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超市里面都能看到,收银台旁边的一排货架上面都会放着口香糖和避孕套,部分超市还会有电池的货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摆放呢?
1)冲动性购买。零售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商品阵列策略已经很成熟了。大家所见到的收银台商品,最先由口香糖的鼻祖美国箭牌所引领。这类物品从货值的角度上看,比较廉价,容易达成购买,当时箭牌甚至都不需要做广告,单单凭借这一策略就大获成功。后来因为成效不错,被吉利剃须刀,电池等企业效仿。通常,放在这个位置的小商品是要付出额外的费用的,不过,它在销量上的增长轻易地摊销了支出。
2)防盗。避孕套这类物品,谈不上冲动性购买,相反,在我们这样对性讳莫如深的传统国度,摆在收银台附近无端平添了更多的尴尬。其实,这类商品购买频次高,价值不菲,容易被顺手牵羊,摆在这里是为了集中监控以降低防损的成本。开门做生意的,被偷是不可避免的,能预防一点是一点,为几个套套引发纠纷就不好了。
3)一男进超市,逛着逛着,来到套套专区,这里的商品玲琅满目,包装上的美女搔首弄姿。拿了一盒扔进购物车。没走几步,发现总有人偷偷瞅他的购物车,还有人看完购物车看他的脸。他偷偷把套套装进兜里。又走几步,一个保安模样的人走到面前:先生,装兜里算偷。这位哥们想来想去,还是不拿了吧。……就在收银小姑娘扫完最后一个商品的瞬间,该男子从收银台旁的货架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抓过一盒套套扔给收银员……结帐以后,套套装兜里,其他商品用塑料袋。吹着口哨边往家走边盘算着什么……
4)收银台陈列架陈列商品有如下特点:这些商品较小,放置在其他区域由于视线移动较快,不易被发现。而在等待收银的时间,这些商品会进入视野。这些商品往往可替代;或者种类繁多。商品价格额度较小,对消费者很难形成购买力性思考及判断。(买了也不肉疼。)小众商品,比如有些会陈列椰子汁。消耗快。
消费特点:消费者在购物结束走向收银台到等待收银这个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思考是否忘记购买某商品。而这时候,收银台陈列架会成为首选区域。而这时候消费者的视线移动慢,且视野呈锁定状态。人在进入卖场消费中,脑海中的list,是由大额度、目的性消费呈降序特点的。例如:今天要买一袋食盐和一双袜子,第一记忆一定是食盐。除非你家袜子都结板走味了。
消费的关联性,举例:为什么TT会和口香糖排放很近?用TT之前,是不是要接吻?口中会不会有异味口臭呢?为了保障性爱质量,消费者会同时取走TT和口香糖。(当然,如果两个人都天生丽质,口齿生香,那就算了。)
结账的烦恼:当大红票子都经不住花销的时候,超市还是会找零。一毛、两毛,无他,只是为了让你凑整增加提篮率。
看过《Why We Buy?(顾客为什么买)》,可以用书里面的理论回答:
1.顾客在结账排队的时候处于非常无聊的状态,这个时候视野范围内任何商品或信息顾客都会留意。这是一个销售商品的好时机。
2.零售业的收入早已不是仅仅靠顾客的自发需求来支撑了,更多的是上面很多人提到的冲动型消费,即让顾客去购买他暂不需要的物品。这就是为什么超市里随时随地都会有打折货,主要是利用人们贪便宜的思想刺激消费。
3.上面解释了为什么收银台前会有售货架,接下来解释下为什么是电池、避孕套和口香糖。反推这些商品的共性发现:体积较小;常用易消耗;售价较低。当然放其他商品也是可以的,比如当天报纸或最新杂志。由此看来,超市的目的就很明确了:促使顾客在排队的时候进行冲动型消费。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要建立经济模型的话,那么至少有4个变量。位置、商品销量、商品被盗风险、单位销售面积的商品利润。
1商品销量受位置影响,对大部分商品摆放位置越好,销量越大(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吧),但变化幅度不一样。一般而言和商品的大小、消费的目的性或随意性等有关。体积大的商品销量受位置影响要小。消费的目的性越强,受位置影响越小,冲动性或随意性越大,受位置影响越大。
2商品在不同位置被盗风险不同。收银区被盗的风险低,所以造成的损失也小。而小件商品被盗风险更高。
3超市空间有限,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单位销售面积的商品利润越高,收益越大。一般利润率高体积小的商品单位销售面积的利润更高。
所以为了最大化利润,收银区应该最好摆放那些销量增加大、单位销售面积利润高、被盗风险高的商品品。
避孕套、口香糖都是利润率高、体积小、放在收银区销量增加明显、被盗风险高的商品。其他的还有巧克力、糖果等。上面有说到电池,现在电池销量有下降,利润率也不算高,所以有的已经不再摆放。(根据网友材料编辑整理,仅供参考。)
热点话题推荐:一部《乔家大院》里,看懂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