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性别比偏离1:1的程度严重,据说现在大概是1.18:1了。由此,从医学家到人口学家,从政治家到经济学家,从普通民众到把民主人士,都开始为这个数据担忧起来了。担忧的首先一点当然就是性别匹配问题,就中国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几千万甚至有人说上亿的单身汉问题。之后就是随之而来的各种“次生灾害”了。不过,忧国忧民之中,真正认真思考的寥寥无几,有些人是另有图谋借题发挥,多数是凑热闹跟着起哄。
另有图谋者当然是借性别比问题讨伐计划生育国策,而且初有成效,直接或者间接地促成了计生政策的松动,而且这种松动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倾向。但背后往往有更深的图谋,那就是矛头直指制定政策的ZF和执政党。你看看网上反对计划生育政策者的言论就非常清楚了。
而跟随起哄的人多,只能说明现有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多数人被分化到了贫穷一极引起了广泛的对现实不满,而在当前这种经济利益格局之下,真正放开计生之后,穷人要么是看着画饼充饥,要么会选择生育更多的男孩,让性别比更加失调。这从横向各国的比较和纵向中国历史的事实不难证明。
其实,导致性别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实行什么样的生育政策并无关联。现代人之所以认为人口性别比应该接近1:1的男女相等,不过只是长期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结果。 在母系社会和重男轻女一夫多妻的社会里,性别比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没有听说过母系社会里会抱怨女儿太多,也没有听说皇帝抱怨公主多还是皇子多。
但是,且不说人类不是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即便是在自然界,各个有性繁殖的物种种内的性别比例并不一样,并不是1:1,而且比例悬殊巨大。人类自行规定一个一夫一妻的制度,并不表明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配偶。如果依据自然选择,丑陋残缺和弱智的个体是要遭到淘汰的,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规律决定了不会赋予每一个个体以配偶的权利。所以,对婚配权利的主张完全不是什么人的自然权利,而是一种后天的制度选择。如果承认婚配权利是人权范畴,人人都有权在大街上随意找自己中意的异性行驶自己的权利了。
计划生育政策当初的制定依据或者说主要用意,恰恰在于人口的优化,优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优生,婚前体检等都是为了优生;另一个方面就是优育,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后代的培育教育之上,因此才有少生的限制性政策。少生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能够优育,如果放任生育,则粗放生产就难以实现优育。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纲领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尽管这和国人民众的真实不一样,但将计生政策说成是导致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实在是太过牵强了。
不论怎么样的制度安排,人类还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决定对后代性别的态度,实行计划生育也好,实行生育自由也罢,只要是男女有别,就会有性别选择。选择生育较多的男孩,这几乎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男性主导的经济社会里家庭的必然选择。
这期间存在一个悖论性的价值选择,也就是在这个男权社会当中,男性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民众选择性地生育男孩放弃女胎,说明他们中的多数认为生男孩好于生女孩,多胎生育的家庭同样还有性别选择行为而并非随机自然生育。
现在对后代的教育强调“报恩”“感恩”,什么“恩”?当然是指“养育之恩”,少有人说“生育之恩”。为何不讲“生育之恩”?因为生育是自然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的社会性选择,一时苟且甚至淫乱强奸都可以导致“生”。生而不养生而不育不仅仅不是恩,其实无异于是一个罪,把后代丢弃在处处危机的大自然中和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里任其自生自灭就是一种罪过。
只有把后代养育长大才是一种值得报答的恩。而要养育后代,就要尽到养育的责任,首先要有养育的能力。这一点和国人惯常的生育观念是并不一致的。国人当中,多数人是穷人阶层的,他们并没有充分的养育后代的意识,仅仅是有生育意识,而且以为生育了就有功劳了,后代就应该报答自己的恩情了。所以在中国的孝道三原则里,无后为大。国人似乎只讲究“有后”,至于有个什么样的后,就嗯嗯啊啊不愿多说了,选择性地忽略后代可能的质量缺陷,一心只做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
关于后代,国人还有一句生育经典,叫做“光宗耀祖”。但国人素来重男轻女,所谓光宗耀祖是男人的责任,和女儿关系不大,女儿有出息,荣耀也在夫家而不在娘家,穆桂英的荣耀是杨家的,而不是穆家的,都把她归于杨家将之列而没有穆家将之说。
和光宗耀祖相对应的,当然是辱没祖宗了。如果有后,但缺乏教养和启智,不对这个后代进行培养教育,长成一个体魄残缺、思想愚钝,甚至放任自流变成了社会渣滓和公害,祸害乡邻,也就辱没祖庭了。当然,实际上能光宗耀祖的是少数,辱没祖先给先人找骂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俗众,做不到光宗耀祖,便退而求其次,“不图儿女为家做大贡献,只求一生平平安安”。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言表“诉求”,骨子里还是希望子女能光宗耀祖的,这从大多数平民虽然承认自己现状平庸但对子女不惜血本的教育投入当中就可窥见其真实意愿。
可以说,这种选择是全体民众的主流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性别比失调是重男轻女的俗众的多数的选择,用民主人士的话来说,应该是一种民意或者说是民主选择的结局。那么,反过来,如果强行纠正这种由民意决定的结果,才是真正强奸了民意剥夺了民主。那么,为何又会有男多女少不好的认识呢?当民众刻意选择生育男孩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孩子将来有可能打光棍?究竟是什么人在对这种民众一致的性别取向说三道四?认为中国如果实行民主的生育政策而不是像计划生育这种被贴上专制标签的生育政策,就会带来性别平衡,将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性别比所谓的失衡,实在是天真幼稚。
个人认为,计生政策确实具有专制性。然而,专制性或者说反民意性,恰恰是所有政策应该具有的特征,说白一点,政策就是用来约束民众行为的,如果是顺应民意,则不需要任何政策。声称某种政策顺应民意,不过是一种政治标榜。
所以,反计生人士在声张主张的时候,不需要借性别比失衡打民意牌,否则,不经意间把自己变成民众的对立面,变成了主张另一种专制政策了。民众已经用他们历来的、有悠久历史的价值取向做出了选择并早就了现在这波人口性别比例,尊重民意,就应该为之歌唱才是。
另一点具有悖论之嫌的是关于竞争和性别关系的认识。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制度都主张竞争反对垄断,认为完全充分的竞争具有最高的效率。但是,这种一边倒的主张并不符合任何事物都具有价值两面性的规律。那些主张竞争的人所主张的竞争,其实都是自己置身事外的他人之间的竞争,而不是自己置身其中的竞争。而所谓反特权反垄断,反对的只是他人的垄断。轮到自己的时候都是在极力谋求垄断,并把这种垄断标榜为权利,甚至是天然特权。
自然物种都是在竞争中进化的,此所谓物竞天择。人类不需要在竞争中进步吗?当然也需要。雄性动物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交配权和遗传特权,但人类却违背自然地选择了给每一个男性以传宗接代的所谓人权。如果按照竞争有利于选择性进化的自然法则,男性多于女性,恰恰是有利于对人类男性进行竞争性选择的一种状态。可以据此预见,在男性数量更多的状态下,一个男多女少的社会里,男性未来将会更加优秀,由这些更加优秀的男性繁衍的后一代人也因此更加优秀。持竞争有利于进步观念的人应该为这种可以促进男性进步的性别比例状态大加歌唱才是,而不是持批评态度。
对现实当中的人口男女比例,普遍认为应该是1.05:1,而不是理论上一比一。为何会有这个可以接受而且认为是必须的偏差?就是因为男女有别,男性的平均寿命短于女性。但如果男性都是自然死亡寿终正寝,充其量是女性老年生活多几年孤独而已,并不需要在出生时就要求性别平衡,之所以男性是1.05,说明男性在婚育之前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而没有证据证明男性这种高死亡率是生物学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男性承担了较大的社会责任和职能,如更多的重体力劳作、主要参与战争等。
但是,1.05只是历史总结,如果认为男性肩负较多而更多的死于婚育之前就认为这个1.05具有合理性而不是1的话,那么,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说现在的男性比父辈祖辈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减少了,而实际上是肩负更重压力更大,那么,现实的1.18是不是可以说是依据社会竞争烈度对1.05的实际修正?是不是社会竞争烈度在生育领域的正常反应?假如认为在战乱不断的非洲或中东需要更多的男性是合理诉求的话,那么在商场如战场的商业社会里,更多的男孩不是正常合理吗?
更符合事实的认识是,国人多数在提高本家族家庭的社会竞争力的时候,是以多生男孩的方式来应对更大的社会竞争压力的。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