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486 61
2014-10-02
VIPs十一节日论坛币红包 (具体数量请参照:https://bbs.pinggu.org/z_vip.php) 将于10月8日一起给所有VIPs加上,更多下载资金,还不是VIP的坛友们,在10月8日之前升级都可以获赠论坛币红包:)

My Life in Advertising and Scientific Advertising
(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
(奥美员工必读广告经典)

作者: 克劳德·霍普金斯

编辑推荐:
         现代广告巨擘穷其一生的经验总结,改变大卫·奥格威人生的百年经典。奥美公司员工必读的书目之首。

内容简介: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广告终于发展成了一门科学,以固定的原则为基础,并且相当准确。有关原因与结果,全都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直到被彻底理解。有关程序的正确方法已然得到求证和确立。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最有效,我们是依据基本原理行事的。

作者简介:
        克劳德·霍普金斯,现代广告的奠基人,被大卫·奥格威视为创造现代广告的六大巨人之一。
        克劳德·霍普金斯一生只对广告感兴趣。他曾为多家广告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广告经验。41岁时,他加入了洛德暨托马斯广告公司,为其撰写广告文案。当时他的年薪达到185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万美元。霍普金斯在这家公司供职了17年,最后从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位上退休。
       退休后,霍普金斯仍在广告业孜孜不倦地耕耘,并陆续出版了名著《科学的广告》和《我的广告生涯》。在这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中,霍普金斯将优惠券、测试营销、邮寄营销和免费试用品等广告理念及一系列广告原则阐述得极为简练深刻。

精彩书评:
        《科学的广告》扫除了我在英国做撰文员时所患的“假文学病”,使我深刻认识到广告的责任在于销售。
         ——大卫·奥格威  现代广告教皇
         在如何有效进行广告方面,当今的广告研究要获得克劳德·霍普金斯;那样的巨大成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阿尔弗雷德·普利策  营销学和广告学著名学者

         霍普金斯肯定广告是一门科学,而且将广告定义为一种推销术。对世界大型广告公司发展史稍有涉猎就不难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凭借科学运作广告和专注于促进销售而获得成功的。这两个原则,过去几十年有效,相信未来仍旧是广告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也许正是这本写于近一个世纪以前的1923年的著作,能够跨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获得知音的根本原因。真正的经典会历久弥新。
        ——徐智明  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创办人、董事长"快书包“创始人

        如果不把这本书读上7遍,任何人都不能去做广告。霍普金斯改变了我的一生。
        ——大卫·奥格威

本帖隐藏的内容

电子版资料:https://bbs.pinggu.org/thread-700188-1-1.html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
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2 09:35:56
        这篇书评不是来争辩真理永恒或者大师已死,有的只是真诚朴实的生活态度而已。如果你是在索求广告真经或者期待旷世非奇思出现的话,也许会大失所望。
  
  曾想用用最华美的语言极力描绘一下克劳德·霍普金斯的人生经历,而我非当事人非见证者,仅仅作为一看客而已,故有一说一。关于生平、思想与观点,由霍普金斯本人记述再经由他人编译才成了今天的《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一书。庆幸有人为我们解读往昔的同时,也在遗憾并未亲身经历那个令人兴奋的 “成长年代”。
  
  一直笃信奥大师的一句戏言,于是第七次捧起了这本《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有些不同的是,七次的阅读并未让我成为一名百分百的广告人,而是游离于行业的边缘。是否从事广告行业不应该是问题所在,如果某天你在摩根信札里看到摩根对于霍普金斯的评价时,无须感到奇怪。杰出的商业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必然受到卓越人士的推崇。
  
  一直迷恋于霍普金斯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朴实、真诚、自然。这既是成功广告的秘诀所在,也是享受人生的秘诀所在。而那些对浅显易懂道理无视甚至不屑一顾的人们,自然难以理解其中奥妙。
  
  他出身平凡从事过多种职业,收入百万也曾为填饱肚子而奔波劳碌,工作狂的生活状态是因为他把工作视为人生的乐趣。你可以认为他的一生单调而乏味,也可以赞叹他的一生成功并且辉煌。而他,只是在平静的讲述着自己的广告经验及人生感悟,还提出了众多的宝贵建议。这便是最真实的克劳德·霍普金斯。
  
  关于广告——当我们一味渴求表象而忘记真诚的时候,当我们滔滔不绝而忘记自然的时候,不妨拿起这本书读一读。真正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其中不仅仅指出了使广告有效的方法,也饱含了广告的诸多思想精华。
  
  关于人生——它教我们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面对,不是教条的告诉我们的未来应该如何设定。享受生活,理解人性,这才是让生活充满乐趣充满美好的办法。
  援引书中几句:
  
  “我相信没有谁能比我从生活中得到的更多——更多真实的欢乐和满足,我把这个归结于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热爱,这些因素使我在广告上获得了成功。”
  
  “最快乐的人是那些与大自然最接近的人。而自然正是广告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经典,无须赘言。
  
  ——————————————————————————————
  
  书摘
  
  始终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职位对于公司、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自始至终地提供服务,这才是你要销售的。
  
  具体的数字比“、最”更有说服力。
  
  通过某种途径让别人看到你在提供超值的服务。你可以采取最简单的方式提出你的诉求。
  
  一个好产品,的推销员就是他自己。
  
  别以一己之力去推断别人。
  
  给的利益一定要能促成商品的销售,利润的增长。
  
  人们很少采取措施预防麻烦,更多是解决问题。
  
  从消费者需求迫使经销商、批发商,而不是靠生产商自己。
  
  永远不要夸耀自己。你是在推销你的产品,不是在推销你自己,不要湮没你的目标。
  
  要彻底忘我。在你心里要有一个典型的潜在买主,他还要有足够的兴趣意愿读你的产品广告。把这个买主抓住。找寻每一个能够增强产品给人好印象的词语。只说那些你认为一个好的推销员应该说的话,就好像那个潜在买主站在你面前一样。如果你在面对面的时候可以把产品推销给他,通过印刷广告你也可以推销给他。
  
  着眼于引起行动。你要用某种方法制造高潮,刺激那些感兴趣的人立刻采取行动。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读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我们的广告。我们的主题吸引他们,他们就给我们一点注意。所以,是说服他们,还是让他们永远失去对我们的兴趣,完全取决于我们。
  
  我们不应该放走机会。每一条广告都应包含所有那些我们发现对任意一个值得考虑的阶层具有说服力的诉求要素。
  
  不要做负面广告。不要表现或是强调病痛,你所诉求的人群已经受够了。要说明和表现你的产品或手段所带来的快乐。
  
  人们总是追求快乐、安全、漂亮和满足,那么让他们看到怎样获得这些东西。
  
  另一件需要弄得清清楚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标题才能做的诉求。一次又一次,我仅仅是对标题做了一些小改动就让广告效果增加了8到10倍。
  
  标题是用来向你想传达的人打招呼的。就像在旅馆里一个门童呼唤约翰先生,告诉他有他的一条留言,或者说像新闻报道的标题告诉人们这条新闻要谈什么一样。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依靠标题找出我们想要读的东西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9:35:57
        我不是一个广告人,但我从事销售工作近五年。霍普金斯说:“广告是推销术的一种,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推销术的基本原则。”他还说:“把广告本身当作一个推销员,让它自己证明自己。”于是我也可以说:“好的销售员,他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广告。”
   霍普金斯的这两本书,分别写于1923年(《科学的广告》)和1927年(《我的广告生涯》)。而部在实验室诞生的电视机始于1925年,于是在这两本历史悠久的广告书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关电视广告的信息,更别说互联网。充斥着书中案例的只是原始的促销、邮寄、报纸、刊物广告。但奇怪的是,阅读此书,丝毫感觉不到那种久远的年代感——媒介是旧的,但理念日久常新。我想这大概便是作者用“科学”二字去形容广告的奥秘所在,鉴于万年不变的人性法则,要影响大众心理,总是有路可循。
   曾几何时,我也认为广告要做得越有噱头,越有创意,越幽默,便是越好。但若现在我站在销售的角度分析,一个经常玩噱头,出人意料,只会嘻嘻哈哈的销售,难保是做不成什么生意的。一个好的销售,应该是基于一种踏实、稳重的办事手法中,基于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中,混入创意,幽默等个人的风格,去全方位打动客户。我想广告也是如此,创意能为广告加分,但它不是广告本身,那些能用自身产品诉求去打动客户的,才是广告。“广告不是写来取乐的。.......这是广告的失误之一。广告创意人员放弃了他们的职责,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推销员,而把自己当做了一个演员。他们想要掌声,而不是销售。”——霍普金斯说到
   诉求,是在这两本书中最核心理念。霍普金斯可以为了找出一个合适的产品诉求,研读大量的资料,只为创造出一个好的诉求。在销售的行当里,我们强调,当产品的优势(诉求)和客户的痛苦(需求)获得链接的时候,便是能打动客户的时候。广告是面向于大众的销售,原理我想也是近似。于是我们也见到,当今数之不尽的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报纸广告,依然谨守这条金科玉律。于是看了麦当劳当年那条宣传“欢乐儿童套餐”的广告后,小学的我便一直嚷着要去麦当劳;看了要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后,吃火锅时王老吉(加多宝)便成为了标配;看了科比在篮球场上狂喝佳得乐后,总会觉得运动后喝佳得乐才是最解渴的(尽管我后来发现喝宝矿力才是....);看了屈臣氏27层蒸馏技术的广告后,总认为他家蒸馏水要高一个档次......这些运用完美诉求打动客户的招数,霍普金斯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便开始使用(例如用制作工艺作为诉求),至今依然被证明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看完这本书,我多少可以理解为什么脑白金这个我认为最没内涵最恶心最不知所谓最不喜欢的广告,却能取得了莫大的成功。我常用个人的喜好标准去判断大众对此的接受程度,注定会是失望和失败。接地气的感觉,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出来。
   最后,为霍普金斯的勤奋而感到钦佩。他常说——广告业不是懒人能呆的地方。我说:任何行业也不是。——所有勤奋的人,共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9:35:58
        作为一种媒介、一种载体、一种渠道,在每一个繁荣景气中,它都会被当成造就一切的魔术捧上云端;在每一个衰退中又被当成首当其冲应该剪裁的成本。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born to be中间人,我们要送只有它才需要中间人的资本主义最后一程。而伴随着网络在当下的繁衍,更是让所有以沟通、降低交易费用为营生的个体和组织,开始感受到“架空”二字的痛楚和分量。
  
  尽管网络的泡沫在十年前就爆炸过一次,但直到去年,奥巴马通过facebook和blackberry打破传统新闻运作周期,让主流媒体恨得咬咬牙的事情,才算Web2.0在被鼓吹多年之后,次真正上成就了一桩英雄伟业。被寄予如此厚望,却又这般慢热,Web2.0的鼓吹者禁不住要问,过去的十年,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
  
  于是他们回到原点,有一点逐渐浮出水面:长久以来我们对于流量对于庞大的盲目追捧,认为只要充分发挥网络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渠道作用,就可以高枕无忧。迷信网络作为渠道的,或者更多的零成本的渠道就是,掩盖了商业世界恒久不灭的铁律——有梦想先得能生存,要生存就要会盈利,想盈利你总得卖点什么。
  
  这一点让校内们、淘宝们、开心们若有所思,他们在已经足够庞大的网站构架上做起了文章:更多的流量(当然,VC、广告商对这一点似乎永远不嫌多)而不管其中是不是有更多真是消费能力;更多的广告(守株待兔般期盼根本不存在的冤大头去点它),不管在投放上是否有针对性;更多的竞价排名(盈利几何,SNS们自己心知肚明),校内上出现了类似**.com的书评、影评模块,增加多多少少有点像淘宝的二手交易市场,我们开始发现曾几何时把博客、聊天室、公共相册和同学录相乘在一起,奉献给世人奇迹般的facebook、校内网的SNS们,如今只能平庸的做做加法。
  
  大象又一次忘记了它能够跳舞,曾经的创新巨头们再一次一头扎进了陈旧商业模式的死胡同。
  
  反观这场游戏中的小玩家,比起规则的制定者,则显得灵活得多,也更健硕。罗兰贝格等跨国企业,模仿奥巴马,在SNS网络中建立起自己的门户帐号,尽管只是试验性的小尝试,在中国也没有Vault、Wetfeet一类就业市场利润的巨大收割机,但用好SNS的特性或许能够为罗兰贝格们打开通往更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门扉,招徕来更多契合本企业文化的人才。
  
  更令人震惊的是向来以“非主流”姿态出现的85后甚至90后,他们在SNS用户群中的崛起,一反常态的带着商业性和“主流”。ebay、淘宝等面对日趋减缓的利润增速,开始直接间接的从在线交易当中收取更多费用,被“逼上梁山”的小“长尾”们索性跳过作为中介的交易平台,在校内等SNS直接利用留言板和相册开展代购和直销的业务。她们有很个性化的产品和与众不同的货源,有的直接购自日本、韩国、欧美,更有稳定的而且高度针对受众群体,在线好友,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偏好。这些卖家多半为人气极高的美女,访问量少则上万,多则数十万,更有甚者日流量近万。想象力的举动是她们充分挖掘了校内网照片圈人的功能,建设类似于《我的美女好友》的分享相册,承诺互增人气,供更多网友点击访问,人气成为一种产品被以规模经济的方式滚雪球般生产。这种完美的自发式口碑营销的手段,是否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共同维权、彼此监督、信息共享的行业协会还有待时间证明,但由此显示出的脱离中介的真实意义上的B2B趋势,让人不禁感叹每代人都有超越前人的商业智慧。
  
  SNS的身体力行者似乎都愿意把淘宝、开心、校内、facebook作为自己的假想敌,当他们醉心于互飚流量的时候,致命的忽视了一点,那些被他们用来向VC们或者投资人要钱的花哨数据当中,真正潜伏着有可能从他们的利润盘子里分一杯羹的竞争者。这些所谓的小“长尾”上面微不足道的点点点,像被忙于瓜分猎物的狮群忽视的豺狼,甚至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把淘宝们、开心们苦心经营,但还未来得及品尝的劳动果实,悉数收入囊中。
  
  校内网用户间的交易量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这也正是让SNS们头疼的地方,面对着黑市化极为深刻的性产业,你还可以感叹说:“It's a $130m industry, why not tax it?”。缺乏支付宝和paypal一类的支付工具,SNS们根本无从界定发生在自己地盘上却鞭长莫及的桩桩件件交易,它们以何种价格成交,它们以多大数额成交。面对着这样的未来和为架设营销渠道已付出的巨额成本,不知校内们有没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惆怅。
  
  更让人抓狂的是,哪怕SNS们寻找到了征收交易费用的途径,小长尾们完全可以另寻高枝,找一个不收交易费的地方,而她们带走的访问量是多少SNS的生计命脉,又是多少SNS的垂涎所在。It's always hard to tax the one who feeds you, especially when they don't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当然,最后会不会爆发一场小长尾行会和SNS行会间的大火并或者大摊牌,想到这一点就不禁让人觉得要是有可乐和爆米花就好了。
  
  当然架空中介的实惠也有可能成为小长尾们的发展瓶颈,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给所有自发市场埋下了交易量萎缩的隐患。尽管小长尾们的营销模式中,暗含着形成有共同监督功能的行业协会的可能性,但历史证明多方共赢的游戏规则很难从一个行业协会中单方面产生,因此在小长尾和SNS的博弈中,利润分摊的规则也无法由某一方单边制定。这也是校内们可以聊以抚慰的一点。从当下看来,的结局是小长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B2B,而SNS作为监管。然而有穆迪、标普在次贷泡沫中的荒唐行径作为先例,身为盈利性组织的校内们、开心们是否甘当绿叶退居幕后,并维护一个极有潜力的市场发展,实在不可预知。总之未来很精彩,商业故事会更澎湃。
  
  小长尾的真正振兴或许要耗费另一个十年,期间什么样的力量又将精彩的充当程咬金的角色,打破既定的均衡。。。。在又一个值得期待的十年的路口,我们还是禁不住要回望往昔,不过,与其问过去的十年,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不如问我们误解了什么,忽视了什么。
  
  我们误解了网络仅仅是作为一个新的传播途径的本意,我们再一次犯了工具至上、技术信仰的错误,而这种迷茫从货币作为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的诞生之日起,就如影随形。能否认清进而克服这一点,将会防治很多周期性的癫狂和衰退。渠道是网络的全部意义所在,网只不过是另一中渠道,只不过用一种高度整合、空前立体的新形态为更具生存能力的创新诞生提供平台,仅此而已。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忽视了作为Web2.0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崛起,过去我们习惯称他们为“草根”,仿佛带着顽劣的习气和不入流的庸俗。然而想起小长尾透过迷雾微微照来亮光的未来,我们知道这是一支比任何正规军都更有战斗力的群体,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叫他们“的用户”。在他们面前,所有营销的巫毒术都可能失效,他们比任何一代人更不迷信权威,但他们相信朋友,相信身边的人,相信口碑。但他们却有着同任何一代人一样,对奢侈、浮华、纸醉金迷嗜血一般的信仰,可这并不阻碍他们寻求廉价,一直以来作为拒绝降价借口的“品牌”、“优质”在他们看来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网络带来的无边界的寻价和议价的权力,让他们变得几乎无所不能。
  
  这是作为中间人宿命中的悲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9:51:02
感谢分享好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10:24:47
hey!what's new?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