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8393 115
2014-09-03

Here Comes Everybody: How Change Happens when People Come Together (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互联网界人人必读)

作者:Clay Shirky (克莱·舍基)

编辑推荐:
  变革未来的力量
  在大洋彼岸,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她征召了一群志愿者进行“人肉搜索”继而将其手机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与航空公司对峙的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在我们身边,“周老虎”事件最关键的转折点,是一名网友说自家的年画和“周老虎”非常相像,继而引爆网友技术分析和热议、年画生产厂家和年画作者纷纷现身、网友呼吁二次鉴定的热潮;最早反映“央视大火”这一突发事件的是一位网民在事发后半小时上传到天涯博客的、用手机拍下的火场照片,在几乎所有主流新闻媒体有所反应之前,Youtube、Flickr、天涯社区、土豆网对火灾的报道和评论早已铺天盖地。
  这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说明了什么?这已然不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突然发现,新的关系和环境不再干老而僵硬,而变成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乎乎的存在。
  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
  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
  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
  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
  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
  这是一种力量,这更是一场革命!能否察觉和利用这种象征着力量、关系和环境的“湿度”改变,也许决定了我们能否在未来活下来……
  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克莱·舍基,这个有着敏锐嗅觉和冷静头脑的观察者,会给你带来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
  21世纪最有价值的未来学读本
  获选《商业周刊》商业书籍
  《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比尔·盖茨接班人、微软首席架构师雷·奥兹重磅推荐!
  不论世界是平的还是弯的,未来一定是湿的!

内容简介:
  《未来是湿的》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与咨询,特别关注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的交叉地带。目前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
  多年来,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和《IEEE计算机》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广受读者追捧,并经常在技术会议上充当主题演讲者。

目录:
第1章 从一场“人肉搜索”说开去
“人肉搜索”不是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部丢失的手机,一个捡到别人手机不还的举动,造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网络大搜索运动,甚至惊动了《纽约时报》、CNN和纽约警察局。多媒体手机、电子邮件、博客、论坛……拥有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群体行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我们能做的远不止找回一部丢失的手机。
关键词:原本的受众 群体行动 机构困境

第2章 分享是机构困境的解药
“美人鱼游行”、“伦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啸”、“泰国军事政变”……Flickr网站上由用户分享的照片永远比传统机构和媒体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酬支付,没有管理成本,Flickr网站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台。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机构性群体已经对传统组织造成了深刻的挑战。
关键词:科斯理论 交易成本 共享 合作 集体行动

第3章 这是“人人皆记”的时代
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旧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
关键词:专业人士 资源稀缺 大规模业余化

第4章 先出版,后过滤的游戏规则
在未来,到底是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还是每个人都会变成15个人眼中的名人?不管怎样,在阿猫阿狗都能写博客、拍视频的网络时代,名人还是会诞生,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诸如博客、论坛类的社会性媒体已经铲平了出版的门槛,却也伴生着残忍的经济逻辑: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关键词:用户产生的内容 通信媒体 广播媒体 实践社区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维基百科的运营可不是招呼邻里的牌桌,其庞大的规模堪比拉斯维加斯的大型赌场。为什么不采用商业模式,维基百科还能成长得如此之快?为什么没有管理分工,维基百科也不会被胡言乱语充斥?为什么没有报酬,人们仍愿意为维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会性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关键词:协同生产 维基百科 幂律分布

第6章 集体行动给机构带来的挑战
1992年,《波士顿环球报》爆出天主教牧师波特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丑闻,最终主教劳把波特从一个教区调到另一个教区便草草收场。2002年,类似的丑闻再次由《波士顿环球报》引爆,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媒体,甚至是同一位主教,事件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罪犯盖根被绳之以法,试图包庇的主教迫于公众压力也引咎辞职。正是社会性工具消除了集体行动的障碍,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了人们改变世界。
关键词:集体行动 端到端的通信 群体形成

第7章 越来越快的行动能力
快闪族、恐怖分子、闪电战、愤怒旅客和学生的维权行动、中东的激进分子……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现在实时的协调也将越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而结果立即可见。
关键词:共享的认识 实时协调 消费者军团

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当你生病了,你的邻居会帮你遛狗;当你忘带钱了,柜台里面那个人相信你会下次付钱给他,这种美好而单纯的信任现在还会存在吗?在一个社会交往日益复杂,而社会资本不断衰减的时代,怎么才能让参与变简单?怎样让想法相同的人们拥有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合作的能力?网络化的组织所具备的韧性,一定是好事情吗?
关键词:囚徒困境 未来的影子 社会资本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小世界网络中。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让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先稠密,后疏松的联结模式。而社会性工具的创新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吗?
关键词:六度分隔理论 小世界网络 团结型资本 桥接型资本

第10章 没有代价的失败
几名开发人员,一些偶然的贡献者,为什么这些人捣腾出来的Linux系统能成功到抢下家大业大的微软的半壁江山?因为Linux以微软做不到的方式降低了发现并吸收好想法的门槛。它没有员工,不进行投资,甚至不牵涉决策。它对于失败出奇地宽容。开源并不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败的成本:它实际上免费收获了失败。
关键词:开源运动 适应度景观 分布式探索

第11章 承诺、工具、协议
新的群体行动模式可以通过可信的承诺、适合于该任务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协议产生出来。承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参与的问题;工具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期望你做什么。
关键词:群体悖论 适合度 群体的智慧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PS:
《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书评获得赠书名单:
获奖名单:
ahterry,耶律子鱼,xtlt,whfzi,aituo,yoyo6632,jiangxuanmm,shihezi147,会旋转的小火柴,benben521521,tstone318,奔跑的小孩,liaoxubiao,zhangliuliu1990,emma1113,bluelinsky,wangd,mrǐ梁,yagly19,追逐那份执着~
请尽快私信LZ您的收件地址,收件人姓名和手机号,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9-3 09:35:41
       Amazon(亚马逊)上有一件印着三匹狼和一个月亮的T恤,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T恤,但就这样一件T恤居然一度成为Amazon服饰类商品销售TOP 1。原因何在?因为这件其妙的衣服竟然莫名其妙的吸引了高达403则的评论,个个都是超级爆笑的。开心网上的停车位、花园、牧场是再幼稚不过的游戏,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半夜起床来偷菜。几万人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找回手机而聚在一起出谋划策,或提供专业的建议,或发动自己的社会关系参与其中。一群人突然出现在广场上发出鸟叫声,然后各自消失在人群中。当支持群体性沟通的社会性软件如社区、博客、聊天室、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变得普及时,“群体”的力量让一些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购物习惯让一件普通的T恤变成时尚标志,亦可以将一些正常人聚集在一起完成一次怪诞的演出。
  互联网的确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但长久以来我们都太重视工具的力量而忽视了工具背后人的力量。互联网正在经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度,即将进入一个“人人时代”。
  
  科斯定律新解
  你和35个人一起排队,队列中两个人同一天过生日的几率是多少?是不是感觉几率不会太大,可能是10%或更低,错了!其实几率超过80%。一个群体中的任意两个人拥有同一天生日的机会很低,但容易忽视的是,比起群体人数的多寡的计数,“任意两个人”的计数的增长要快得多。5个人就有10种可能,如果是36个人,就会出现600对以上的生日。群体不简单地只是个人的集合体而已,试想36个人要做出同一个决定该有多困难。《人月神话》中就睿智的揭示出,往一个拖期的项目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只会令该项目时间拖得更长,因为新加入的员工增加了群体的协调成本。
  科斯定律指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组织成为比市场更合适的组织形式。但所有的机构都生活在某种矛盾之中:它们存在是为了利用群体的努力,但它们的某些资源又为了引导这些努力而慢慢流失。我们可以将此称为“机构困境”,当“机构困境”遇到“生日悖论”不仅管理资源本身占用资源,并且管理上的难题增长速度比机构规模更快。当一个组织成长非常快就可能触碰到“科斯天花板”,超出这一点标准的机构形式就不再管用。历经无数次并购而形成的通用汽车帝国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科斯天花板”,而其长达101年历史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一下从“科斯天花板”掉到了“科斯地下室”。具有松散结构的群体,可以出于非营利目的、不受管理层指挥而完成异常复杂的工作:编写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创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Linux)而完成这一些的工具和平台是那么的易得。交易成本不是缓和下降,而是突然瓦解了。“群体性”正逐渐取代“个性”只是我们还不习惯,渴望成为群体的一员,在群体中与他人分享、合作、协调一致地行动,是人的基础本能,而此前它一直受到交易成本的抑制。
  面对变革有的企业选择去适应,宝洁更多的运用外部的资源来实现“开放式创新”,打破了人员规模的局限;电子消费行业巨头百思买(BestBuy)旗下的服务公司奇客小分队(GeekSquad ),通过网上协作设计产品,有时依靠电脑游戏沟通业务,从而有效降低了协调成本。电子商务巨头Zappos的 1600名员工中有相当多的人都是Twitter的忠实用户,他们的朋友,同事以及顾客在任何时刻都能通过此了解他们的信息,这可能是另一种意义的“无边界组织”。但也有许多企业在变革中却手足无措,比如接下来要说的属于旧世界的出版商。
  
  媒体大变革
  无论是印度孟买恐怖袭击还是纽约Hudson河坠机事件,或是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是哪家媒体率先报道了这些重大新闻?正确答案是Twritter。对媒介的控制不再完全掌握在职业人士的手中,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人皆记”的大规模业余化出版时代。从现在开始,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众意识。新闻媒体反而可能因为某件事已经通过其他途径闯入公众意识,结果只好报道它了。传统出版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某件事,则无论它多么重要,都已不够稀罕,而不能让人为它掏钱。也就是新闻报道的特权已经没有了稀缺性,也就逐渐失去了价值。别再一味怪罪Google的转载行为,很好的出路就是创造出读者愿意付费的精品,如同华尔街日报和Economics那样。不希望那些传统出版物仅被作为博物馆里的史料,而大众从此缺少严肃的阅读。
  电视节目都是以半小时为单位出品的,这是因为要让观众记得他们最喜欢的节目什么时候开始,相比8点整开始、一个7点51分开始的节目处于重大劣势,如果记不住约会的时间,你怎么可能与电视有约?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规则框架,其中暗含成本限制,必须经过层层筛选来迎合观众。而社会化媒体的扩张使得信息超载,每天都有令人惊愕的数量的内容新增,这意味着先出版后过滤成为可行的系统。现在我们有了除了能消费外还支持创造和分享的媒体,用户在Digg上每一次的分享和推荐都能将其喜欢的报道推向首页,从而获得额外几万次的点击与阅读。对称参与和业余生产的结合使我们在传统组织结构之外的能力增长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而后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不见,真正的变革才得以发生。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利用社会性工具创造和分享新闻已经稀疏平常。
  
  幂率分布统治的网络世界
  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指出我们身处一个幂率分布的世界,而非传统的正态分布。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幂率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区别,一个屋子内有100个人如果姚明加入进去其平均身高并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当比尔•盖茨进来那么整个屋子的人都“平均”成了千万富翁了。相对于人的身高呈现出的正态分布而言,人的财富就是呈幂率分布,而比尔•盖茨的财富就成了“黑天鹅”现象。“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按正态分布来计算,2008年的金融风暴需要200万年才会遇到一次,而事实是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而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正是那些“黑天鹅”事件。
  无论是Flickr上单张图片阅览量排序、还是YouTube上视频收视率排序,社会化网络很多方面不择不扣遵循了幂率分布。少数人的博客拥有过千万的点击量而又有巨量“僵尸博客”存在,5%维基百科的贡献者创造了98%的内容。在《长尾理论》中克里斯•安德森研究了iTunes和Amazon这样在线零售商的商品收入,很大程度上也遵循了幂率分布。大量失败和少数非凡成功式的幂率分布普遍存在于网络世界意味着机构获取创意模式的根本性颠覆。长久以来绝大多数机构在绝大多数时间都要的是“稳定的表现”而不是“杰出但缺乏连续性”,因此只贡献一个好想法的员工在普通组织中无法生存,而这类人置于网络世界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领先的企业已经着手在网上搭建一个创意收集平台,并邀请所有网民参与其中。这样做既无需为明显的失败付出任何成本,还可获取企业所不具备的跨领域创新能力。在InnoCentive网站上注册的175个国家的9万名科学家之一,他们为波音、陶氏、杜邦、诺华制药和宝洁等公司出谋献策而无需这些企业支付固定的工资。  
  
  社会化网络的影响力
  书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而又能足够展现出群体贡献威力的故事,士兵煮的“石头汤”在村名们一点配菜、一点调料的支持下真正成了一锅好喝而有营养的石头汤,而最终士兵和村民都从中获益。里德定律称,“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加”,而“群体交流的网络的价值与开创一个群体需要的努力成反比”。社会性工具的出现于普及并没有创造集体行动——它们只是消除了对于集体行动的障碍。
  从政治上讲,我们惊喜的发现奥巴马的当选,互联网以及社会化网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罗斯福是个广播电台总统,肯尼迪是个电视总统的话,奥巴马则成为了个互联网总统。革命并不在社会采用新的技术时发生——当社会采取新的行为,它就发生了。当形成群体、分享价值观变得如此简单,当社会化网络使传播变得如此高效,在网络社区人气爆棚的奥巴马自然占有了的优势。同时共享的认识使得本来互不协调的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我们看到的是奥巴马的粉丝能够快速协调,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完成拉票活动,而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最终使奥巴马毫无争议的赢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相反而言,一旦恐怖分子深谙此道则不幸酿成了9•11的惨剧。
  就商业层面而言,“百万利基”市场正在不断涌现。由于社会生活的高度可见性和可搜索性意味着,喜好相同的人们更容易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影响。这就使得那些长尾产品更容易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覆盖所有的潜在消费人群,从而使这样的利基市场变得有利可图起来。现在那些仅仅经营长尾产品的企业同样有机会取得骄人的业绩。
  回到日常生活中,通过社会化网络我们在Facebook、Myspace以及Twitter上留下了过多的个人生活线索,以至于我们生活变得越发“透明”,这就给“人肉搜索”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同时群体能够施加一种迥异于个体的力量,如果这一力量被用来针对一个现存的制度,群体会造成一种别样的威胁。因此我们也许能够切实感受到了“人肉搜索”的巨大威力。
  
  群体成功的规则
  好莱坞有个古老的笑话:“好消息是要拍一部好的电影有三个简单的法则,坏消息是没人知道那些是什么。”而作者在书的最后一章为我们提供了无比有价值的部分,群体成功的三条法则:承诺、工具与协议。
  承诺是核心部分,首先,要使加入变得容易,从而使承诺看上去更易于实现,大多数社区网站只需要简单的注册即可以加入。其次,为用户个体创造私人价值,而让社会价值稍后才显现。del.icio.us允许用户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而通过聚合整个用户群的收藏状况,反过来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最后,尽量按小世界的模式将人群进行细分,这样使小型而紧密联系的人群在服务扩大以前就获得价值。
  工具与需要它们支持的群体互动模式紧密相关,利用Twitter进行快速、简单的沟通与协调,而blog则通过Rss订阅的方式帮助作者与读者形成长期的跟踪关系,通过持续的阅读双方将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
  协议的核心部分在于用户必须赞同它,协议应该成为用户真实交互体验的一部分。维基所提供的基本协议就是,你可以编辑其他任何人的文章,而其他任何人也可以编辑你的。
  
  机遇与局限并存
  一个人要变得著名有两个条件,两条都与技术无关。个条件是规模:他必须赢得一定限度的关注,即数以千计或更多的观众。第二个条件,他不能对这些关注加以反馈。奥普拉永远不可能和哪怕她的1%的观众对话。无论科技怎样发展,这样的制约互动的因素将永远存在。这里的悖论便是,企业的社会化营销团队会力图成为各个社交网络中的明星,但一旦达到这个目的,也表明了他们与其客户互动的本来目的却失去了。
  众包模式、craigslist 抢走了本来属于专业机构的利润,但却没有把赢利留给自己,而是使整个群体受益,从这种意义上,“网络共产主义”就这么诞生了。但问题是面对大多数吃“大锅饭”的人,有多少活跃用户能够继续贡献有价值的内容?而一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离去,这个平台也就立即失去了他所有的价值。iStockphoto的例子也许有助于你理解这一点,专业摄影人士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照片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但获利却少的可怜。当然平台上的用户分享了这些利益,但似乎没有理由让专业人士就这么一直犯傻。
  
  写到这里其实远远不能囊括这本书的精华,如果你真的相信我们正在迈入一个介乎虚拟与现实的世界,那么这本书也许就是新时代的“指引”,让你不至于迷茫而不知所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 09:35:42
        自组织和自组织性是现代信息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课题,《人人时代》的副标题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其实就是在讲无组织的自组织性。个人认为这句话才是本书本书重点所在,也正是这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全书通篇在讲互联网和其他技术进步给群体动力学带来的改变,其突出表现就是网络出现后,群体构建成为一件“简单而又可笑的事情”,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共享、合作、集体行动层层深入。作者舍基很会讲故事,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来讲述事件背后潜藏着的真理。
  译者胡泳教授将“Here comes everybody”译为“人人时代”,并解释为“这意味着主人公是一个人,同时又代表着人人;他总是看上去类似和等于他自己,然而又案子符合一种世界普遍性”,这样的解释不免拗口难懂,通读完全书,私以为“人人时代”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的存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制造与提供的精英化区分,草根的力量凸显,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每个人都有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正是因为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每个人成为业余记者的能力,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属于每个人的。而文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人人即信源的大背景下,是否还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答案是肯定的,作者从交易成本出发,对传统机构组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从群体构建出发,按照难度级别,分别是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本书正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首先,共享很简单,社会化工具为彼此的分享提供了可能。其次,,共享之上是合作,合作比共享要难得的多,因为这牵扯到改变自己的行为去保持跟他人同步,与此同时,他人也在改变自身的行为努力与你保持同步,在这里Wikipedia是典型。之后是集体行动,这是一种最难的集体行为,它要求所有人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认识,才能够进行同一件特定的事情,在此,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其实行方式的影响跟约束。在集体行动中必须要有约定俗成的东西,才能保证集体行动的实现。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阅读完本书的一些感受。

   1.“媒介旧有的限制被极大地削减了,权力一点点地向“原本的受众”汇聚,一则新闻可以在刹那间由一个地方扩散到全球,而一个群体也可以轻易迅速地因合宜的事业被动员起来”(P10)
  传统媒体所形成的故有体制被新媒体一点点改变,新技术使得新式群体的
  形成成为可能,传统意义上的沟通方式被极大地改变,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网页、论坛,巨大而分散的群体可以实现自由而且随时随地的参与。
  传统的组织必然会面临“机构困境”,任何组织为了在一定规模上生存,都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管理成本,随着机构规模迅速增长,越来越大的生产成本是组织所无法避免的,因而成本会与组织的盈利有的矛盾性,久而久之形成机构困境。互联网背景下群体变得容易形成,个体在不需要管理费用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发形成群体并为其做贡献,这可以有效缓解机构困境却无法彻底改变造成机构困境现实的限制。

  2.本书将群体行为看成一个梯子上的递进行为,社会化工具改善了这些行为并且使之成为可能。“按照难度级别递进,分别是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以Flic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实现了共享,维基百科的组建过程实现了合作,而“快闪族”实现了集体行动。书中提出群体中的“公地悲剧”问题,这在现实世界中仍然有其意义。

  3.“社会化工具清清除了公众表达的原有障碍,从而突破了大众传媒特有的瓶颈。这样一来,以前专业媒体人员从事的种种工作被广泛地业余化。”
  “遵循传统的处理方法成了一种经济规则。然而,现在生产、复制、发行等问题都大大简单化,这导致对媒介的控制不再完全掌握在专业人士的手中。”
  互联网及新技术的发展带来全民记者时代,先前属于新闻记者特权的“出版资源稀缺”局面改变,只要是有机会深入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新闻源和报道者。人们不仅仅只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可以决定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动员和信息管理,相比于初期的互联网,目前的互联网更能体现出群众性的、泛社会化的,更体现自组织性。
  “出版的大规模业余化使得过滤的大规模业余化势在必行,无论先过滤再出版有多少优势,它都基于媒体的稀缺,这已成为过去。社会化媒体的扩张意味着先出版再过滤成为可行的系统。”(P79)
  传统媒体的内生制约因素决定了其相对简单的过滤问题,而人人皆记者的时代,任何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扩散消息,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每时每刻数量繁多的新内容发布出来,专业人员人数完全不足以实现对发布内容的前期过滤。

  4.“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5.“那些在小群体里发东西给彼此看的人,他们之间的沟通同发布信息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是不同的。”(P69)
  书中作者用了Myspace这个社交网站作为例子,指出像facebook、LiveJournal、Xanga这类网站是依赖使用者社会关系网络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站中的大部分使用者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型受众,主要活跃在小群体里面互相讲话。由此我联想到国内的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其实这两者又是有一定区别的。相比较对使用者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依赖程度,微信的依赖程度更高。也正因为此,微信有了比微博更强的私密性。诸多使用者表示,微博互粉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会过多去在意对方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人,然而在互加微信过程中,会有一个刻意选择与排斥的过程。微信朋友圈“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赞与评论”的功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使用者对私密性的保护,这是其值得注意的创新。
  除此之外,在社交网站中,既有互相活跃在小型圈子,也有获得大批量关注者的名人,在即使是网络也无法控制的“社会性限制”中,当名人粉丝达到某个数值临界,他便无法跟每一个关注者进行互动,而忽略则变成他们必须进行的选择。
  “在这种规模下,“交互性”会是这样的:与绝大多数受众几乎没有互动,和剩下的少数人有不经常和极少的互动。”(P75)

  6.从协同生产到集体行动,本书层层递进,也始终在强调新的社会化工具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维基百科在全书中多次作为典型案例被提及,它通过互联网自发的劳动分工,聚合到分散个体的力量,形成看不见的主体凝聚力,维基百科的不断完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而绝非产品。为其完善做出贡献的个体并不能从中获得实质性的报酬,也正是因为如此,维基百科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的“机构困境”。内容的贡献者不是雇员,维基仅仅需要投入少量的管理费用而获取到数量惊人的内容。
  作者通过维基百科引出“幂律分布”原理,即“在维基百科的完善过程中,对同一词条的修改补充,排名第二的次活跃用户的编辑量可能只有名编辑量的一半,而排名第十的只做了后者的1/10那么多。”(P101)
  “最活跃的少数用户完成了大部分的编辑工作,尽管他们只占有多有贡献者里的少数并且是极少数。”(P102)
  集体行动是比协同生产更为复杂的新的活动形式,当结构松散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实现共同利益,便促使集体行动的实现。互联网这样的社会化工具在其中并非起到了组织集体行动的作用,反而是消除了对集体行动的障碍,让人们更方便快捷地聚集起来采取共同行动。
  “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则是通过消除两大障碍——信息的地方局限和集体性反应所面临的壁垒,从而改变了公众反映的范围、力度,尤其是持续的时间。”(P124)
  随着社会化工具的使用越来越简洁方便,群体行动的速度也在加快,分享和协调的成本降低,即使是普通公民在举行活动过程中,可能也无须进行先期策划。因为受到个人差异影响,群体行动难以开展,而一旦开始,也更加难以阻止。那么如果一个群体存在某种非法企图,事态将要比个体拥有同样多的非法企图而多的多。正是因为这样,市民抗议可能造成武装冲突或暴力冲突,而完全无害的快闪,只是新技术背景下群体快速形成的一种良好表现。

  7.
  案例:
  1.2006年伊凡娜手机失而复得事件
  体现出了群体的力量。首先是有Digg这样一个协作性新闻站点,它的首页跟任何报纸的头版一样,由及时而重要的新闻构成,然而它的特色在于,这里的重要性并不是来自于编辑的判断,而是用户的投票。
  2.“美人鱼游行”、“伦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啸”
  Flick网站上由普通用户分享的照片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酬之父,也没有管理成本,Flick网站只是提供了聚合以及分享的平台。这同传统组织是不同的,Flick只是一个桥梁,帮助用户自发组织协调起来。
  3.维基百科
  理论:
  机构困境(章)
  生日悖论(第二章)
  科斯天花板理论(第二章)
  工地悲剧(第二章)
  幂律分布(第五章)
  六度分隔思想(第九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 09:44:31
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 09:50:31
好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 10:19:02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