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dreamdiy在2005-7-14 10:44:45的发言: 这文章看起来就一个人的呓语,很明显的抑郁症倾向;只是没有人及早从他的文字里发现“秘密”。
“80后”,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少年作家”,高考作文-----对此将信将疑即可。
如果我说我也曾被人写成是“80后”你们会有什么反应?
呵呵,什么叫做“意识流手法”,其实这篇文章表达的很清楚了,中心就是“绝望、无奈与愤愤不平”。给满分不为过。
就像毕加索和凡高,我看不懂,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是大师。但我知道他们的画很值钱,价格就是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篇文章既然得了满分,那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价值在高考文章中具有最高价值或价格。至于作者个人的心理特征,不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人要看的。他绝望和自杀是他自己的理性选择,因为他觉得生存的边际效用收益小于生存的边际效用成本。而且通过他的死给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正外部性,可能增加总体社会福利,也算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