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农业部正起草一项提议,把支持中国农业企业在海外购地列为一项国策。这显示中国认识到全球粮食危机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并准备采取针对性的战略,但是海外买田恐并非良策。
中国粮食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城市化进程,使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减少。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报告,1996年至2005年十年间耕地减少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同时,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近1.32亿,1990年时仅为约1500万。自1990年来,农村主要劳动力已经减少了约1.17亿,而截至2006年末,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共计3.49亿人,这意味着几乎每四个农民就有一个弃农进城。
土地减少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过热导致的混乱开发有关。农民工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归根结底是因为种粮收益低,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中国国内耕地没有得到合理保护,有效开发,农业政策无法对农村劳动人口形成有效激励,在这种情况下,却选择动用大量资金支持少部分企业海外买田,会否是舍本逐末?
海外买田还必须考虑到,导致全球粮食危机至少有两大原因。一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国家的天气剧烈变化,二是美元贬值、油价上涨使粮食运输费用上升。要长期避免粮食问题,如何将这两大原因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才是关键。然而,海外买田不仅没有规避天气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反而可能因为种植面积扩散在众多区域,使产量受天气影响更大。粮食成本则因为最终都要运回中国,更进一步与运输费用绑定在一起,受制于美元的涨跌和油价变化。
高盛集团5月6日报告称,未来两年内全球原油价格可能会上涨到每桶150至200美元,而截至上周末,原油价是每桶125美元。原油价在2007年从每桶60美元左右上涨到90美元以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当年的粮食运费上涨了近80%。
按照中国相关主管部门的说法,中国政府支持去海外买田的企业都将拥有丰富经验和农业技术优势,在南美洲、非洲等国买地确实也可能比国内价格更低,但问题仍然很明显:第一,使用劳动力是否以当地为主,如果以当地为主,是否意味着当地的人力成本比在国内更低、劳动力数量比中国更多?第二,如果大量使用中国劳动力,既可能在当地形成“抢夺”就业机会和资源的态势,引起当地人民和当地政府的敌意,还可能给对中国13亿人口怀有畏惧心理的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借口,掀起新一轮“抵制中国”的浪潮;第三,农业生产本就利润较低,如今既要进行大量的先期投入,又要承担给国内粮食“压价”的责任,中国政府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对上述企业进行补贴?
中国去海外购买农田的初衷,也许是在当前外汇储备充足的条件下,通过对外资本输出,保证中国粮食供应。这种从长制定中国粮食战略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不应采取充满变数、可能引起西方国家政治反弹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