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53 0
2014-09-17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新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于对工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德国、美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率先兴起工业研究。事实证明,工业研究催生了发达国家众多著名的大中型跨国企业,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英特尔、微软的工业研究机构,就没有计算机产业的今天;没有波音、空客的工业研究机构,就没有大飞机行业的今天;没有通用、西门子的工业研究机构,同样没有电力行业的今天。
  相较之下,中国的工业发展就相形见绌了。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而这,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风刚看来,和中国工业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无关联。
  尽管中国工业研究也在力求实现转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受着“转型阵痛”。那么,这种转型阵痛是什么?痛又从何而来?
  现代工业研究起步晚
  问:关于工业研究这个概念的解释有很多,您怎么理解?
  王风刚:对于这一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但我认为,广义来说,工业研究是一种将理论科技成果转向工业和市场的研究,一般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两部分。工业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有科学技术考察、工程产品论证,也应该包括产业经济、管理规范、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从狭义来看,工业研究即包含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如何进行品牌策划,怎样形成产业这些方面。
  简单而言,工业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与企业或者说产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的一切研究开发活动都在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问:中国的工业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风刚: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工业研究起步并不晚。以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为例,书中除了记载了大量的天文地理知识外,也涉及到不少冶金、造纸、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工业技术;而明末清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书中所介绍的几乎全部是工业技术方面的内容,这本书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完备的工业技术成果合集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成果还都属于是个人的发现或发明创造,虽然涉及到了工业内容,但那时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研究体系。
  而中国真正的现代工业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全球范围上看,最早的现代工业研究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而我国则大概是从1920年左右才开始的。当时,我国有一个著名的实业家叫范旭东,他先后创建了永利制碱公司、久大精盐公司。后来,从这两个公司的研究室里分离出了一个“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它类似于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工业研究实验室,这个研究社对永利、久大的发展,对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开创,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代中国的很长一段历史中,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工业研究成果显著,使落后的中国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到向国外输出先进技术,甚至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这个研究社算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个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研究机构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该研究社就被并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工业研究所。
  从那时起,按照当时苏联的体系,大量的研究所相继成立。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对工业以及工业研究是极为重视的。
  症结所在
  问:但当前的工业研究现状看起来并不怎么乐观?
  王风刚:这个我同意。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从事工业研究的机构,从整体发展状况上来看,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研究状况极为不佳。但事出有因,目前的工业研究是存在较多问题的。
  我国的现代工业研究是在计划经济的体系下孕育而生的,那时成立的一些工业研究院所对我国当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不少作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院所有相当一部分都保留了下来。但这些工业研究院所大都是以国家为主导来从事研究的,尤其是国家的大型工业攻关项目。当计划经济体系逐渐转为市场经济体系的时候,工业研究的重心和方向理应随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但我国在体制改革中对这些研究院所的改革并不彻底,研究活动与市场几乎没有衔接或者衔接不到位;一些旧有观念又根深蒂固,研究者不愿冒险创新,如此种种都是造成我国工业研究迟迟止步不前的问题所在。
  问:在体制、观念症结外,您觉得还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工业研究?
  王风刚:除了体制问题、观念问题,工业研究人才的缺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工业研究。我认为这可能和我国教育的重理不重工的倾向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我国很重视论文的发表,但是工业研究强调的是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它本身与发表论文的关系不是很大。若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
  此外,我国也缺乏高素质创业人才。实际上,鼓励具有工业研究能力、掌握工业技术的人才创业可以引导我们对工业研究更加重视,这些创业的工业研究人才一旦成功,就很有可能带动一个甚至一系列工业产业的发展。现在来看,进行创业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工业技术人才还尚在少数,这对于我国工业研究也是极为不利的。
  问: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研究还处在转型的阵痛之中?
  王风刚:可以这么说。从体系上来讲,现代工业研究的体系我们建立过,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对此重新审视,对于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业研究体系。我国的工业研究发展潜力很大,压力也很大,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研究之路显然是迫切需要的,而这就需要ZF、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如何追及
  问: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如何来完善自身的工业研究体系?
  王风刚: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业研究体系相对较为完善,比如美国有成百上千个从事工业研究的机构,通常以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组织形式存在。和我们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机构并不以国家为主导来从事研究,工业企业才是它们的基本主体。背靠企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些工业研究室的研究活动始终与企业相关,一切以为企业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为先导。所以,他们的工业研究与市场就结合的紧密,从研究到出产品再到产业化,研发人员始终会与市场、运营、销售等各个部门紧密联系,市场有需求,则研发活动就跟随市场而变,所以相对灵活。
  而除了工业研究实验室,发达国家工业研究体系中有一个中国的工业研究所缺乏的因子——咨询业,尤其在市场经济形成后,这个行业的作用极大,它能够将技术成果与供应商、企业本身、消费者等的价值链结合,以迅速反应市场需求,也就是在工业研究与产业产品之间起到粘合剂的作用。但是这个产业在我国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走向强壮,这一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很多工业研究成果始终走不出研究院所,无法迅速向市场转移,形成产业化,而外国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好。
  问:您觉得中国的大型企业是否应快速效仿国外,打造类似的工业研究实验室?
  王风刚:国外大型企业建立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为企业吸收大量人才,不断提供核心技术,使得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工业研究的体系确实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对于时下的中国来说,由于观念、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存在,不宜太过冒进。
  问:要追上发达国家工业研究的步伐,您有何建议?
  王风刚:作为个人,我非常希望我国的工业研究也能够真正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带领中国的工业走向世界前列。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核心技术则无立锥之地,但有技术成果而得不到有效转化即等于空谈工业研究。
  因而,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一些工业研究院所的作用,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成果转化机制,使其工业研究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使技术成果能够迅速得到转化,走向市场。其次,国家及各级ZF应该营造各种形式的工业研究的平台,呼吁更多人关注工业研究,走向工业研究,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鼓励创新。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之下。
  王风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赤峰奥贝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EWW140917G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