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岑嵘
来源:凤凰网
特洛伊的故事是如此深入人心,从维吉尔到蒲伯,从歌德到叶芝,它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想像。据说考古学家施里曼就是在少年时代看到一张火中特洛伊的绘画,才有了一生对特洛伊考古的兴趣,并最终挖掘出了普里阿摩斯的宝藏。
在《伊利亚特》中,帕里斯拐走海伦是引发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线:“(特洛伊的长老)他们看到海伦,正沿着城墙走来,便压低了声音,交换起长了翅膀的话语,‘好一个标致的美人!难怪,为了她,特洛伊人和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经年奋战,含辛茹苦———谁能责备他们呢?她的长相就像不死的女神。’”
那么这十年的鏖战都是海伦引发的吗?
事实上,如果你眼前有一张地图,可能就会明白一切。特洛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位于达达尼尔海峡,处于亚欧陆路联系的中心,扼着爱琴海到富饶的黑海的海峡,控制欧亚通商捷径上的咽喉要道。特洛伊利用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它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主宰自居,把持这一带的海运业和商业。
正因为控制着亚细亚这条经济命脉,特洛伊靠着过往货物的税收获得巨大的利益。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早就愤愤不平,眼红之余就企图消灭特洛伊,自己取而代之,并在爱琴海东岸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只是苦于没有适当的借口和机会发动战争。因此即便没有诱拐海伦的事情发生,特洛伊战争照样会发生。
史学家希罗多德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说:“谁会相信,特洛伊会为了一个女人打了十年的仗。”希罗多德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特洛伊真正的统治者是普里阿摩斯和赫克托尔。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为了帕里斯和海伦而置整个特洛伊于不顾。
希罗多德相信人的理性,他认为特洛伊人不会藏匿海伦,即便藏匿了,也会在明显的损益面前做出符合常识的选择(也就是古典学派所说的“经济人”),从而把海伦交还给希腊人。
荷马本人似乎也会同意这个观点。他曾隐讳地提到过战争的真正原因,荷马借狄奥麦德斯之口说,“不要让人接受帕里斯的财产或是海伦。人人知道,连蠢人也知道,毁灭的绳索套在特洛伊人的脖子上。”也就是说,即使特洛伊人愿意交出海伦及其财产,希腊人也不会撤军。所谓为海伦复仇,不过是借口,真实的意图,是要彻底消灭特洛伊。
古希腊演说家高尔吉亚在《海伦颂》中雄辩道:“海伦是无辜的。”欧里庇德斯更是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希腊远征特洛伊是因为希腊人口过剩,导致了扩张的野心。
正是海伦的美貌,使得一场原本攻城略地、争夺贸易的乏味战争,变成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