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7770 10
2008-05-31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的个人理解

                        谢延鹏

绝对优势(斯密)→国际贸易『如果比尔·盖茨同时也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他应当自己打字还是雇秘书打字?』

理解:按照斯密的理论,盖茨在开发软件上占有绝对优势,所以他应该去开发软件;同时他又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所以他也应该同时去打字。但是,事实上,我想盖茨并不会去打字,他应该还是会去雇佣一名秘书,自己主要从事软件开发。这是和斯密的绝对优势矛盾的。而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就可以解释,因为在两个绝对优势中,开发软件又是他的相对优势,所以他还是会去雇佣一名秘书,这和事实应该是一致的。

相对优势(李嘉图)→国际贸易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李斯特(这一理论成为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个人理解:李斯特认为各国都存在着相对优势,尽管当时英国的产品具有更强的优势,但是德国依然可以出口一些自己的相对优势的产品,来获取一些财富。但是,这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这种优势结合自己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生产力,要比短期出口获得暂时的财富要强的多,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来使本国的生产力得到发展。

个人感想:一种思想,必将准确的反映它当时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英国的斯密能够提出“自由贸易”的思想?

  为什么德国的李斯特提出了“保护贸易”的思想,而不是“自由贸易”的思想?

根本原因,当时的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对优势,这时,发展自由贸易,获取更多的财富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当时的德国,生产力相对落后,面对英国的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保护贸易成为必然的选择。

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为经济学家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再加上这些天才们的个人因素,所以他们成功了。社会现实,对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根本素材,但是,这对于当时的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这时,也就是体现人的价值的时候了。

所以,我对于所谓的“成功”又有了新的认识,所谓的成功,不在于你的观点是绝对、永恒正确的(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能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尽量的去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我相信这种观点就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会觉得有点儿可笑,但是,又有谁能够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呢?包括斯密,他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正确的,但是他在经济学的地位又有谁能撼动呢?

所以,当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总是在遥望“成功”的时候,其实成功就在你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个东西,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它,不仅仅是靠眼睛,更多的还是心!

目前我国人民币所采取的就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汇率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本币的需求意味着对外币的供给,对本币的供给则意味着对外币的需求。

本国与外国货币之间兑换关系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又由于货币购买力大小受到物价水平影响,所以货币兑换率取决于两国价格水平比较。

如现在的中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所以,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数量在减少,也就是美元的供给数量在减少,这将会使人民币的价格有降低的趋势。现在,在国际力量的影响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这将会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而现在的通货膨胀对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有一定的作用。在现阶段,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取决于对国情、社会的认识程度,这也是对领导者经济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如果单纯的看这两种经济结果“高通胀,低币值”和“低通胀,高币值”,他们本身的影响没有绝对的好坏,究竟谁好谁坏取决于它所实施的这个社会的客观情况。或许前者在美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只能说它更适合与美国的社会,不代表它在中国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所以,我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就有了自己的一点感悟:对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必要的,也使必需的。但仅仅精通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够的,凯恩斯同时代的那么多人都精通经济学,为什么仅仅是他能够取得划时代的成就呢?应该说,他们的经济学的知识不会相差太大,甚至比他强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解决方案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财政部的工作经历让他对英国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针对这个特殊的现实,必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案。而旨在揭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说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主要不取决于对于经济理论的掌握水平,主要取决于对这个社会的文化,风俗,法律等现实情况的了解,更确切的讲应该是影响这个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的各种因素。所以,我认为,对于有志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3分在于对于经济理论的学习,而7分在于对中国这个社会的特殊性的研究。邓小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不知道邓小平是否学习过经济学,尽管中国甚至世界经济大师的名单里不会有他的名字,但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思想真实的影响了这个国家,这又是中国的哪个经济学家可以企及的呢?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小平同志是一名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本土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我觉得,小平同志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把握中国的具体现实情况。包括现在的林毅夫,他是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加入到了这个队伍当中。我的梦想也是成为这个队伍的一员。这个队伍不见得有一致的见解,有共同的主张,而他们共同的使命在于使“经济学中国化”。

通过这么一段时间的考研复习,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是有增无减。我曾多次表示,无论今后的我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我不会,也不想放弃。

理论上的均衡汇率 (商品自由流通,运输成本为0),但我相信KFC的一个汉堡,其在中国的人民币的价格与其在美国的美元的价格比,不一定就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本币升值(外国对本币的需求将会减少,本国对外币的需求将会增加),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外国产品的价格将下降,从而导致本国出口数量减少和进口数量增加(进出口关系);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等的费用上涨而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等费用下跌,从而使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等减少而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等增加;外国企业或居民到本国投资的成本上升而本国企业或居民到外国投资的成本下降,从而使资本输入减少而资本输出增加。(PPT30)

本币的升值,实际上是从消费、投资等角度抑制外国市场对中国的需求,同时,将会增强本国对外国市场进行消费、投资等的需求。

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听到外国领导人在公共场合发表这样的演说:“如法国政府欢迎中国的游客到法国去旅游,”;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还有外国会专门制定一些政策,来欢迎中国的企业到他们那里去投资;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旨在增加他们的国际收入,代表着本国价值向国外的转移。这些在外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要记在“贷方”。

净出口函数:其中假定出口额X是和国民收入无关的常数X0;

                     进口额M是关于国民收入Y的线性函数。

其是一个关于国民收入Y的减函数。

净资本流出函数:其中假定外国的利率保持不变,资本的流入与流出仅仅与本国的利率r有关。

其是一个关于利率r的减函数。

两式联立“ ”

反映了国际收支均衡时,利率r和国民收入的关系。这条反映这种关系的曲线就是BP曲线,即国际收支平衡曲线。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的效果和对国内收入的影响效果的原理是一样的。由于本币汇率的影响,会产生“挤出效应”,即所谓的“国际性挤出效应”。

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强弱【均衡公式中的g】(即国际资本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国际资本完全流动【g趋向于无穷大】

·国际资本流动性强【g越大,斜率就越小,反映程度越强】

·国际资本流动性差【g越小】

和封闭经济(即只有企业、家庭和政府部门的经济)相比,国际资本流动性越强,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差。若想取得同样的效果,必需增强财政政策的力度。由此可见,外国部门的加入,使得宏观经济的管理更加复杂。

个人感悟:现在对于政府宏观经济的管理,政策方向的选择上已经不成问题,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学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难点在于政策力度的把握,也其实也是经济管理中艺术性的体现。

对于经济政策力度的正确把握,取决于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阻力的大小。这种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进行把握。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

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比封闭经济好。而且,国际资本流动性越强,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好。

所以说,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效果要优于财政政策的效果。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如果国际资本流动性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最终导致国际收支盈余,而在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应当买进外汇、卖出本币,即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从而起到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期望的效果是一致的。而且,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越强,这种正向作用就越大。

个人理解:我觉得当前的通货膨胀和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就又很大的关系。或许“固定汇率制度”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误,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一个重大错误在于“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观念,买进大量的外汇,但是将他们存储起来,切断了这些货币的再流通。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总货币的的购买力是要和市场上的商品的价值保持一致的。大量的外汇储备没有通过对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的采购,来增加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同时却为了维持固定的汇率,而增加货币的大量供给。结果就是,在国内市场上,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市场上总商品所代表的总购买力,所以导致物价上涨,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的下降。

所以说,“外汇储备”不应该是一直无限的储备,而是应该在一定量的储备的基础上,多余的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至于“一定量”是多少,要想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也使比较复杂的。可以这么考虑,影响合理的外汇储备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性强,财政政策的效果比封闭经济好;国际资本流动性弱,财政政策的效果比封闭经济差。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还是在浮动汇率制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首先都需要考虑国际资本流动性是强还是弱,若是强,强度有多大;若是弱,弱度又有多大。这应该是经济管理的难点所在。

在固定汇率中,若孤立地实施财政政策,为了维持固定汇率,通常伴随着隐性的货币政策;而孤立地实施货币政策时,通常财政政策不会隐性的发挥作用。

和封闭的经济条件相比,有了国际部门参与的经济环境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将会有不同的影响。(注:“好”-有了国际部门的参与,同样的经济政策引起的结果同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相比,更接近与预期。)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国际资本流动性强

越差

越好

国际资本流动性弱

通过这种分析,其实也就否定了“固定汇率制”,从政策效果的角度论证了“浮动汇率”的优越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31 09:39:00
仅仅是个人在学习中的一点心得,可能比较凌乱,多多包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31 20:03:00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 07:10:00
学习一下,借鉴一下,我还是经济学的初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 18:38:00
 呵呵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 22:56:00
楼主是学经济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还是业余学习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