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4-9-11 09:27 
坛友zwj110:
谢谢杨教授。
我来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吧。中国传统观念所谓“门当户对”,即人们倾向于与 ...
谢谢这位坛友提出的问题。“门当户对”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世界范围的一个普遍婚配原则。抛开这背后的文化、宗教和历史等因素不谈,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可称之为“选择性婚配”(assortative mating),即越来越多的男女选择与来自相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对象结合,从过去的家庭出身和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甚至是学校排名都可以成为选择的依据。这种结合往往会强化阶层内的联系、巩固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进而强化下一代的教育竞争优势,形成所谓的“精英世袭”。
    关于选择性婚配最近有很多研究,几位美国、德国和西班牙学者(Greenwood, Guner, Kocharkov, and Santos, 2014)最近的一篇论文就专门讨论了选择性婚配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分析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美国,夫妻同为大学毕业的比例由1960年的25%增加到2005年的47%,几乎翻了一番。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选择性婚配出现显著性增长,而我们知道,同一时期也是美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持续增长的时期。关于打破这种规则进行随机婚配的可能结果Greenwood等人也进行了模拟,他们的研究发现如果从1960到2005年间美国社会的婚姻采取完全随机匹配的方式而与教育程度无关,则同期基尼系数将无明显变化,不会出现贫富分化的显著增长。当然这一结果依赖于许多具体的假设和简化条件,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行为模式对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影响,至于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乃至因果关系顺序则是另外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美国一流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在招生录取中对校友子女的优惠政策也是导致精英教育阶层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多长青藤大学,校友子女(称为legacy students)所占的比例可以高达30%,如耶鲁大学。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普遍出现的来自农村地区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也引发了相同的担忧,“自古寒门出贵子”的情况可能从此改变。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北京大学近年来来自干部家庭的学生占比明显增加,引起了研究者和社会对这一现象的讨论,虽然对研究结果存在不同解读,但数据背后的事实不容忽视。最近中央提出的关于缩小区域录取率差异,加大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的改革措施值及其后续影响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