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2544 3
2007-05-26

中国股市——传销式发展

记得去年有一天突然发现沪市冲上2000点时的兴奋。心里想着中国股票市场的牛市终于来临。夏天买的基金到了年底也创造了远远好于预期的收益。就在已经觉得收益颇丰,担心股市出现大幅度回调时,沪市已经呼啸着冲上了4100多点。

终于忍不住自己也涉足股市。为什么?因为身边买了内地上市的股票的人都在赚钱。牛市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这就象某种传销,只不过传销的产品是股票而已。

先入场的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增值,于是告诉周围的人,我买了股票,股票用着真不错,才买了两个多月,我的钱都快翻番了。于是听到的人中有经不住诱惑的人也开始买股票,得到一点甜头后又告诉自己周围的人。于是在巨大的财富效应面前,很多人都开始了自己的股民生活。就传销而言,最先入场的人往往是收获最大的人。他发展下线,而他的下线又再发展别的下线,如此至无穷。股市也是一样,如果能在五年的熊市中持有几支尚可的股票,那么现在财富总额翻了肯定不止几倍了。这样的状况维持下去的条件就是——要不断有新的投资者,新的资金入场,也即要不断的发展下线。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资金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中国股市的繁荣便可以持续下去。

面对中国股市的一路高歌猛进,有些人开始担心了。于是中国股市“泡沫论”大行其道;中国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将出台紧缩性政策的谣言满天飞舞。但是我认为从以下两点来看,离中国股市的崩盘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截止200749,沪深交易所的总市值达13.768万亿元,截止2006年10月,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且呈继续增长态势。单依靠国民储蓄就完全可以再复制一个深市一个沪市,何况还有大规模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流入的国际游资。只要中国人还处于大规模经常帐户下的赢余状态,只要中国经济发展不发生根本性逆转,国际游资就会不断流入。虽然房地产业也是不失为“热钱”投资不错选择,但是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讲,股市却是更佳的选择。此外,据中国登记结算公司最新统计,截止18日,我国A股账户总数已突破9000万个,达到9020.89万。那么中国的人口是多少,股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又是多少。按总人口13亿计算不足7%。就象我们过去总说的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就很少了。中国的股民数量固然有些大的惊人,但是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基数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美国家庭有一半家庭直接或间接投资于股市,我们并不需要把美国作为发展的标杆,但是要看到发展的趋势。

第二,中国股市固然存在普遍估值过高的现象,绝大部分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都在15以上,但是总体说来股票的相对价格还是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业绩的。以江西铜业与铜都铜业两家具有相似主营业务的沪市上市公司为例,截止2006年末,铜都铜业每股收益为0.6759, 425成交价14.65元;江西铜业每股收益0.2888,425成交价24.99.这样的例子中国股市比比皆是。也许我们只是有些过于乐观,也许是因为储蓄带给我们的负的实际利率,也许是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把我们推到了股市中,但是我们还没有到了某些人说的疯狂的境地。

最后,说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参与到中国股市中去。首要目标应该是抵御通胀对财富的侵蚀。现在来看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实现这个目标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其次,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获益。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速,投资于中国股市却可以部分参与经济增长收益的分配。那么我国2007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11.1%,我们就不应该期待3个月的股市投资带给我们过于高企的投资回报(除非你是天才,因为即使是沃伦·巴非特,乔治·索罗斯这样的专家也都曾犯下不小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出于保值增值的的目的将一部分储蓄投资于股使,但是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才是正事,从早到晚的盯着电脑屏幕外除了累坏你的眼睛外没什么别的好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26 16:46:00

最好的秩序是自治




南方周末   2007-05-17 15:48:49




  ■笑蜀专栏  
  
  城管每次在街头出现,就搅得鸡飞狗跳。但城管真的撒手不管,街头又会被小商贩挤占,让人寸步难行。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走出两难,既保障小商贩自雇经营的权利,又保障行人自由通行的权利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北京革新西里居委会主任夏素明实验的模式——居委会出面与小商贩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小商贩自主经营,但必须严格自律,不影响社区秩序。实验的效果很好,小商贩和社区居民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这个模式姑不论是否值得推广,至少可以在革新西里坚持下去吧?但是不行,夏素明的实验最终还是夭折了。
  商贩自治何以难于推行?显而易见,不是社区居民天生喜欢管制,不愿自治;也不是他们素质不高,不具备自治能力;商贩自治的障碍不在社区内部,而主要来自社区之外———城管部门不答应。
  本来,社区是否可以摆摊属于民事范畴,可以让社区居民自我调整。明明是社区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非要纳入城管部门管制的范围不可。而一旦成了城管部门的一亩三分地,你要再拿回来,城管部门自然不答应———全国城管人员的总数,怎么着也有好几十万吧。这好几十万人也要吃饭,也要穿衣呀。社区都自治了,不再需要城管了,这几十万人怎么办?难不成都喝西北风去?
  同样的逻辑,在燃油税问题上也显得非常突出。燃油税制度好不好?当然好得很,既公平,又合理。但这么好的一个制度,就是干打雷不下雨。
  这里面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管部门已经坦率承认的,假如用燃油税制度取代养路费制度,30万收费人员将何去何从?
  为了不让城管人员闲着,社区只好出让自治的权利;为了不让收费人员闲着,纳税人只好出让公平税负的权利。按理说,公共部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能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某些部门之所以必须存在,并不是因为它们能提供什么服务。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管制?奥妙就在这里。某些部门依赖管制而生存,人为制造管制需求、放大管制需求,就成了他们的职业本能。瘾君子断了鸦片就会跟你要死要活,于是你只好继续为他无偿供给鸦片;某些部门离开了管制就无事可做,于是我们只好用我们的权利为他们埋单。
  为管制而管制,依赖管制而生存的部门,仿佛一个又一个的黑洞。它们不创造任何财富,反而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巨量的社会财富。这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根据专家的保守估计,企业负担的1/3,特别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负担的一半来自于非税收入。仅在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就可能达到13000亿。如果2万元非税收入解决一个劳动力就业,则被非税收入扼杀的就业机会为6500万个。
  自治为什么是一种最好的秩序?且不谈自治的社会学意义,单就经济学角度而言,自治也是一个最划算的选择。如果商贩自治得以全面推行,我们就可以少供养几十万城管人员;如果行业自治得以全面推行,相关职能部门的精简就不会是一个问题。如此,过高的行政成本就不难降下来,大大减轻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负担。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显然将给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空间。管制当然不可能一概取消,但毫无疑问,凡是人民能够自我管理的领域,公权力就不应该进入,就应该让人民自我管理,这样才会使社会管理成本最小化,社会才会轻装前进。
  公共部门本质上属于服务业,只不过它提供的不是普通的服务,而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但服务业的总规律,即市场规律,对它仍然起作用。哪个部门不为公众所需,或总是质次价高乃至货不对板,它就应该被公众淘汰,就应该关门走人。总之,公共部门只是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工具。本来只应为社会充当工具的公共部门独立化,以致它的生存本身成了目的,这是马克思所说的“国家废物”的主要症状,也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危险趋向。

股民需要什么样的风险教育




南方周末   2007-05-17 14:43:36




  方舟评论
  □郭光东
  
  上周五,沪综指成功站上4000点关口。正当股民喜上眉梢之时,不料却遭证监会当头棒喝。5月11日晚,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告诫投资者“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警示股民“理解并始终牢记‘买者自负’的原则”,不要“抵押房产炒股、拿养老钱炒股”。
  对于证监会的好心教导,不少人认为很有必要,且非常及时,证监会自己也强调投资者教育是其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细究通知发布的时机、形式以及证监会的职能定位,又会发现所谓的投资者教育大为不当。
  显然,当前的股市局部过热绝非一日之功,既然证监会把投资者教育作为自己的经常性工作,那为什么不在今年3月份垃圾股满天飞、股民投资风险最大之时“教育”,偏偏要到股指攀上4000点整数位时才出手?而且,此次“教育”声势浩大。证监会官方网站5月11日晚发布通知后,各大门户网站均以头条位置登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也及时播发。作为中国股市的最高管理者,证监会本来就有牵一发而动股市全身的功力,如此拉开架势“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股民焉能不惊起一身冷汗?对政策面不希望股市涨得过快过猛的意图,股民焉能不心领神会?
  于是,整个周末股民都在惊恐中度过,随后的3个交易日股市剧烈震荡,4000点关口也应声失守,股民纷纷惊恐出逃。可以说,该通知打压股市的目的已顺利达成,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此次多有损失的新老股民也在证监会的直接教育下,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风险课。
  心有余悸的老股民自然会联想到上一次的风险教育。1996年,正是一篇《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在郑重提示股民风险意识的同时,也让股市连续3日跌停,大多股民血本无归,牛市从此转熊。当下证监会推出的教育,可说是继1996年之后管理层开展的第二次大规模投资者教育。当然,此次教育显然已接受前次教训,手法更为巧妙,影响也更为温和,但是,两次教育共有的特征无疑都是以直接的行政手段干预股市。
  风险教育当然有必要,问题是谁来教育更合适。大众媒体刊登警示文章,专家独立发表泡沫估测,等等,都是广大股民乐见的。而敢入股市者,谁人不知有风险?即便有人“抵押房产炒股、拿养老钱炒股”,那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何况这还是极端的个案。更重要的是,新股民只有亲身参与股市,才能真切感受到投资的风险,这样的自我教育远比口号式的风险教育更为有效。相反,意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却每次都让投资者实实在在赔钱的行政化风险教育,是不是成本太过高昂了?
  尤其需要明确的是,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行”。而遍查证券法律,没有一个法条规定证监会有教育股民的职能。证监会如此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是不是会有越权行政的嫌疑呢?
  当然,证监会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构,其呼吁投资者保持理性、希望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好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证监会这样的“教育”必须做在平时,做在一点一滴,断不可在特殊节点开展声势浩大的“教育”,以免让股民误解为行政干预股市。
  这样看来,证监会完全不用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本不用做的投资者教育上,更无需为股市指数负责。真正要下大力气做的,是不负亿万股民之托,依法行使监管职能,把中国股市真正打造成一个干净的市场,让股民有信心经营长期的价值投资。只要证监会依法恪尽职守,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洗刷中国股市“政策市”的恶名,那么,说句不该说的话,即便股市有一天真的崩盘了,股民也不会对证监会有一句怨言。
  当前的牛市行情来之不易,其中,证监会在成功推行股权分置改革、加大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上功不可没。而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风险或许恰恰来自无法预测的行政干预,股民们绝不希望本轮牛市行情会“成也证监会,败也证监会”。
  (责任编辑:陈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7 20:42:00
有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8 15:58:00
今天放量上涨,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