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企业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ZF刻意地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不干预这些公司在营运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公司规模已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巨无霸媲美相当。
那么为什么在上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ZF要成立这么一家公司呢?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它与新加坡ZF又有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简要地回顾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新加坡1959年从英国取得自治权,特别是自1965年与马来西亚分离后成立新加坡国,国家主权及经济发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刚刚诞生的新加坡ZF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以ZF为主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方针。当时新加坡的一些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造船业,都是由ZF出面兴办的国有企业。在新加坡,人们把这类企业称为与国家有联系的企业,简称“国联企业”。
随着各类工业发展规模和企业数量的增加,ZF感到要管理好众多的国联企业负担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为此,ZF逐步实行制定工业政策和法规与企业经营的职能分开,并将有关行业的管理机构进行合并。为了不影响企业的发展,确保原国有资产不流失,并能增值,在1974年,新加坡ZF决定由财政部(投资司)负责组建一家专门经营和管理原国家投入到各类国联企业的资本的国家资产经营和管理公司。这家公司就是淡马锡公司,它是按照新加坡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以私人名义注册成立的控股公司。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淡马锡成为新加坡一家独大的巨头。公开报道显示,在淡马锡高达52%的国内资金布局中,其重点囊括了按市值计算世界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航空公司57%的股份、东南亚银行界龙头星展银行28%的股权以及新加坡电讯65%和嘉德置地61%的股权,港务集团、新加坡电力及新加坡科技等国内资本市场“翘楚”百分之百的股权也被淡马锡揽入麾下,几乎涵盖了通信、金融、航空、科技、地产等为主要行业的公司。
2002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执掌淡马锡,也由此开启了国际化布局的道路。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淡马锡将目光开始转移到亚洲地区一些具备高速成长潜力的企业,这种投资转向使得淡马锡成为规避国内产业风险的金融工具。
淡马锡此前还调动了33亿美元的巨额资金集结于亚洲国家35家公司的身上,遍布网络、金融、能源、科研机构等各行业。在最近的两个财年中,淡马锡每年的总收入都在560亿新币以上,共获得收益76.5亿新币,而给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则高达33%。淡马锡还采取了极度灵活的资产调节方式,过去20年中,淡马锡脱售了大约40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并脱售另外25家公司的部分股权。
2013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达242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万美元。其中,淡马锡一家企业的生产总值,就占新加坡全国GDP的8%左右。
新加坡这个国家,船小好掉头,你说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城市,而淡马锡公司实际上就是国家100%控股的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