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孩子家庭教育的“三三制”
每个父母都渴望:孩儿有出息,过得幸福。但是,多数情况是孩子渐长、父母烦恼增加以致失望乃至无望。原因很多,例如:农民工亲与子的长期分离〈也有下岗工人家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社会风气恶化,软硬“上瘾物品”的泛滥,一些矛盾的亲子教育理念让人迷茫,等,当然亲子教育不当也是其一: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尊重孩子自主权。
孩子从出生就会表达自己:婴儿的哭笑、儿童的不完整词句,大人的积极回应与敏锐同情即是对孩子的尊重。例如,喂奶可先按需待宝宝渐长则慢慢按时。孩子没有任性的机会就不会有自主意志的养成,父母不能不让孩子有选择的决策训练。孩子乐意自己决定的事,反感被强制(所以,那种命令--如“去洗澡”“不要洗那么久”“去学习”“该吃饭”“要多吃蔬菜”等,往往不会让孩子改变“坏习惯”---洗澡慢、挑食、不爱学习等,父母甚感无奈),要让孩子由“知之”进到“好之、乐之”。例如,可给孩子自己的顽具柜,大人不得随意干扰--如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训斥其“杂乱”,进孩子关门的房间先敲敲。
记住:孩子一直处在“逆反期”,如果你不尊重孩子的话。反之,理解孩子则不会有叛逆。
尊重孩子必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你要率先垂范。你解释运动重要100遍,不如自己先锻炼,不如陪孩子去搞一次晨练。
那么,尊重孩子是否就是不能打骂孩子呢?俗话说:三句好话不如一根马棒棒,黄棍子底下出好人。圣人说: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时下流行的说法有:逆商教育或挫折教育。如何看待这种亲子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呢?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的看法是:父母难免有失控的时候,但尊重孩子如交通规则,如同不能视交通事故 为正常一样要视打骂孩子为意外事故;大人发怒不能攻击孩子品行,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发怒,不要发陈谷子烂芝麻一起算总账的报复似的脾气,但发怒也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底线的方式。
建议家长不要暗示性贬低孩子,如:老表扬别家的孩子,或自吹我当年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怎么样。
海姆.G.吉诺特说:“智慧的起点是沉默。然后是倾听”。你一天到晚逮住机会就唠叨教训,就是不尊重孩子,哪会有效果呢?他还说:“在孩子溺水时,不是教孩子学游泳的好时机”。中国古代就有七不训子:“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这种教育对孩子才是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啊。
第二、发扬孩子探索力。
在儿童近乎荒唐的幼稚中常常蕴藏着真理。孩子对周围一切都充满着好奇。顺乎孩子天性,引导其观察、思考、学习、实验、制作。试问家长:带孩子去动物园、博物馆、实验室、工厂参观的有几位、有几次,与去肯德基、商场相比,孰多?
几岁的孩子都喜欢搞点“破坏”,如路上不好好走见泥水要去踩一踩湖一湖、撕烂东西、墙上涂鸦、你蹲着的时候推一把倒地等等,孩子实际上是在摸索探索;大一点了,可能就喜欢拆卸玩具摆弄器件,更具有研究意义了。例如,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读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成天捣鼓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了半成品、金属支架、细小的螺丝钉,把客厅弄的乱七八糟,但妈妈从不说“你把那些垃圾给扔掉”。然而,有的大人为了少洗一次衣服、为了房间“整洁”,硬是把孩子整得“规规矩矩”从而掐灭了孩子的发明之灯。
任何探索都会有失败,也会有成本。例如,1-2岁的孩子学吃饭,一开始会一碗饭菜撒掉半碗、也会吃好久,大人则应耐心等待细心帮助,而不是抢过饭碗几下几下用勺子塞完了事。如果把孩子的“探索”看成“笨拙”,把孩子“慢慢进步”看成是“一次次失败”,那就惨了,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死板。
最富也要苦孩子,是为了培养其自立精神。你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不用努力了,还会探索还能出创造力么?因为,人性的弱点是寡欲生智、溺欲丧志。
其实,不仅智商需要在探索中发展,情商也需要在探索中提高。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警告家长:权威法、解释法、建议法都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社会能力,因为家长这样做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办法,例如让孩子编故事、与孩子讨论和启发式交流等,培养孩子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感受、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学习寻找多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其不同后果、以及学习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全书的主题就是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探索”我能解决问题“。
196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在“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摘自200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金色的想象---科学人文读本》)回忆说:费恩曼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和他玩能学习“排列”的多米诺骨牌游戏,一起读《大英百科全书》,每每孩子有问总能夸张而形象的解释;在野外玩时,教他观察鸟儿梳理羽毛并一起分析其原因,一起观察叶片上虫子的咬痕及其变化并推理蝇子循环的生命轨迹。
第三、培育孩子责任感。
培养孩子责任感就培养孩子爱人爱己。孔子讲“泛爱众”,《弟子规》诠释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些话都可以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示范爱人的指南。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格品质。
其次是对家人的责任感。孝道乃百善之先。
再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感。《旧约》爱你的邻居。耶稣说:爱你的敌人。
最后是做事尽职尽责。
责任感重在内心感受,是同情心共情心下的对自己对他人的爱。
G.吉诺特说:“
责任感就像钢琴演奏一样,只能慢慢获得的,要通过多年的努力,要在日常实践中找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做选择的能力。”
他还说:”
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他们,孩子们吸收他们的价值观,并且成为孩子价值观的一部分。“
现代基因测序的完成证明,种族优越论是不成立的,人类基因几乎都相同。可见,天才儿童出生在富贵家庭与贫贱家庭、出生在美国中国索马里的概率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家庭世代人才辈出,有的代代混蛋不断呢?虽然阶层纵向流动之社会障碍是其原因之一,但是,家庭文化家庭教育也是责无旁贷。老子英雄儿好汉,主要是因为老子的榜样老子的教育不一致。所以,你如果想改变后代命运,除了努力改进不公平社会外,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你过去沿袭的不能让你出息的不合乎”道“的教育方法。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应该送给大人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才更管用。
总而言之,上述三个原则是三位一体之关系,说到底,就是要把孩子当人看、当人来培养,人道主义是我主张的家庭教育哲学。
二、避免三个陷阱。
第一、迂怒陷阱。
如,父亲受了领导气、回家因一件小事向老婆发一通大脾气,妈妈顺势将孩子k一顿,小孩就把猫咪踢出了家门。欺负弱者来泄怒最终只会招致恶报。
如,父亲很强势,妈妈溺爱儿子以“拴住“丈夫,孩子变成了“工具”,也学会了“利用人”。
如,公公恨儿媳妇不“孝”,外公恨女婿对女儿不“好”,于是,公公也不喜欢长得像儿媳妇的孙女,外公讨厌长得像女婿的外孙。
如,老婆虚荣心很重,看老公总不顺眼、听老公话总不顺意、观老公样总不顺气,于是,一见儿子有像老公的“不良”迹象,便“泔水”“脏水”“尿盆子”“屎盆子”一鼓脑儿倒在孩子身上。恨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像自己那么“优秀“呢?于是,负面情绪固化为孩子的自暴自弃人格。
第二、补偿陷阱。
除望子成龙式补偿心理,还有父仇子报父债子还心理,也有愚公移山式子承父业心理。还有“妈没享受过、女儿一定要得到”心理,“做父母的吃了那么多苦绝对不能让子女吃苦了”心理。
急于补偿,心急则乱,会揠苗助长--无视达成目标的时间、时机、条件、困难等。会强扭的瓜不甜。
如,自己年轻时想找高个对象没成,女儿大了,都看不得女儿与矮子顽耍。
如,明明自己想当出彩,硬是拉着孩子参加各类影视“耍宝”节目,全然不顾孩子感受。
如,自己有自卑情结或者有支配欲,却无意识地认为孩子总是“不听话”“喜欢跟我作对”,从而厉行自己“权威“力证自己“正确”,看不见孩子好的一面,只看到自己的“伟光正”,从而“升华了”自己“沉陷”了孩子。
当然,如果大人能遵守上述三个原则,“补偿”就可由陷阱变成良机。
此外,成年人有一种常见的“骄傲--努力”行为模式,即:努力了就骄傲、骄傲则不受人喜欢、但更加努力的行为模式。其实,与补偿陷阱类似,即:通过努力获得别人敬仰以弥补或补偿因骄傲而得不到的亲昵需求---属心理替代效应。但,这种行为模式即使让人出成绩,也不是健康健全的,是不利于社会合作的,因而副作用很大。这种副作用较大的行为模式可能与亲子教育的补偿陷阱有关。
第三,疏忽陷阱。
如,“拼”事业,将孩子扔到爷爷奶奶家就很少理会了。
如,老“加班”,让孩子自由放任,对其顽游戏、交烂友、害怕孤独等一概不知情。
如,自己打牌、网游、滥情等,忽略孩子、冷落了孩子、忘掉了孩子。
当然,大人如果太“负能量”了,疏忽孩子乃至远离孩子也许更好,即不作为胜过乱作为。
有一种疏忽叫让孩子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孩子如果觉得反正努力没用,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很可能是父母忽视了目标导向。所以,父母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乃至绝望,也会导致孩子混世魔王。父母应鼓励孩子通过强大自己来改造社会从而争取机会均等。
三、处好三个关系。
第一、家人关系。
有句话:爱孩子的最好方式是爱孩子的妈妈。丈夫冷落了轻视了甚至欺凌妻子,妻子的怨气难免移情在孩子身上。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如果父母关系和睦、对长辈尊敬尽孝,孩子的小环境就是安全温暖的,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如果爷爷奶奶有病得不到医治,爸爸妈妈省下钱给孩子花,孩子则一定会变得懒惰自私,最后气愤父母,这就是因果报应机制。如果父母和子女一起努力赚钱省钱给奶奶治病,则可以培养孩子吃苦精神团结精神以及奋斗精神,父母自然会善有善报。
第二、邻里关系。
俗话说:玩要好伴,住要好邻。所以,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然而,如今的城市居民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区”生活模式似乎成为主流,以前同事还是邻居的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且,现在的大人小孩还都有了自己的虚拟社区。那么,谁是你的邻居呢?大概就是你的接触频率高的交往圈子---如经常带孩子参加活动的朋友圈子、同学圈子、同事圈子等。长辈要选择好的交际圈子,同时,也要帮助孩子选择好的虚拟和现实的交际圈子。
但是,任何圈子都会有“负能量”。咋办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从之,择不善者改之;又说:勿友不如己者。即:对邻居好的一面师从之,不好的一面自省借鉴改正之,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其优点。
耶稣的话也值得我们谨记(也许,这个更加地究竟):
“你们听过有这样的吩咐:‘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可是我告诉你们,当爱你们的仇敌,为迫害你们的祈祷,好叫你们成为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使太阳照恶人,也照好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如果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税吏不也是这样作吗?
如果你们单问候你们的弟兄,有什么特别呢?教外人不也是这样作吗?
所以你们要完全,正如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孝经》:“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的启示:有了品行内在机制,则在名相的外部表现就能好好的影响后世了。因此,借用孔子“家教好则做官就好”的道理,你做官好、做工作好、做朋友好,你当然做父母也能做好;或者说,要爱你的孩子、就请爱你的同事吧!借用耶稣的说法,你要爱你的孩子,你就爱你的敌人吧!
第三、师生关系。
这个关系的实质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其中常见的问题是当孩子和老师冲突时,父母咋办?
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三):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一书的第七章做了很好的回答。本章以实例描述了避免偏袒的干预方法。这些方法的重点,集中在同情孩子感受、无害式愤怒转移、给予信任、恢复自尊、专于问题的交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下面举书中一个例子:
“保罗,16岁,六英尺高,经历了一次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不是他妈妈称职的干预,这件事会有个灾难性的结局。
当保罗把自己的英语作文交给老师时,她草草瞄了一眼,就说:写得不好,没法打分,并把作文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保罗的脑子一片空白,愤怒地走向老师,忽然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口气跑回了家
---足足三英里。回家把书扔在地板上,大喊大叫。
保罗:我恨他!我恨他!我恨他!
妈妈:无论发生的事是什么,那一定让你非常恼火。
保罗:这个该死的老师,她甚至都没看我的作文,就揉成一团当废纸扔了。
妈妈:多侮辱人啊!
保罗:那是谋杀。
妈妈:我打赌你想打他。
保罗(非常吃惊):妈妈,妈妈,你说什么?
妈妈:我说,你一定感觉想打人,
保罗:是的!是的!是的!
保罗的愤怒平息了。他从地板上捡起来书,上楼去了。当他下楼时,已经平静了,可以回学校了。”
吉诺特说:父母拥有打开子女生活经历的一把原装钥匙,老师有一把备用钥匙。他们能打开也能关闭孩子们的大脑和心灵。老师们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来抵消学生在童年期受到的不良影响。老师拥有使一个孩子生活更美好或更坏的力量。
这说明,孩子交给学校了,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高枕无忧或散手不管了,而是要及时关注孩子并及时正确干预问题(如:与老师有效沟通)。那种火上浇油式指责孩子或同仇敌忾式攻击老师都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当学校教育实在太“不人道”了,看看小爱因斯坦父母的做法吧(本段摘自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一书P44):爱因斯坦父亲是电工设备店主,爱好文学和数学,母亲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童年时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较常人慢,直到3岁才说话。上小学时,在教师眼里他平庸迟钝。父母了解到学校教育呆板后,就把孩子领回家“因材施教”。父亲常常请医科大大学生来家里做客,大学生带来了一些科学和哲学的书籍。12岁,爱因斯坦就读完了《欧几里得几何》并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13岁就读了康德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15岁读完了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爱因斯坦后来读大学也继续了这种自学方式和独立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