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28 2
2005-07-09

虽然经济学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经济学也称为学问,可是实际上呢,却糟透了,理论错误百出,矛盾重重,根本不能正确地解释经济现象,更不能正确地指导经济建设,所以许多人就气愤地要把经济学赶出科学的殿堂,还把经济学家骂成拿工资的骗子。

万丈高楼平地起,经济学之所以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因为它的基础理论有错误。可是,许多经济学家根本就不从它的基础理论上重新着手研究,只在细枝末结上动手脚,推了建,建了推,结果没有丝毫气色。所以,不从基础理论上着手研究是不行的。

那么,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有那些错误呢?

我们就从“价值”着手研究吧。

经济学认为,商品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价值(量)——虽然在其他门派的经济学中对价值还有另外不同的定义,这里就不说了——那么,按照这个定义,如果生产一把斧头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个工日,则一把斧头的价值就是10个工日。

可是,接下来经济学又这么说:在货币出现之前的物物直接交换时代,如果一件衣服换一把斧头,那么一件衣服的价值就是一把斧头,一把斧头的价值就是一件衣服,这是等价交换。

对于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以科学的态度严格追究起来,就不能发现它与前面价值的定义相矛盾。按照定义,一件衣服的价值应该是一件衣服消耗的劳动时间,一把斧头的价值应该是一把斧头消耗的劳动时间,当用一件衣服换一把斧头时,如果说这是等价交换,如果说双方体现的都是对方的价值,那么怎么能这么巧,一件衣服消耗的劳动时间就和一把斧头消耗的劳动时间正好相等而分秒不差呢?如果第二天,变成一件衣服换两把斧头,那么这时候双方消耗的劳动时间又正好是相等的吗?怎么样,产生矛盾了吧。当然,偶尔一次巧合还是可能有的,可是,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推出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次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甚至连一个打鱼人随手拿一条鱼换别人一根烟吸,也是等价交换,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怎么能巧得这么很呢,每一次交换,双方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都正好相等,分秒不差?

然而,经济学却把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矛盾给含糊过去了,结果就造成后面矛盾重重,犯了一个又一个的弥天大错。

那么,是什么原因才逼迫经济学不得不承认每次的物物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呢?是对货币,对买卖的研究结果。

买卖的本质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让古典经济学家们犯了难了。犯了哪些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

虽然我手头的资料很少,对经济学史没有细究过,虽然我也更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和他们一起搞过研究,可是凭借现今的经济学理论中的错误——他们的成果,也可以把当时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思考过程回放出来个大概。

我估计,经济学应该出现在货币之后,也就是说,当有经济学家的时候,物物直接交换的时代就过去了,经济学家直接接触的就是买卖、货币、价格,他们也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研究的,所以“价格”这个概念应该比“价值”出现得早。

价格这个概念,从表面上看当然很好理解,就是一件商品卖多少金子或银子。比方说,一件一服卖一两银子,这件衣服的价格就是一两银子。可是,为什么这件衣服只能卖一两银子而不是能卖二两?当时的经济学家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或者是经过几代人的思考,他们得出了结论,认为:这件衣服之所以只能卖一两银子,是因为这件衣服就值一两银子,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暗中控制着商品的价格,他们就把这种无形的东西叫价值。所以他们认为是价值决定价格。

那么价值又是什么呢?古典经济学家们又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猜想,有是认为价值是这个,有的认为价值是那个,但是都不合理,都一一夭折了。最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就是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到此,关于价值的研究才告一段落。至于配第的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后面再说。

再接着说,既然已经得出价值决定价格这个公认的结论,那么,接着就可以得出一件衣服卖一两银子,是因为一件衣服的价值和一两银子的价值相等,这是等价交换。再顺此推下去,如果卖衣服的用这一两银子买了一把斧头,那么一把斧头的价值就和一两银子的价值相等,这也是等价交换。由此就可以得出,在物物直接交换时代,当一件衣服和一把斧头相交换时,一件衣服的价值就等于一把斧头的价值,这也是等价交换。这就是数学上的等值传递原理:当X=YY=Z时,X=Z

(上面所说的是古典经济学家思考过程的一种可能,他们还可能是这样思考的:他们把他们当时直接接触的货币从买卖中剔除,直接从最简单的物物直接交换开始研究。例如,他们思考,为什么一件衣服只能换一把斧头而不是能换两把?肯定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决定了一件衣服只能换一把斧头,他们就把这种无形的东西叫价值。他们因此就认为,当一件衣服换一把斧头时,一件衣服的价值就和一把斧头的价值相等,这是等价交换。然后他们又把他们剔除的货币加到商品交换过程中去,使买卖还原,他们就认为,当卖衣服的人用卖一件衣服得到的一两银子去买一把斧头时,一两银子的价值就必然要和一件衣服、一把斧头的价值都相等,银子是以等价物的身份插到商品交换中去的,只有这样,买卖双方才能都自愿接受银子,所以这也是等价交换。两种思路虽然起点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殊途同归。)

既然承认等价交换原理,那么就必然能得到下面的结论:

1 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和一两银子的价值相等,那么银子也必然要有价值,而又因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所以银子也应当是商品,所以货币是商品。又因为商品必须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货币没有使用价值,所以只能把货币称为特殊的商品。因为不管在哪一次买卖中,货币的价值都与商品的价值相等,所以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这些结论是书上有的。

2 在货币出现之前的物物直接交换时代,因为全都是等价交换,故所有生产者的利润都是零蛋,没有贫富差别。(显然错误)

如果除了承认等价交换原理外,还承认劳动价值论,那么就必然能得到下面的结论:

1 金银消耗的劳动时间很多,而纸币消耗的劳动时间很少,价值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在买卖时,纸币根本不是和其他商品进行的等价交换,所以经济学不承认纸币是货币,只说它是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 当一件衣服和一把斧头进行交换时,一件衣服的劳动时间必然和一把斧头的劳动时间相等,而且每次交换,双方商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必然相等。

开头已经说了,这第2个结论是明显讲不通的。既然如此明显荒唐,为什么当时的经济学家就没有看出来,他们能看出第1个结论中纸币的不等价交换,为什么就看不出这个结论的荒唐?我估计当时就有经济学家看出来了,可是他们不敢说,也不愿意说,这也就是“业内机密”吧。等这些掌握机密的经济学家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机密了。而近现代的经济学家都把精力放到了“高深”领域的研究中去了,没有人看得起这些基础的东西,所以也就没人发现。不幸的是,这个机密被我这个喜欢刨根问底,而且知识又不渊博,不能涉足高深领域的人给追查出来了。别人都爬到树顶上去高瞻远瞩,唯我爬不上去,只能在树根处瞎转悠,没想到会有意外的发现。哈哈。

既然矛盾被追查出来了,就得想办法解决。那么怎么解决呢,是不是得否定劳动价值论?不必。我认为劳动价值论无比正确,当代出现的什么心力价值论、技术价值论、效应价值论、资本价值论都是荒唐透顶的。

既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那么上面的矛盾又如何解决呢?

不妨否定等价交换原理,即否定价值决定价格理论试试。这一试不要紧,你会发现,经济学的前景一片光明,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哪还有什么矛盾。

肯定劳动价值论,并否定等价交换原理后,就不必认为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一定相等了。这时,当一件衣服换一把斧头时,一把斧头体现的不是一件衣服的价值,而是价格;同样,一件衣服体现的也不是一把斧头的价值,而是价格。当一件衣服卖一两银子时,一两银子只是一件衣服的价格,而不再是一件衣服价值的表现。

弄清楚上面的问题后,接下来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此时,商品买卖不再要求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相等,货币没有价值也可以,纸币、电子币都可以被认为是货币。此时货币的本质是欠条,不再是一般等价物。一个人卖衣服得了货币,就等于市场给他打了一张欠条,以后他拿这张“欠条”可以到市场上换到他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下来还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就得找一个补缺。那么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价格的本质是什么。

一件衣服卖一两银子,这一两银子就是一件衣服的价格,如果卖衣服的拿这一两银子买一把斧头,那么这就等于他用一件衣服换了一把斧头;如果一件衣服卖了二两银子,二两银子又能买两把斧头,那么这就等于用一件衣服换两把斧头,这就完全还原到了简单商品交换。由此可见,价格的本质是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反过来说,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就是价格。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价格为什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假设在石器时代,有10个农民,最富的家里有余粮100斤,其他的依次是90斤、80斤……。有一个铁匠打了一把铁斧要卖。因为石器时代铁斧是从没有过的高科技的新产品,所以农民都非常想要,而铁匠也非常需要粮食。那么铁匠的这把斧头要多少价呢?假设铁匠不清楚农民有多少粮食,10个农民互相不知道彼此的粮食是多少,也不清楚铁匠有几把斧头。那么铁匠肯定要凭他对农民粮食的估计,尽量往高处要。假设他一开始要200斤粮食换一把斧头,这时肯定没有一个农民能换起,每个农民都只是眼巴巴地望着铮亮的铁斧馋得不得了。铁匠看这个价格一直不能成交,他就逐渐往下降,当降到100斤或稍低一点时,那个最富裕的农民就能换起了,他就要交换了,因为他担心别人换走,所以不敢再等。所以这把斧头就以100斤或90多斤的价格成交了。这个价格就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铁匠最多供一把斧头,农民最多供100斤粮食,铁匠需求粮食,农民需求斧头。这个时候,铁匠想用一把斧头换1000斤粮食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农民加起来也没这么多粮食,想联合起来买一把都不可能,而最穷的农民想用10斤粮食换一把斧头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人出的价格比他的高,而斧头的数量又有限,只有一把,哪里能轮到他买。

因此我们说,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与价值毫无关系,交换双方都不会有人去考虑价值。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价值不能决定价格,那么要价值还有什么屁用?

有用,而且作用很大。

为了使大家看到价值的作用,为了使价值量化便于表示,也为了适应大家的习惯,这里我就把价值用“元”来表示。例如说,1个工日就用1元来表示,那么假设一把斧头消耗10个工日,一把斧头的价值就是10元;假设1斤粮食消耗2个工日,那么100斤粮食的价值就是200元。

而价格则用这个“圆”来表示,例如说一把斧头卖100圆,一斤粮食卖1圆。注意,这里“元”和“圆”没有任何关系,不能互相加减,1+1圆没有意义。这就好象“寸”和“斤”也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互相加减一样。

那么,当农民卖100斤粮食得钱100圆去买一把斧头后,这就等于农民用100斤粮食换一把斧头。100斤粮食的价值是200元,一把斧头的价值是10元,所以在这次交换中,农民用200元的价值换了10元的价值,亏了190元。亏这190元的意义就是农民有190个工日是在为铁匠白干,长此交换下去,农民会穷死 的,铁匠会富死的。

这就是马克思没发现的富人致富的第二个秘密,也是资本增殖的第二个来源。大家看看,价值的作用就这么大。

就说这么多了,详细的请看鄙人写的《经济学正义》之(二)到(五)。地址:http://www.dqjj.com/bbs/list.asp?boardid=7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0 8:05: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9 21:22:00

哈哈,再来点,挺有意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2 13:46:00

谢谢鼓励!

鄙人当再接再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