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编辑了腾讯评论的诸多文章摘要,
原文请看:http://view.news.qq.com/zt/2008/zaimin/index.htm
媒体关注这些孩子,或许可以解释为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
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坚强和动力。
但是,无论多么幸运、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多么聪慧、多么懂事,
要知道,他们和她们不过就是十几岁的孩子。
如此行事,只不过是在再次伤害一颗颗本来已经脆弱的心,毁掉他们还可能幸福而光明的未来!
被埋废墟里,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众多网友力挺敬礼娃娃担任最后一棒火炬手,但正在治疗的他不堪舆论关注出现了心理障碍;此外,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多医护人员来自重灾区北川县,他们家属多有伤亡,但救治伤员任务繁重,这些医护人员无暇顾及。一批批媒体赶到这里采访,记者不停追问:“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
如果说,灾难是对灾区群众的第一次伤害,那么,一些媒体不适当的采访和报道,则是对他们的第二次伤害。这种伤害将使灾区群众心理再次蒙受创伤。
“敬礼娃娃”不堪媒体追捧,出现心理障碍
很多名人在“敬礼娃娃热”郎铮的照片上签名送给他留念,而且还有众多网友力挺小郎铮担任最后一棒火炬手,但一个令人不快的消息却传了过来:正在西安治疗的小郎铮出现了心理障碍,唐都医院的心理医生刘睿说,目前郎铮老是想房子垮塌的情景。郎铮不喜欢说话,很恐惧,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
废墟里唱歌的小学生,面对频繁采访情绪失控
重灾区汶川映秀镇映秀小学的9岁小学生,被埋废墟里,唱着歌等着被救,由于胳膊折断,被紧急转运到成都医院。得知消息,媒体赶到医院采访,小孩子一遍遍讲述当时情景,情绪逐渐失控。终于,小孩子变得十分惊恐,开始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
身心俱疲的幸存儿童被话筒“第二次伤害”
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缺乏经验或职业习惯,过于“勤奋”地将镜头对准早已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的灾区幸存儿童,给部分幸存儿童增添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这一点,从一些活动中,那些被特意从灾区请上台的儿童的茫然眼神和悲痛表情中,便可见一斑……
“疏忽”的采访,在震灾报道中不是孤例
有些记者不顾场合,在抢救伤员的紧急时刻进行采访,分散了救援人员的注意力;有些记者现场采访不顾方式方法,频繁与被埋的灾区群众和刚挖掘出来的灾区群众进行对话,消耗了他们的体力;还有些记者不顾灾区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频频提出一些不该提出的问题…
记者重新划开灾民稍得痊愈的“伤口”
比悲剧更让人颤栗的,是对不堪回首、噩梦般苦难的再次追忆。震灾过后,幸存的孩子已成了真正“脆弱的芦苇”。此时任何强加的“采访”,任何对曾遭受磨难和正承受伤痛的提问,都将重新划开那些稍得痊愈的伤口,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新闻价值”遮蔽了人文情怀是可悲的
传媒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对受众知晓权的尊重,也是自身履行公共责任的表现。但过于注重新闻价值的追求,并不是一种真正对待灾难新闻的态度,而是对受灾者尊严的忽略以及对人性的漠视。我们必须看到那些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受灾者,他们应得到同样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所需要的关怀和重视并非上镜头、出场面
此时此刻,这些孩子当然需要关怀、需要重视,但他们所需要的关怀和重视并非上镜头、出场面、参加各种盛大的仪式,而是耐心的生活照顾、学习帮助和心理辅导。只有那些不起眼、不轰动但不可或缺的有形或无形的帮助,才能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回归正常生活…
伪关爱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伤痛和无助
前几天,教育部曾提出要坚决杜绝媒体反复采访同一名受灾学生。原因就是如此,不同的记者或不同的热心单位反复要求去见同一个学生,让他们诉说自己的经历和痛苦过程,有些记者甚至反复追问他们“伤在哪儿,疼不疼,有多疼”,如此伪关爱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伤痛和无助.........
安慰者要注意,不要追问,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
给予鼓舞,但不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想,不要说“你应该快乐”“你应该感到幸运”“你应该有安全感”“将来会更好”之类的话,而应当听受灾者自然倾诉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提问和质疑。不要指责他们说的话是“傻话”、提的问题是“鲁莽”的问题…
将采访变成一次心理疏导,才是高明的采访
高明的采访本身就是一个心理疏导过程。就拿那个9岁孩子来说,如果媒体记者不是让他一遍遍地讲述自己被压在废墟里时的感受,而是陪着他一起做做游戏、唱唱歌,拉一下家常,不但能照样“套”出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还能化解他的一些应激心理反应,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此时此刻的灾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大家都不妨将心比心,好好去想一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们也许更需要和新的老师、同伴,和劫后余生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在平静的氛围里慢慢抚平身心的创伤,而并不需要什么镜头、什么仪式……
最后,把最令我生气的一段放在这里:
记者主持人说——
“现场的情况比我想像的要好,救援工作已接近尾声。”--某前方记者5.14报道
“你被埋了多长时间?”--现场记者问受难者
“失去亲人,你是什么感觉?”--某记者采访言
“你让让,我们先拍。”--某记者对营救人员说
“你现在还能呼吸吗?”--某记者问压在水泥板下的受难者
“只许说,不准动!”--医生怒斥闯入手术室采访的记者
“现在的记录保持者是……”--某主持人言
“当我们看到这幕救人的大戏时。”--某主持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