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银行一定拿高薪吗 点击可查看原文
文/没逻辑不思维 转载请注明
大学生求职季经常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对话:
老逻:小维,你打算找什么工作呀?
小维:最近也在愁这事儿呢?我爸让我找找银行的工作,我还没下定决心呢。
老逻:银行好,去银行有钱赚哪,我一哥们就在银行,一年好几十万呢,我也想应聘试试呢。
小维:就是不知道好不好进?
老逻:加把劲儿呗,真不行找找人,花点钱也得进。
小维:可我听说银行里的工作都有指标啊,拉存款,卖理财神马的,几百上千万的指标我找谁去给我完成啊。
老逻:人家能完成,你咋就这么没自信呢?
小维:你说的那些人大多都是银行的关系户吧?我听说现在银行一半以上都是关系户,有钱人的孩子,行长的亲戚子女,银行大客户的亲戚子女,这些都是有钱人哪。像我这个刚毕业的北漂,家庭条件又一般,哪有那么容易啊。
老逻:说的也是,那些关系户进银行本就比较容易,完成指标应该不在话下啊。银行也是瞅准了这类人能更好的完成指标,有利于增加银行业绩,所以更愿意招他们进去吧。
小维:那这么一说,也不是进银行就一定能拿高工资啊,完不成指标岂不是郁闷要死。像我这种没背景没关系的人,能不能进银行工作还不一定呢。
老逻:唉。只管试试呗,真不行了再说。
上面的对话提炼一下,其实就是:
进银行不一定就能拿高薪。
生活中很多子女会听到父母类似的劝告:
毕业了就去银行工作吧,银行工资高。父母做出这样的判断大致是出于两个原因:
其一是父母看到或者听说过银行里的职工赚的多,自己本身并不是很清楚;
其二是父母本身就是银行系统或者与银行保持着很好的业务或经济往来,本身就家底殷实,子女进银行也可以获取父母很大的帮助,如虎添翼。
但是大多数人都属于前者,因而并不能保证其子女能进银行工作,更不能保证进银行就一定能够拿高薪。
从逻辑上来讲,很多人把“进银行工作”当作“拿高薪”的原因,孰不知二者只不过是相关关系,而并非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说因为“小维是行长的侄子/小维是某行大客户的儿子”,所以“小维能够进银行”或“小维能够拿高薪”,即关系户这一因素导致了“小维能进银行”和“拿高薪”这两个结果。如果我们不加以分析,直接就将“进银行”当作“拿高薪”的原因,那么在选择工作时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当然,银行作为垄断性行业(有异议?),进入银行的确可以拿到比很多非垄断性行业拿到的更多的薪水,此外,以上分析并未考虑能力特别出众的人,只是简单假设你我他的智力情商并不相差很多,因而通常来讲,普通家庭的你进入银行必然没有关系户混的好。
其实因果关系是很难得到证实的一类关系,但往往是生活中我们最常用到的关系。比如说:因为冬天来了,所以天气变冷了;因为老逻说这部电影不错,所以我们就去看看吧;因为今天是中秋节,所以我们在吃月饼。以上例子其实在逻辑上都是讲不通的。我们要清楚的是,一个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导致的,通常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比如你按下开关,屋子里的灯就亮了,你不能说按下开关就是灯亮的原因,因为没有电的话,电灯是不可能亮的。
如果A和B相关,那么有至少5种可能性:
* A导致B
* B导致A
* C导致A和B(本文例子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 A和B互为因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情况)
* 小样本引起的巧合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C导致A和B的情况:
研究表明游泳死亡人数上升,雪糕卖的越好。我们能够由此得出结论说吃雪糕就会增加游泳死亡的几率吗?当然不,很显然二者都是因为夏天天气热导致的,二者根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把结果和现象当作原因去达到论证目的的文章和新闻,以后再细说吧。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即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被别人忽悠,也才能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文中部分例子参考网络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