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为什么钟情于中国?
科斯定理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交易费用的论断。
科斯发现的定理当时并不受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他在1991年,也就是发现科斯定理的30多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的。
科斯定理如下:
(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配置,都能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而现实中,交易费用不为零,而当交易费用存在时,不同的产权配置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的制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作者认为科斯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希望自己的理论的能得到重视。而这两点又是相互促进的,理论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就会受到重视;而受到重视的理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西方国家中,产权基本上都已经清晰界定,科斯的理论能发挥的作用相对小,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也相对小。
作者认为那时科斯环顾全球,通过权衡最终将目光锁定于中国的,而不是盲目的钟情于中国的。有几点原因:
1)中国那时的产权不明晰,以前走的是计划经济的路线,中国一旦产权清晰界定,市场经济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对推动产权理论有巨大的实证作用。产权的界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正是科斯的理论,他的理论恰能为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中国人口众多,并且以勤劳著称。一旦产权界定清楚,中国将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增加量也将比许多国家多得多。
3)公开接受西方的思想。而中国改革开放是科斯思想进入中国的前提。
综上所述,科斯选择了中国作为他理论进行重点推广的地方,这样他的理论能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可以帮助科斯推广他的理论,使他的理论得到重视。张五常对科斯思想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管理学上,也有一个相似的例子,那就是质量专家戴明理论的推广过程。戴明是一个美国的质量专家,但是他的理论在美国不受重视。戴明到战后重建的日本宣传自己的理论,日本企业迅速接受并践行了戴明的质量思想,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甚至于威胁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当时全世界对日本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优异表现而艳羡不已,许多美国经理坐飞机去日本取经。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称为《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的节目,该节目陈述了戴明在日本经济腾飞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后,美国的企业才开始重视戴明的理论。
科斯和戴明的理论都是在理论的产出地不受重视,而他们的理论在别的国家取得重大成果后,才在本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的。作者认为科斯获得诺贝尔奖可能或多或少和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有关,因为中国的经济成就为科斯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