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268 0
2008-06-01
中国股市在过去的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股民经历了一趟过山车,许多新入世的股民损失惨重。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的998点,到2006年底的2800点,再到2007年5月底的4200点,10月中旬的6100点,到现在2008年4月的3500点。在这几个显著的阶段中,主要分为三段行情,从998点到2800点,这个阶段,主要是经历股改的阵痛和宏观经济面的持续良好运行,这段时间大盘持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蓝酬股良好的业绩支持,打起大盘反攻第一枪的还是象宝钛股份、贵州茅台、烟台万华、振华港机、古越龙山这样的优质股票,这个阶段明显属于基金动型,当时的市场中既有高达50块的宝钛股份和90块的贵州茅台,大部分的股票的价格还是2块多,现在的牛股中国船舶(曾经的沪东重机)在05年底的时候不过6块多,后来的牛股成都建投和都市股份两年前的价格也才3块多。
在从2007年初的2800点经历227大跌,到530印花税的调整,这段时间明显是散户推动型,据说当时连路边卖菜的大叔大妈们手中都有股票,随便走进一个交易大厅,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白发的退休人士。(有一个事实介绍一下,200年全年,整个股票市场,所有的股票的价格都是上涨的,涨幅最小的是海鸥卫浴。从理论上讲,2007年应该是没有投资者会发生亏损的,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当时有一个说法,就是基金跑输大市,基金经理很郁闷,两三块的股票,几个月之间没有了,什么股票不管基本面如何,只要有点题材,就拿出来抄,记得当时有个股票,5个亿的盘子,亏损一个多亿,只是因为持有600万股的广发证券,价格也在短短的3个月从2块多到了13块多,当时几乎是所有的ST每天都涨停,一个清晰记得的事实是当时有一段时间两市8块钱以下的股票消失了,除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联通,这种现象太不正常了吧。经历530、620和这次的调整,这些股票终于慢慢恢复了原形。
从720开始,大盘发起了从3400到6100冲锋的集结号,说来又奇怪,这次是倡导以价值投资为主要投资理念的基金们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以有色,金融,房地产,钢铁,机械制造和航空运输等板块为根据地,他们的投机和短视实现了本来是5年的牛市变成了熊熊熊市,实现了第一只破300的股票,只要是金属,只要是房地产,只要是航空公司,只要是银行,证券,保险,价格都大涨,中国船舶,中国远洋,中国石化,保利地产,万科A,金地集团,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云南铜业,江西铜业,锡业股份,西宁特钢等等,无不实现了价格的翻倍。其中中国远洋是新上市的,发行市盈率都超过50了,这还叫价值投资?是不是我们的发行机制有问题?当时还有一种现象,只要公司的名字是中字头,股票价格就会大副上扬。现在看来,很多大象的破发是容易理解的。散户一拥而上,机构边打边撤,结果散户在高岗畅想:“我在摇望,股市之上,有多少个股,在自由的上涨。”
从2007年10月开始,大盘从6100飞流直下3300,大盘一直跌,大部分个股遭腰斩,多少股民庆幸自己成功的抄底,结果没想到地狱也在向下扩建,从原来的18层地狱再融资扩建到了36层。抄底?熊市不言底啊。
在这里,我想浅浅的谈谈关于这次大幅调整的看法。个人感觉恶性增发、 大小非、对宏观经济面恶化的担忧、基金的投机性、媒体和分析师的误导和政策面的不明朗六个原因造成了今天凄凉的局面。
1、恶性增发和破发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来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本公司的再发展进行资本的扩充,只要融资之后是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体股东的利益,这是好事,也是资本市场存在的一个重要功能。但是上市公司也是自利的,利用股市火暴,股价高岂进行恶性融资就不对了。大概在2004年的时候,招商银行因为发行可转债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市场的愤慨;06年的时候,浦发的融资行为也引起市场的不满,(需要说明,他们的行为和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有关,06年底是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时间点。)这次的再融资实际上可以以万科为起点,万科在07年8月以31元/股的价格融资100个亿,拉开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序幕,当时,市场还比较火暴,市场对这个行为也对认为是公司高速发展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牛市中,一般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增发行为都会看成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熊市就是利空,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到了今年,市场不好,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出台了不可理喻的天额融资计划,不替股东利益考虑,由于中国平安所在行业的特殊性,股东大会的时候竟然以超过90%的高票通过。投资者只能用脚投票,结果价格下跌60%有余牺牲的是小散。机构?。机构不会损失的,至少是大多数机构,机构的成本才多高啊,最多损失的只是去年的利润而已。何况,机构从100往上的时候就在出货了。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只要是有关于某个公司的融资传闻,这个公司的股票就会立刻被当成烫手的山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福耀玻璃,这家公司还赢得了中央电视台评选的10大2007年最佳雇主奖,本来也是考虑增发(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实在太高,财务结构不甚理想。2007年末的会计报表显示,福耀玻璃的流动性负债达到28个亿,流动资产却只有24个亿,因此,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0.88和0.40,一般认为流动比率要保持2.0,速动比率要保持1.0才比较合适,公司才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另一方面,福耀玻璃的高速扩张一直是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为代价的。),而该公司在和股东商议之后,放弃在再融资计划,结果当天,该股票价格上涨6%,这种行为大为投资者赞扬。到目前两市中,以天音控股和新湖中宝破发最严重,都高大50%。关于恶性融资的事件,它最主要的是对投资者心理造成的影响,对于政府需要对这种融资进行限制,规范,学者们讨论的已经比较多了。我在想两个个问题:一是表面看机构损失惨重,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再增发的时候,公司和机构之间有没有利益输送?基金们真的这么傻?二是我们假设基金的这些损失是事实,谁来承担这些损失?谁来约束一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
2、大小非是造成大跌的首要直接原因。很多股票大小非解禁的时候,他们不计成本的抛出,实际上他们也没有成本问题,大多数的解禁股成本不过1块甚至不到,现在那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几大小,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抛出的,他们持有公司的股票不是为了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也不是为了参与公司的经营,就是为了收益。因为收益已经很大了,为什么不抛?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辽宁成大,这个不能责怪这些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对这种机制进行一定的改良。
大小非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看来,股改的时候对大小非的问题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也没有考虑到在股改启动之后的市场竟然是如此只好(05年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在大盘反弹到1300点的时候,对大盘的未来走势表现出了种种忧虑,赵丹阳在当时(2005年)也只是预测未来的3到5年大盘可能会到3000)。去年大盘向上攻5000点的时候,黄明教授接受一家电视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问黄教授中国的牛市最多能牛到什么时间,黄教授给的答案是2008最晚2009年的大小非。我当时还很惊讶,为什么不更多的考虑宏观面的因素?大小非有那么严重吗?现在看来很佩服黄教授的眼光。对于大小非问题的解决,原因就是两个,一是增加他们出售的成本,可以考虑增加因出售股票而带来的资本利得税收,这样看来有点杀富济贫的味道,但很多学者或者证券从业人员已经很多方面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可以根据他们持有的时间长短来考虑这个成本的高低,比如持有超过一年按什么比例征收税收,持有两年、五年这个比例可以下调。时间越长,成本越低。二是增加大小非抛售股票的信息和透明度,比如要求提前公告。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也急于套现,由于是公司创业的元老,他们获得了一部分公司的股份,为了变现,他们就来个辞职,然后6个月后再市场上抛售(规定高管在离职后的6个月内不得抛售本公司的股票)。高管也急于抛售,说明什么?对公司未来不看好,对市场前景不看好?还是短期行为,落袋为安呢?6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太短?
3、对宏观经济面恶化的担忧的这次调整的最根本原因。去年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市场的预测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上市公司在2008年、2009年每年的赢利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的前提假设上,基于此,他们给出了我们的市场高于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的市盈率,这些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料到美国次债的发生,即使料到了,也没有想到它对于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分析师都低估了次债的威力。美国经济高大15万亿的GDP,它一动,就直接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和它关系比较密切国家的经济。各方对美国经济2008年的增长率已经从增长2.7%,2.0%,1.8%,未来是不是还有调低的可能,要看其一季度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下跌的趋势,忧虑是不言而喻的。中美贸易额07年超过3000亿,其中顺差高达1600多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环比增长是下降的。美国经济的恶化,再加上国内面临的高通货,外贸纠纷不断,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对欧元的持续贬值(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数据显示,中国从欧盟进口货品总额达1109.6亿美元,出口额为2451.9亿美元,顺差1342.3亿美元。),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继续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的预期。种种宏观面恶化的预期,反应在资本市场上,就把潜在的需要调整变成了实际调整。
4、基金的投机性。在国外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基金是真正的遵循价值投资,大部分的基金净值是保持一个平稳的增长(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比同期的银行利息大约高出7%,收益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分红。基金在美国是相当成熟,50%以上的美国人都选择把基金作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式,当然美国的基金主要是投资于债券市场而不是股票市场。若投资于股票,他们的投资基本上是依据公司的业绩,业绩好,就一直持有,所以他们遵循的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是长期投资;业绩不好,则弃之,于是发生了安然的股票三天的时间从97美元/股下降到65美分/股。由于基金经理们所采用的资料和分析工具、分析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大部分的基金经理们的预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发现实际上,虽然美国没有涨跌幅限制,但实际上美国股市一般还是比较平稳的,如果出现3%的跌幅,那是很吓人的。在我们A股市场上,3%的波动实在是很正常的了,我们的基金经理们也是不断的更换投资对象,大家随便打开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季报,比较以下股东的变化就可以发现基金的换仓行为实在是太频繁了。抄作的热点也是不断发生变化(当然也有游资的成分),从有色,到金融,房地产,化工,农业,医药,什么创投,甚至还有什么两会的时候抄环保什么的,我就不明白环保公司的实际投资价值和开两会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我们假设两会的时候会出台一些对环保企业有利的行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变成上市公司实际价值的增加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在同一个板块内部,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间的赢利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上涨同样的下跌?美名其曰:“板块轮动”,这是什么逻辑啊。最要命的是往往在股票价格最高的时候,还在鼓吹,要散户去接货,在低位的时候,还在拼命唱空,动机何在?这一切是利益驱使,是基金公司的制度有问题(不少优秀的公募转成私募就和基金公司的激励制度有问题)。
5、媒体和分析师(股神)的误导是配合基金行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专业优势,利用证券投资较高的专业门槛,大肆配合基金,忽悠散户上当。明显的缺乏职业素养,不负责任(当然有不少分析师的职业素养是需要肯定的)。近期,市场的走势让很多分析师更有一些行业的金牌分析师的分析大跌眼镜。如果是一个两个的预测出现问题,那是个例,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情况成了普遍现象,这样小概率的事情也能发生,太不符合统计学的规律了吧。让我们怀疑真的是他们的分析能力有问题?还是另有动机?他们往往在最高价的时候忽悠我们散户去买,在最低位的时候还拼命的唱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平安和中石油。平安价格在140的时候叫嚣“中国平安四个字就值200”,中国平安的A股价格比港股还底的时候(港股50多,A股50不到),某些机构的分析报告对其给予“中性评价”。对于中石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中石油上市的时候机构的分析。在中国船舶价格是200多的时候,竟然有的机构给出的它的目标价格是500块。还有一家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天坛生物,最近的走势也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一个月的时间,价格下降了60%,价格已经不到25块,可有分析师前不久给出的目标价格是50块,原因是基于这家公司的整体上市预期,这是什么逻辑啊。抄作不符合实际的预期是我们分析师的主要分析依据?更为奇怪的是,我们的市场上竟然出现了“填权”这个概念,我们知道,不管是转股还是送股,只是财务上的一种技术处理,它能改变人们对于公司的预期,但是这种技术处理是不能改变公司的价值的,转股或者送股后,公司的价值是不发生直接变化的。一只20块的股票,10送10之后,他的价格应该是10块,为什么还需要填权到20?什么理由?抄作的需要吧。大家可以去看看,去年的只要是高配送的股票,象高新张桐、大唐发电,天音控股(原来的赣南国业)、羚瑞股份、国金证券(原来的成都建投)、吉林敖东、双良股份在除权前后的价格走势。当然象苏宁这样比较特殊的超高成长企业例外,它应该说不是叫填权,它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是有业绩支持的,实际上整个市场上,也只有一家这样超高成长的企业。
6、政策面的不明朗是造成市场大副震荡的主要原因。印花税的问题,资本利得税的问题,准备金率的问题,利率的问题,恶性融资的文字,上市公司规范治理的问题,批露信息的问题,老鼠仓的问题等等,太多太多的问题在考验我们管理层的智慧和决心。围绕着该不该降印花税的问题、政府该不该救市的问题讨论的已经很多了,就不狗尾续貂了。
后世展望:底应该是差不多了,就算还没到,估计也不远了,冬天过去了,春天还远吗?一些优质企业的股价也应该跌不到哪去了。大副震荡还将继续,多看少动和波段操作应该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这些是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