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
来 源:
摘 要 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内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6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1.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3.1万千米。2007年,中国西部原油管道建成投产,成品油管道加快了“北油南运、西油东送”的管网建设步伐,川气东送管道正式开工,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方案基本确定,三大陆上油气进口战略通道逐步进入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管道工程技术获得多项重大突破,X80高钢级的管线钢开始得到工业性应用。中国第四次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已拉开序幕,未来几年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管道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管道制造业将加强专业化整合,管道建设将逐步实施 EPC 管理,管网系统实现集中控制、灵活调度。随着中国油气管网的进一步完善、陆上进口油气管道的建成和沿海LNG大规模引进,建立全国性调度中心及区域调度中心将是今后管网系统发展的方向。
一、中国油气管道发展总格局
中国管道工业发展至今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经历了三次建设高峰期。特别是在第三次管道建设高峰中,随着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冀宁联络线、甬沪宁原油管道、茂昆成品油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及成品油管道等大型管道工程的建设投产,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内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6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1.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3.1万千米。中国已逐渐形成了跨区域的油气管网供应格局。
原油管道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长江、东北及西北地区为主的原油加工基地的布局,原油管道运输也随之迅速发展。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初步形成了东部输油管网;西北各油田内部管网相对完善,外输管道初具规模。
成品油管道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成品油管输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在西北、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有骨干输油管道,但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成品油管道供应网络。
天然气管道随着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冀宁线等大型管道系统的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就全国而言,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主体框架。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合作区块和油气产量不断增加,海外份额油田或合作区块的外输原油管道也得到了发展。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管道主要集中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管道总里程约5000千米。
二、2007年中国重点油气管道建设
2007 年对于中国油气管道工业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无论是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还是天然气管道建设,都有颇多亮点。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和川气东送管道的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方案的确定,拉开了中国第四次管道建设高潮的序幕。
1. 原油管道
根据国家“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原油管道建设主要围绕进口俄罗斯原油、哈萨克斯坦原油、海上进口油和国内原油上产情况新建和改扩建相应的管道,并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序地安排建设。其间重点建设的管道项目有:中俄原油管道以及大庆—锦州、独山子—鄯善、兰州—成都、石空—兰州、河间—石家庄、日照—仪征等原油管道工程,新建原油管道约4000千米。2007年,中国原油管道主要围绕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口原油,积极推进管道建设。
(1)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支线
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支线始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终点为中国大庆。该管道从我国漠河连口岸入境,经漠河县、塔河县、嫩江县、呼伦贝尔市、齐齐哈尔市,最终到达大庆市的林源,线路全长1030千米,中国境内长965千米,管径为914毫米,输送能力为3000万吨/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
按照规划,中俄原油管道属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一条支线。在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项目全长4770千米,其中一期工程2400千米,规划在2008年年底前建成。2007年11月,中俄石油管道得到两国总理的承诺:双方将确保该管道于2008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
2007年,中国石油管道局进入俄罗斯;8月3日,管道局承建的中俄石油管道工程全线开工。
(2)西部原油管道
西部原油管道起点为新疆乌鲁木齐市,终点为甘肃省兰州市,管道全长1852千米,干线设计输量2000万吨/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7年6月30日,西部原油管道正式投产试运行。这是继2006年9月25日同沟敷设的西部成品油管道成功投产以来,西部管道工程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西部管道工程(包括原油和成品油两条管道)总体投资约150亿元,是目前国内运输距离最长、设计压力最高、设计输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参建队伍最多的输油管道之一。
西部原油管道工程建成投产后,将与中哈原油管道构建中国“西油东送”的西北战略通道,将以现代化的管道运输替代原有的铁路运输,把新疆境内、甘肃境内和东部地区、西南地区的输油管道和石油、石化销售企业连接起来,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西部原油管道工程的建成,对实现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新疆、甘肃两省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成品油管道
“十一五”期间,中国成品油管道主要将建设兰州-郑州-长沙、锦州-石家庄-长沙成品油干线管道以及华北、长三角、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等区域成品油管道工程,其间将新建成品油管道约1万千米,新增输油能力约8400万吨/年。这些管道建成后,中国将逐渐形成成品油区域网络。2007年,我国成品油管道加快了“北油南运、西油东送”的管网建设。
(1)港枣成品油管道
港枣成品油管道北起天津大港石化,南至山东省枣庄市,干支线全长647千米,中间设有德州、济南、肥城、兖州等分输站,输送能力300万吨/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7年6月1日,港枣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目前已累计向山东内陆地区输送成品油31.84万吨。
港枣成品油管道的建成和运行大大改善了山东省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了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2)兰郑长成品油管道
兰郑长成品油管道起自乌兰成品油管道兰州末站,途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止于长沙,管道全长2422千米,设计压力为8.0~13兆帕,设计输量为1000万吨/年,2007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该管道是中国石油实现“西油东送”战略的开篇之作。它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兰州成品油的外运压力,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形成“北油南调”、“西油东送”的成品油运销网络,可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对接,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洛郑驻成品油管道
洛郑驻成品油管道起自洛阳石化总厂,途经洛阳、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等15个市区县,管道全长425千米,设计输油量为390万吨/年,由中国石化投资建设。2007年9月2日,洛郑驻管道顺利投产。
该管道是河南省内建成的第一条成品油长输管道,它的建成结束了河南这个能源需求大省没有长距离成品油管道的历史,对于缓解洛阳石化产品铁路运输压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石太成品油管道
石太成品油管道起自石家庄,经过石家庄、阳泉、晋中、太原4市和13个县区,全长316千米,设计输量340万吨/年,由中国石化投资建设,2006年6月开工,2007年10月工程顺利投产。
该管道是华北成品油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冀晋两省成品油供应紧缺的矛盾,解决冀晋两省成品油供应过程中运距长、运价高、公路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为两省成品油市场供应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促进管道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天然气管道
“十一五”期间,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的重点是:川气东送管线、西气东输二线、东北天然气管网、进口输气管线、沿海管线,同时还将完善区域管网。新建天然气长输管道约1万千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天然气管道的总长度将达4万千米。为保障天然气供应的平稳和安全,在天然气消费市场附近和管道沿线将配套兴建大型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等调峰设施,并与管道连接,形成点线互联的天然气供配气管网,实现资源多元化、供应网络化、调配自动化的多气源、多用户的供应格局。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在5年内提高2.5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3%。2007年,我国天然气战略管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天然气管道仍是未来几年管道建设的重点。
(1)川气东送管道
川气东送管道西起四川省普光气田,东至上海,干线全长1702千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设计输量为120亿立方米/年,增压后可达到150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化投资建设。项目以普光气田为主供气源,该工程在合理供应川渝用气的前提下,主要供应江苏、浙江和上海,兼顾沿线的湖北、安徽及江西。2007年4月9日,国务院正式核准川气东送工程,并将其列为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2007年8月31日,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川气东送管道规模与西气东输工程基本相当,同为我国天然气基干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迈出了重大步伐。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它的建设对于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中东西部协调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中亚天然气管道
中亚天然气管道分两期,一期建设从土库曼斯坦至中国的管道,即中土天然气管道;二期建设哈萨克斯坦支线,即中哈天然气管道。
中土天然气管道起自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终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管道全长1818千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设计输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年,主要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7年7月,中国石油分别与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管理利用署和土库曼斯坦国家天然气康采恩,在北京签署了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和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天然气产品分成合同,基本锁定了中土天然气的资源。2008年管道将开工建设。
中哈天然气管道起自哈萨克斯坦的别依涅乌,终于奇姆肯特,管道长1480千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设计输量为100亿立方米/年。该段管道将视哈萨克斯坦的资源适时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分别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得到政府批准,中国石油也已成立了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负责实施该管道工程。
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是我国成功实施的第一条陆上进口天然气管道项目。它的实施不仅将打开中国西北天然气进口通道,而且对促进中国天然气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西气东输二线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起自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经独山子、乌鲁木齐,在红柳与西气东输一线线路重合,然后向东经酒泉、山丹、武威,在宁夏中卫过黄河后与西气东输一线线路分开,向东南经西安、南昌、赣州,到达广州。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包括1条干线,8条支干线,管线全长8794千米,其中干线全长4945千米,支干线总长3849千米。管道设计压力为10~12兆帕,设计输量为300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该工程的主力气源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国内气源只作为补充。
2007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西气东输二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规划,西气东输二线2010年开始输气,初始气量是60亿立方米/年,2012年达到300亿立方米/年,主要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供气。
目前西气东输二线正在进行初步设计,2008年将正式开工建设。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是确保国家油气供应安全的重大骨干工程。它将中亚天然气产地与中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连,同时实现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资源联网,对于改善中国能源结构,保障天然气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和互利共赢具有重大的意义。
(4)中缅天然气管道
中缅天然气管道起自缅甸兰里岛,经瑞丽进入中国,途经云南、贵州、广西,终点为南宁市,干线管道全长2806千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设计输量为120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目前该管道正在进行前期论证,预计2008年底开工。
中缅天然气管道在贵阳与川渝气区南下的龙岗气管道相连,在南宁与西气东输二线广西支线相连。它的建设不仅将开辟中国西南的能源进口通道,而且对于构建中国大西南天然气管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庆哈线和庆齐线
庆哈线起自大庆,终于哈尔滨,管道全长 77.72 千米,设计输量50 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6年11月开工建设。2007年12月5日,管道建成投产。
庆齐线起自大庆,终于齐齐哈尔,管道全长148.8千米,设计输量8.2 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7年12月30日,管道建成投产。
这两条管道均属于大庆天然气管道工程的一部分。作为东北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庆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后,不仅连通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还将连通长春、沈阳、大连等东北主要城市,并最终连通哈尔滨至北京主干管道。这两条管道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庆天然气的利用率,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6)兰银线
兰银线起自涩宁兰的兰州末站,途经西气东输甘塘分输站,终于银川市。管道全长413.7千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设计输量为35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6年10月开工建设,2007年7月建成投产。
该管线不仅是西气东输与涩宁兰的联络管道,而且将青海气区与长庆气区连接起来,是完善西部输气管网系统的重要管道工程之一。
(7)涩格复线
涩格复线起自青海涩北,终于格尔木,全长177.25千米,设计输量为20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石油投资建设。2007年3月1日全线开工,2007年5月29日管道投产。
目前,涩北气田每年向格尔木的输气能力已经达到28亿立方米。涩格输气管道复线的投产,为满足下游天然气市场供应、延伸产业链提供了保证。它标志着青海油田天然气管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综合利用迈入崭新阶段。
(8)杭甬天然气管道
杭甬天然气管道起自宁波,终于杭州,管道长243千米,设计年输气量为 35 亿立方米,由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2007年7月建成投产。
(9)长蒙天然气管道
长蒙天然气管道起自苏里格气田,终于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管道长220千米,设计输量为10亿立方米/年,由中国燃气投资建设。管道于2007年8月25日开工,2008年年中工程可望建成投产。
4. 2007年管道建设的亮点
(1)工程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2007年3月6日,杭甬天然气管道工程钱塘江定向钻穿越创造了2454米的水平定向钻穿越江河的世界第二纪录,这一记录仅次于2005年国外同行在穿越德国易北河时创造的2626米的世界纪录。
2007年11月26日,广东珠海—中山天然气输送管线工程磨刀门海底管道穿越正式开钻,并成功创造了2630米海底管道水平定向钻穿越的世界纪录。
(2)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4月2日,中国首台管径 1620 毫米的大型热煨弯管机在中油管道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这是目前国内加工能力和技术含量都堪称第一的热煨弯管装备。
2007年12月,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北石油钢管公司试制成功的X80钢级Φ1219×18.4毫米的螺旋管顺利地通过了中国石油和中国钢铁协会举办的Φ1219×18.4毫米规格的螺旋钢管新产品鉴定会。这标志着X80钢级Φ1219×18.4毫米的热轧卷板和Φ1219×18.4毫米的螺旋钢管已经进入了批量商业生产阶段。该等级管线钢将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3)管道建设实施大规模“走出去”战略
中国石油管道局2007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在全球17个国家开展管道施工作业。2007年1月,管道局承建的印度工程主体管线焊接正式启动;2月,苏丹LPG 项目剪彩;7月,利比亚注水项目签字;8月,管道局承建的俄罗斯管道工程全线开工。在哈萨克斯坦,管道局也完成了哈油二期管道的前期论证,并开展了中亚天然气管道的现场勘查工作。
三、中国现有油气管道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以来,中国油气管道运输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管道运输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1. 原油管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道网络化程度低
中国原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华北和沿江等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原油管网比较完善,西部地区管网建设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网建设。
(2)部分管线老化
中国东部原油管网已经运行了30年以上,存在管线老化、自动化程度低、通信设施落后、储存设施超期服役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对老化管线进行调整改造,以满足原油的外输要求。
(3)现有管线运能不足
华北和沿江原油管网不能满足当地炼油企业发展的需求,安全隐患多,存在码头接卸与管道输、转、储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随着新疆地区原油产量的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后新疆自产原油出疆量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外输能力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4)现有管道设施不能满足陆上原油进口的要求
随着中哈原油管道的投产和未来中俄、中缅原油管道的建成投产,现有的管道设施将难以满足要求。
2. 成品油管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品油管道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成品油仍以铁路运输为主,管道运输比例较低。由于资源产地与市场分布不均衡,造成油品调运不及时、不灵活。近年来,随着中国成品油供应和需求的较快增长,成品油管道建设滞后的问题突出。因此,未来应加强成品油管网建设。
(2)管道运输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成品油管道尚不能实现灵活的多批次、多品种运输;SCADA软件的应用受到国外专利技术限制。未来要紧密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对SCADA软件的应用需进一步消化吸收技术,逐步掌握控制方案和规律。
(3)管道运营监管机制不完善
与管道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管道运营、市场准入、安全、环保及管道运输费用和服务等方面尚未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管制度。
3. 天然气管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联络线建设尚不完善
目前,西气东输-陕京二线、西气东输-涩宁兰、陕京二线榆林-靖边、西气东输-忠武线等联络线的建设已经开始实施。随着市场用气量的大幅增长,联络线的功能越来越重要。未来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各主干管道之间的联络线,以保障下游用户的用气安全。
(2)储气库等调峰设施配套不健全,导致管道的调峰应急能力仍显不足
地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调峰方式,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未来除华北和东北地区外,在其他地区难以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即使在天然气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华北地区,天然气管道的调峰应急能力也仍显不足。因此,加快调峰储气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区域管网系统的调峰作用,确保下游用户用气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4. 油气管道保护工作面临困难
油气管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当前,油气管道占压、打孔盗油、破坏管道及附属设施的犯罪行为严重。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维护抢修体系建设,健全精干高效、响应迅速和保障有力的统一维护抢修体系,提高管道维护抢修队伍水平,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搞好天然气管道的保护工作,打击打孔盗油、盗气和其他破坏活动。
四、中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未来几年,中国油气管道运输业将得到更大发展,管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管道制造业不断加强专业化整合,管道建设逐步实施 EPC 管理,管网系统将实现集中控制、灵活调度。区域性油气管网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将对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1)管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等大型管道工程的实施,中国油气管道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新建管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是目前国内设计输量最大、距离最长、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输油管道。该管道工程首次采用双管同沟并行敷设、站场合并建设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原油管道加热密闭顺序输送工艺,首次在大型管道工程建设中采用EPC工程总承包的建设方式。技术和管理创新贯穿西部管道建设的全过程。
兰成渝管道成功实现了在湿陷性黄土高原地区和破碎性、大起伏(高落差)山区等高难工程地质区段的安全施工和运营,并采用ODI光学混油界面检测定位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多品种、多出口、高压力、大落差成品油管道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实际运行操作。
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向高压力、长运距、大口径、高钢级发展。西气东输和陕京二线等管道设计压力为10兆帕、管径为1016毫米,全部采用X70管材。西气东输二线输送压力已达到12兆帕,干线长度近4900千米,管径达1219毫米,X80高等级管线钢也将得到大规模应用。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上X80高钢级在高压力、大口径长输管道上应用的典范。
(2)管道制造业加强专业化整合
随着我国第四次管道建设高峰期的到来,为满足大型管道工程的用管需求,提高整体水平和规模,中国石油集团对旗下的制管企业进行了整合,在原来宝鸡钢管厂、华北钢管厂、资阳钢管厂、辽阳钢管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整合了资源,提高了钢管企业整体的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
(3)管道建设逐步实施 EPC 管理
EPC 管理是甲方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项目全权总承包给乙方承建,甲方只对整个过程实施监督、检测、管理的项目管理办法。在管道行业,以总承包的方式承揽工程在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中国石油管道局在苏丹、利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完成了5000多千米的管道建设,都是采用这种管理方式。
从2007年开始,国内大型管道工程开始逐步实施 EPC 管理模式。西部管道工程建设是中国石油第一次在大型管道工程中实施EPC 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地发挥了总承包商在管道建设专业化队伍上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促进了管道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推进工程总承包,可将设计、采购、施工集成为一个有机总体,避免三者间的相互脱节,能充分发挥专业承包商所具有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同时,由于责任主体明确,并强化了设计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保证建设质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投资,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统一。实践证明,开展工程总承包对业主(建设单位)和承包商是双赢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得到业主的认可。
(4)管网系统集中控制、灵活调度
目前中国油气管网建设已初见成效,如何整合资源、合理调度、保障管网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显得越来越迫切。为了顺应发展的需要,中国石油集团于2006年组建了中国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2007年实现了旗下所有干线油气管道的统一调度、集中控制。
北京油气调控中心建成后,将集中国石油长输油气管道的操作运行、调度管理、远程数据采集、维护抢修力量调度协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调度、监控和管理中国石油现有和新建的原油、成品油与天然气管道,以油气长输管道的SCADA系统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高性能的专业软件,制定管道需求预测和输送计划,进行远程调控等操作,并提供设备管理、调度模拟培训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随着中国油气管网的进一步完善、陆上进口油气管道的建成和沿海LNG的大规模引进,建立全国性调度中心及区域调度中心将是今后管网系统发展的方向。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