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179 23
2015-07-08
    3、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主要构成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究竟是由那些部分构成的?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或者说至少存在着不同的归纳。


     按照以苏联教科书为母本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一般是作如下归纳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本流通理论——剩余价值的实现;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的转化;商业利润、利息、股息、地租——剩余价值的分割。


     根据安德鲁.阿拉脱(Andrew Arato)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关于马克思的词条,将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从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危机理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这也可以粗略地看作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构成。但作者同时指出,马克思本人认为,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阶级分析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马克思,L,1867年8月14日给恩格斯的信)。正是通过这一理论,他才得以借助于自己渊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见地,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在他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并同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根源以及作为其基础的那些特定的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vol.Ⅲp404)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经济科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而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长期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地成了他最杰出的科学成就。(p406)


     4、 关于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发表后,劳动价值论,以及价值转化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价值和价格问题——转化问题——一直是关于马克思理论的论战中心。庞巴维克在他的《卡尔.马克思和他的体系的终结》中最先对劳动价值论以及第一卷和第三卷的矛盾进行了进攻。据庞巴维克的意见,价值如果只以劳动含量为基础,那就不能解释现实世界里的价格和利润。如果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价格和利润的结构,那么断言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对工人的剥削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崩溃了。(梅赫纳德.德赛:《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4页)
而在我们的正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劳动价值论一直是马克思经济学大厦的基石。由于它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解决了斯密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困境,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似乎确实是因为要揭示剥削的源泉才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在斯密那里,价值的构成(形成)与价值的分解(分配)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而马克思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不能混淆的。犹如A、B、C三条线段加总等于D,与D分解为A、B、C三条线段是不同的,前者D的长度的被前三者决定的,然后自然的D也就可以分解为前三项,而后者D是被首先决定的,它可以分解为后三项,并且D的大小决定了后三项的大小,D本身是需要得到说明的。换言之,价值的决定了价值的分配在斯密和现代经济学那里是同一回事,而马克思认为这是不同的,价值的分配虽然是更贴近现实的,但价值决定或形成却是更重要的,先于价值分解的。马克思之所以做这样的强调,撇开“科学性”本身不讨论,研究目的显然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否则在三要素共同参与价值决定的场合,在完全竞争(这正是马克思极力要求的)的条件下,剩余价值是无从产生的。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价值论要么是“不正确的”,要么是“多余”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人的观点供参考:


     熊彼特认为:“首先,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和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否则它决不会顺利地起作用。”(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p70)“劳动价值论,即使我们同意它用在其他每一种商品上都有效,它决不能适用于劳动力这个商品,因为这将暗示,工人和及其一样是在合理成本计算下生产出来的。既然他们不是,那就没有正当理由假定劳动力的价值与‘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人工小时数成比例。从逻辑上说,马克思如果接受拉萨尔的工资铁律,或干脆像李嘉图那样,按马尔萨斯的理论进行论证,本来可以改善他的地位。可是,由于他自作聪明地拒绝这么做,他的剥削理论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一根极其重要支柱。”(p75)“此外,可以看得出来,在全部资本家雇主都能取得剥削收益的形势下,不可能存在完全竞争的平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人人努力扩大生产,而这样做的总效果不可避免地趋向提高工资率,使剥削收益减少到零。毫无疑问,如果求助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竞争活动中的摩擦和制度性抑制,强调货币和信用领域中各种障碍的全部可能性等等,有可能稍稍改善这种情况。但用这种方法只能勉强造成两可状况,而这正是马克思由衷蔑视的。” (p75-76)


      罗宾逊夫人十分欣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分析,但却指出,马克思用以分析剥削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如果不使用劳动价值论,同样可以说明剥削,劳动价值论的存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败笔。剥削只有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模型中推导出来,进一步说,究竟谁剥削谁,主要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属于哪一种类型,向谁倾斜。此后斯拉法试图重建“价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


      最后,萨缪尔森的长长的发言或许可以作为对劳动价值论争论的一个中庸的总结:“同意下述观点几乎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组织的会员资格的标记,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是:一、富于哲学上的成果;二、有社会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兴趣和适用性;三、在提供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和资本主义发展运动规律的洞察力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关心问题的技术基础,他们也相信:四、第三卷中的(因而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利润率和价格必须以可以从第一卷的价值分析中推论出来的剩余总额作为依据,或者至少说,这种依据可能是有用的;五、马克思本人曾表示过(虽然只是以明显的近似精确表示的),第一卷中的价值及其微观经济学的矛盾是怎样‘转化’成现实世界的价格和利润的;六、其后的长长的一系列作者,其中甚至包括L.冯.波尔特基维茨这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家如P.M.斯威齐、J.温特尼兹、K.梅、M.多布、R.米克等人,都抛弃了马克思将价值转化成价格的方法中的种种近似和不精确,因此,七、当前的情况是,卡尔.马克思对价值和剩余价值开创的分析,最终甚至已被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高等数学所证明。”(萨缪尔森,1971)


      “虽然说《资本论》的全部发现并不需要依靠第一卷中有关剩余价值的枝节来发展,但是,它的基本论点确实是关键性地依靠这样一种对比,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对比于未掺水的劳动价值论计算的商品总量。资产阶级分析的工具可以用来发现并解释这种剥削观念,只要那些经济学家的动机在于为此目的而使用这种工具。” (萨缪尔森,1971)


“撇开纯科学领域不谈,也许我们还可以说,第一卷所走的道路即使是在现今被看作是不需要的,也确有从逻辑方面较易于解释的优点。它也使用了较有感情的语言,这在把读者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面必然已经起到了作用。” (萨缪尔森,197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8 09:10:46
“虽然说《资本论》的全部发现并不需要依靠第一卷中有关剩余价值的枝节来发展,但是,它的基本论点确实是关键性地依靠这样一种对比,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对比于未掺水的劳动价值论计算的商品总量。资产阶级分析的工具可以用来发现并解释这种剥削观念,只要那些经济学家的动机在于为此目的而使用这种工具。” (萨缪尔森,1971)


此观点似乎有价值,但属于“工具论”

人类离不开工具,但不能臣属工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8 09:21: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8 09:21:39
“按照以苏联教科书为母本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一般是作如下归纳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本流通理论——剩余价值的实现;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的转化;商业利润、利息、股息、地租——剩余价值的分割”——————

如果把“剩余价值”4个字抹了去,马的经济学体系就一切化为乌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8 09:23: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8 09:30:49
qi509 发表于 2015-7-8 09:21
“按照以苏联教科书为母本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一般是作如下归纳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 ...
没有剩余价值,就直接用剥削好了。

没有剥削,就直接用占有好了。

没有占有,就直接说配置和分配关系了…………


乌有是QIQI的幼稚想法。因为Q不知道语言怎样产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