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二”是一种分析的方法。
实际上,只要进行分析,就一定会把整体之“一”分解为部分或方面之“多”。例如,科学分析往往是把对象的整体先“分解”为多个部分,然后再分别探求其各自包含的信息、所对应的知识。再如,逻辑分析往往是把对象整体先“分解”为若干要素(因素、元素、逻辑原子),再探析其间的逻辑意涵、逻辑关系。
与一般的知性分析不同,“一分为二”是辩证分析:既要分别看到分析后得到的“二”(“多”已被归并整合为“二”),又要同时看到“二”所构成的“一”;既要看到“二”的对立,也要看到“二”的统一,既要看到“二”的相互依存,也要看到“二”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二”的争竞消长,也要看到“一”的变化演进。
那么,如何才能辩证地开展“一分为二”的分析呢?据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五种常见方法:
一是功能载体二分法。例如左腿与右腿、拇指与四指、上唇与下唇、人手与人口、敌我阵营、阶级对立等,在空间结构上分立有别、在功能上相辅相成。
二是已异二分法。例如同化与异化、新生与衰老、健康与疾病、同志与叛徒等,在性质、作用、意义上相反相生、相异相成。
三是分立并举法。例如日月、山海、中外、古今、冬夏、昼夜、花草、城乡等,在时空中各自独立、在形态上截然不同、在观念里异中含同、在现实中时有互动。
四是“边界”两面综观法。例如生死、大小、上下、前后、真假等,从逻辑上看是存在“公共边界”的,边界两边还会间或越过分界线而相互过渡、转化。
五是多维综括法。例如利弊、优劣、得失、善恶、有无、动静等,从多角度剖析可得出互不相同的结论、经综合概括而相互融汇交织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