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322 3
2014-09-18
发改委:中国反垄断绝没有内幕 隐情真不少

2014-09-18 06:13:00 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周谈】中国反垄断:没“内幕”有“隐情”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中国反垄断执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因为反垄断法实施六周年,更在于对一些违法企业的重拳出击,比如对12家价格垄断的日本车企处罚12.35亿元,引发舆论对“反垄断新常态”的点赞,但也有人因此疑惑——中国反垄断为什么突然加码?有没有内外差别?存在“内幕”吗?
  就此,笔者专访了反垄断执法的“龙头老大”——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从相关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内幕”绝没有,“隐情”真不少。
  先拿“内外有别”来说。事实上,中国反垄断执法是先从国有企业开刀的。从茅台、五粮液,到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微博],哪个案子不是依法调查、严肃处罚?而之前,奶粉、平板电视等涉案行业中,同样不乏外企身影。案发率、处罚力度并不存在人为的歧视,压根没有什么“内幕”。最多不过是近期媒体的持续跟进、集中曝光,给人以“合成谬误”的印象罢了。
  其实,不仅对国企、外企一视同仁,哪怕是胆敢“欺负”外企的行政部门,执法者也从未手软。比如,发改委近期处理的“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就来自年初韩国驻华大使馆的“告状”——反映河北对本省客运班车实行优惠,幅度达50%,而天津的一家中韩合资企业未能享受该政策。发改委调查认定这属反垄断法所列歧视性收费,目前已经发送执法建议函,责令相关部门改正。
  再看“选择性执法”。反垄断法规定,举报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所以,很多时候,执法者才是依举报出击的“被选择”,而不是相反。据介绍,欧盟商会曾发布“对中国反垄断执法的声明”,为违法的企业叫屈鸣不平,之后又发函希望与执法部门“交流”,被严词拒绝。就连美国财长也坐不住,据说还给汪洋副总理写信,诉说咱们反垄断调查对美企的影响云云。甚者,还有吃里扒外的,比如社科院“砖家”张昕竹,拿了高通[微博]公司每小时800美元的咨询费,替人家说话,最终还被人家出卖……
  看到吧,没有“选择性执法”,却招来“选择性批评”,背后还是利益的纷争,是一些境外组织有计划的联手反抗。
  对内,严格执法,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外,据理力争,为企业“走出去”清障、除碍,这是各国ZF的共通职责。然而,反垄断执法是个技术活,不能够“空手套白狼”,得有真刀真枪甩开膀子的本钱。与国外执法机构相比,我们的查处范围、力度还远远不够,执法力量薄弱且分散。拿发改委反垄断局来说,40个编制中只有一半专司反垄断,每人手头压着几个案子、数条线索。并且,因历史原因,反垄断既没有执法装束,也没有执法车辆、设备,去企业调查甚至被当做冒牌敲诈。突击高通公司,执法人员抱着大量涉密材料打出租车回来,非常危险,只好自嘲为“平民执法队”。
  执法范畴有狭义、广义之分,如果说狭义执法上的困难,经过努力还好克服,更广意义上的反垄断,只能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执法中的不少阻力,并非来自企业,而是来自监管部门。比如正在调查的陕西证券佣金案,监管部门就有“护犊子”的嫌疑,令执法处处掣肘。一些ZF部门与被监管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少数干部的老婆孩子、七大姑八大姨,不少在被监管企业上班,如何公正执法?天下事,难就难在法之必行,反垄断法从一纸宣言到尚方宝剑,考验执行更呼唤改革,前路真是漫漫。
  “中国的大门打开了,会越开越大,绝不会关上。”这扇门内,反垄断执法远未“过了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增强执法的独立性,增进执法所需的人、财、物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拂晓行动”,更多的“零点突袭”。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我们坚信,破除垄断,方有企业成长、技术进步、市场繁荣,活力之源,就在公平公正的充分竞争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9-18 15:49:11
相关新闻

  台媒:高通反垄断案近尾声 恐遭近百亿元罚款

  据台湾《科技新报》9月17日报道,据传中国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接近收尾,即将公布惩处方案。Bernstein Research 的Stacy Rasgon表示,高通的权利金收费方式可能因此改变,并称反垄断阴影垄罩该公司股价,建议投资人不要逢低进场。

   Rasgon表示,中国消息显示,高通反垄断调查将进入惩罚阶段,该公司可能必须变更权利金收取方式,改以芯片价格计算,而非整体设备的价格计费。Rasgon 报告指出,中国社科院成员苏华(Su Hua)建议高通权利金收费方式,应遵照“最小销售单位”(smallest salable unit)原则,以基频处理器或系统单芯片(SoC)的价格计算。

  Rasgon 同时表示,中国当局应会对高通开罚。若以高通公司2013 年度全球销售额为罚款基数,以6%比例计算,对高通的罚款可能达14.9亿美元(约人民币91.7 亿元)。为中国反垄断的历史性巨额罚款。

  基于以上因素,Rasgon给予高通“符合市场表现”评等,并称中国情况不利股价,呼吁投资人不要趁近期低档进场。高通16 日涨0.84% 收在75.71 美元。

  Rasgon 向来看好高通,从2009 年起一直将高通评为买进,反垄断调查后,他将该公司评等下修至持有,目标价下砍5 美元至80 美元。

  《福布斯》曾报道称,高通应能靠谈判解决垄断争议,但是该公司恐怕无法扭转中国颓势,更值得担心的是,其他开发中国家可能会仿效中国,让情况更加失控。高通7 月23 日盘后公布财报指出,该公司和一家中国授权业者出现争议,并有许多中国制造商低报授权产品销售,部分业者更延后执行授权。

  高通预期情况会继续恶化。总裁Derek Aberle 接受路透专访称,负面影响可能持续好几个季度。该公司估计,今年中国可能有1.7-2.6 亿支智能手机无法收到权利金。高通向几乎所有智能手机收取权利金,就算未使用该公司芯片,也有权收取费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8 15:50:43
反垄断证实:本土自制汽车零部件遭边缘化

  第一财经日报9月18日报道 在汽车反垄断风暴中,除了豪车价格暴利之外,零部件也是个重要话题。

  这就不得不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思考:为什么渉事的都是外企豪车品牌和外资零部件供应商?

  此次“反垄断”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已经拉响了警报。

  首先,豪车暴利形成,并发展到有恃无恐,表明其产品有无可替代性;其次,行业监管松弛,表明迎合奢靡之风,导致消费失控和迷失;再是,产业依赖和话语权缺失,表明本土自制汽车零部件被边缘化。

  如果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或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正在感受到这一点,相信,中国汽车的痛点,已不局限于市场的失控或是被拒之门外的受辱,而是产业的自尊与经济的安全受到从没有过的挑战和危机。

  众所周知,纵观乘用车领域,主流车企都以合资为主,市场主体以合资产品主导,豪车市场被外资品牌通吃,出现了“便宜车难卖,高价车好销”的怪现象。资料显示,今年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6.91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4.55%,环比下降1.6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5.14万辆,环比下降27.18%,同比下降22.6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7.65%。再看豪车市场,外资品牌几乎一统天下。今年上半年中国豪车销量达到80.8万辆,整体销量增长27.5%,远超乘用车市场14.8%的增幅,已接近去年中国豪车全年销量不到100万辆。

  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构成中国汽车消费的主体外资品牌占据了主导。尤其是在豪车领域,自主品牌无法涉足,连门槛都进不去。由此,助长了豪车疯狂如入无人之境,肆意加价,还私下里搞价格垄断,抬高售后服务门槛,造成“卖得起修不起”的抱怨四起,尤其是超豪华车,因维修纠纷闹成新闻,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看得见感知得到的客观事实。

  这似乎是个“死结”。在国人的印象中,进口车就是以卖得贵植入人们的消费意识里。尽管大家都知道,国内售价与国际标价相差悬殊,自知不公平,但还是有人愿意买。最典型的就是路虎揽胜明知价高得离谱还加价高达40万元销售,令人匪夷所思。不过,此现象也非个案,由来已久,也并非始于今天,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进口车狂潮。当时轿车进口每年还只是10万辆左右,但已激起舆论高度关注,促使业界扯起“以产顶进”大旗,试图通过合资生产的方式挡住进口,借助国产化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如今看来这已经变成了一句空话。事实上,合资并没挡住进口,国产也没成就自主上位,相反,进口豪车变本加厉,合资自主忙于贴牌应付,自主品牌则四面楚歌。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并非我们生产不了豪华车,没脸见江东父老,而是市场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始终徘徊不前。从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消息来看,日资12家零部件企业涉及“横向垄断”,深感忧虑。比如说在投标过程中,多家企业串通起来,以一家企业报相对低价,其他企业报高价的方式,轮流中标。此伎俩在美国也有过案底。不过,日系汽车零部件技术(汽车电子)领先国际同行这是事实,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流着日本的“血液”。

  “境外资本控制了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2012年,国产自主内资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而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因此,“自主内资零部件企业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并且市场占比逐年快速萎缩,其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这样的报告和分析不断在提醒汽车的危机不仅在整车,还有零部件,而且关键核心技术都被外资车企所垄断。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汽车表象繁荣,体量大,实际上徒有虚名,属于缺钙的巨人。有数据证明,中国正成为跨国车企的“摇钱树”、消费的后花园。中国整个豪车市场都是洋品牌把持,仅德系三大豪华车就占据了其中73%的市场份额。

  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是自主品牌上不去,手里没有核心技术,整车能级提升依赖外资和合资零部件供应商,在市场竞争中又遭合资企业围剿,甚至推出4万元不到的合资自主车来“血洗”本土内资自主品牌;另一方面,豪车价格垄断,非法暴利,利用渠道优势进行售后盘剥,维修费用居高不下,以至于“零整比”竟最高竟达1273%。

  透过豪车暴利,我们不难看到,“失控的消费主义、大众传播媒体无远弗届的效应以及一般大众认同名人行为的风气所带来的精神和思想上的空虚。”这不仅是导致车轮上腐败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了自上而下没对汽车消费的认知做好准备,并没有意识到“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体,它同时属于社会”。可悲的是,在20年前掀起的一场全国私人轿车大讨论中,今天所发生的问题早就有人提醒,甚至告诫过,但为什么没能避免?同样,发展自主汽车也有过清晰的战略,即通过合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再自主发展,但为何都患上了“合资依赖症”?抛弃战略,只讲规模和销量,甚至借腹生子(利用合资渠道卖进口车)忘记了使命?而在另一方面,忽视对零部件行业的重视,以至于短视,放任自流而失控,全面沦陷(从2009年起,外资零部件厂商在中国的战略就开始由“合作型”转变为“控制型”),造成今天中国汽车行业任人摆布的困局而难以自信。

  “反垄断”只是治理层面的手段,并非治本之策。如果自主品牌上不去,核心技术不掌握,没有自己的零部件优势,风暴之后,怎么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8 16:08:49
中国的反垄断做的远远不够,其实中国市场那么大,垄断利润比罚的那点钱多的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