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0年代末出现“低通胀,高增长”的现象,有一个解释是说:由于美国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依赖从东亚国家进口,美国本国生产和出口的则主要是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这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恰恰不是CPI的主要构成部分。90年代末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但美国则处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带动下的经济繁荣。所以,一方面亚洲国家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和汇率贬值,这就使得美元购买力大大的增强了,在CPI中占有较高权重的生活日用品的美元价格实际上是在走低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大,因此美国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内外需求旺盛,由此造成劳动引致需求也较高,失业率水平较低。
在这个情况下,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可以理解为开放经济下供给冲击对价格水平存在一定的扰动。在90年代,由于苏东剧变和亚洲国家金融开放程度的提升,市场规模骤然放大了,形成了一个市场扩大的有利供给冲击并被美国享受到了。毕竟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在封闭经济假设下才可以得到相对严格的证明的。但是这种外需的扰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旦市场突然扩大带来的红利被利用充分,国际价格波动收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又会显现出来了。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直保持了很低的通胀率,但是这一时期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的。90年代初那种反菲利普斯曲线的现象之所以没有再出现,就是因为到了2008年,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基本都充分利用了,计划经济国家也基本转向了市场经济,可以利用的有利供给冲击消失了。所以说,菲利普斯曲线本来就是将供给冲击视为外生变量的,如果没有供给冲击,菲利普斯曲线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