍生出来的,他们出来的目的就是通过不间断的否定之否定来证明这个类的一般是活的整体。绝对不是死寂的绝对,绝对要通过不间断的相对的否定之否定,用自己的进程证明自己是活的绝对的东西。
黑格尔把辩证法搞神秘了,因为他把类这个一般性的东西当成了起点,把具体的东西当作了这个类派生出来的,并通过不断运动的过程向这个类的回归。这实际体现了他的资产阶级的思想限制,因为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天然的永恒的人类本性,这种本性在人类以前时代被压抑着,现在终于觉醒了,开始向着人类的永恒的正义和本性复归。
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一个巨大优秀遗产,那就是他不是把人这个类仅仅看作是一个僵死的、不动的一般性概念,而是看作一个活的历史形成过程,这就是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作为基础的缘故。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优秀成果并把他倒置的身躯颠倒了回来。表现在人的脑海中人的一般这种类概念,实际上人类整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跟人类各个个体的历史活动是一致的,跟这些个体的历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一致。各个个人在历史中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是怎样的,他们的整体即人这个类就是怎样的,这个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形成史。了解了这些,再看马克思的《费尔巴哈大纲》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谈完人再来谈劳动,基于上面的理由,我个人认为,抽象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就活劳动而言,实际上是人类劳动联系由分散到整体的过程,由个别到社会化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或者说社会联系。人有很多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比如血缘、政治、民族等等,但是,谈到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那么,实际上就是劳动的联系。不管这种劳动的联系是采用活劳动的形式还是采用商品的形式,总之,劳动的联系构成了经济联系的链条。因此,从活劳动的意义上说,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历史是一致的,他们是直接同一的。也就是说,在价值范畴出现以外,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直接同一的,因此,他们不是对立统一关系,他们也没有分裂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从而成为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在商品经济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再是直接同一的了,每个人的劳动能否成为劳动,不是由劳动的自然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劳动的社会特性决定的。个人的自然劳动要通过竞争才有可能被社会承认,也有可能不被社会承认。这样一来,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直接同一就被打断了,被分裂了,演变成为间接的同时也是对立的统一过程。于是,两个独立的,在现实中起现实作用的经济力量和经济范畴就出现在历史中了。把直接的,必然联系的,相等的过程,分裂为两个不相等的过程,这样就造成了一连串不断趋向相等的运动过程。不过这个过程是一个以不相等为前提而不断趋向相等的运动。活劳动创造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就像健美运动产生健美发达的肌肉但本身不是肌肉一样。只有人类的经济联系采用物化的形式即固化的劳动形式的时候,抽象劳动才作为现实起作用的社会劳动取得了自然的存在的外观,而使用价值就是这个自然的外观,价值就是隐藏在这个外观内的幽灵般的灵魂--------社会劳动取得了对象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