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1154 69
2014-10-07

导语:很多人说在中国”实业已死“,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做实业,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理论上是否存在30年后或者40年后做出第二个实力类似于万达的民营企业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实业已死」的说法,最近来自于吴晓波的文章。

今年上半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这样的:

年初,我去瑞士苏黎世旅游,那是全球公认的居住环境最好、也是物价最为昂贵的城市。在苏黎世的中心商业街上,我赫然被橱窗里的一只压力锅给吸引住了。它呈醒目的深蓝色,是德国双立人品牌,而让我停住的原因则是它的标价:290欧元。一只压力锅竟可售卖到如此高价,让我不由惊叹。谁料,与我同行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告诉我,这只锅在国内中心城市的售价是3200元人民币,他的太太日前刚好看中一只。为了求证,我用手机把这只锅拍了下来。

凑巧的是,回到国内的几天后,我在一次座谈会上碰到了一家民营压力锅企业的董事长,这家企业位于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县城,二十年前我曾经去那里采访过,当时还是一间很不起眼的街道小厂,替沈阳的双喜牌压力锅做贴牌生产。近十多年,这家企业自立品牌,扩张发展,赫然已成国内行业冠军,其产量在全球也排第四。座谈期间,我把手机中的照片给那位董事长看,提出的问题是,你的工厂能否生产出这样的高价产品?他回答说,质量和功能应该可以接近,可是价格却怎么也定不到那么高,最多不过千元。

接着,他突然告诉我,现在,他最大的兴趣已经从做压力锅转到资本经营了,前年,他已经把企业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给法国的一个家电集团,得二十多亿元。我问,那么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他说,在家乡投资了一个岛,准备开发房地产和码头,ZF对他非常支持,其盈利前景大大的好过生产压力锅。

我听到这里,百感交集。当时在座的还有一位老资格的经济学家,我对他说,看来中国人十年之内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锅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这只压力锅的故事所缠绕。脑海之中,二十年前那个简陋的街道小工厂与苏黎世大道上的橱窗交叠出现,让人莫名惆怅。二十年,一代人,好不容易做到全球第四,一朝出售,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那个位置?

更让人担忧的问题是:在2010年的中国企业界,不愿意“再埋头做压力锅”的企业家到底有多少?

近年以来,专心实业似乎已经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当年曾被视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等实业家不再时髦,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索罗斯和李嘉诚。“用钱生钱”显然比实业来得轻松愉快。我近期时常碰到一些仍在实业界打拼的企业家,纷纷萌生退意,向往去做一个投资家,或VC,或PE,总之不愿意再干实业。

这些景象似乎在显示,当今是自1990年以来民营企业家士气最低迷的时期。究其原因,简略而言大抵有三。

  • 其一,资本市场(包括股权投资和经营房地产等等)的回报大大高于工业经营。

  • 其二,传媒过分渲染投资神话,打开报纸网站,随处可见哪位投资家看中一家小公司,仅仅几年就得数十倍、成百倍回报的“神话”,实业之心,不禁荡漾。

  • 其三,实业投资的宏观环境未得改善,特别是去年以来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极大地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这种低迷的景象却与中国经济的实际需要产生了极大的落差。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被迫向内需化转型,而国内消费市场确乎也出现了旺盛之势,而这其实正是实业家可以大展雄心的时刻。同时,中国的产业经济面临升级转型的重大时刻,更需要实业家全力以赴,加大投入。而当其时,却出现了投机之风,这不得不让人生出无限的担忧。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要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依赖实业经济的勃兴。当实业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资家,当“实业之心”一一冷却,那么,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又将从何说起?

吴晓波的文章中也已经解释了,关键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回报大大高于工业经营。但“实业已死”未免过于夸张,是错误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的实业正在转型。

经济学上有一个基础概念: 比较优势。解释了为何在一方拥有较另一方低的机会成本的优势下生产,贸易对双方都有利。

而中国实业的最关键的比较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并且因为中国同时拥有着优秀的基建和稳定的金融体系,所以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依靠实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而现在中国的实业发展停滞的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可以分成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价格的激增。工资大幅度上升自然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时人民币汇率上升,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产品竞争力也相对有所下降。所以大量的工厂把订单转移到了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外因主要是:自动化。自动化带来的技术革命相当幅度的减轻了实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在自动化的大背景下面,美国也开始将实业回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中国的实业就必须要转型。转型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压低工人工资,同时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这样做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并不可取。二是转型做上游,发展技术。真能发展起来自然最理想,但是面临的困难也不小。

转型失败后,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的实业已死。而现在的中国实业,才刚刚开始走上转型的道路。

要说实业已死,说的不好听点,那是有的实业该死。

为什么说该死?

需求升级,需求转移。

30年前,一台黑白电视机就很稀奇;20年前,一台彩色电视机就很稀奇;10年前,一台液晶电视机就很稀奇;现在,4K电视都不再稀奇。

20年前,黑白电视机厂商站在自己角度,说实业已死;10年前,彩色电视机厂商说实业已死;现在,液晶电视机厂商声嘶力竭说实业已死。

其实不是死,是需求转移,一个行业不好过,如此而已。

一个行业的黄金时期,就那么一二十年。这一二十年是房地产,下一二十年是汽车、互联网、金融投资。原因在于,中国人收入提高,房子有了之后,就买汽车,汽车买了之后,还有余钱,就想着怎么投资,怎么升值。

根本在于一点,就是人的需求。有的实业已死,确实是需求转移或需求过剩。比如现在生产黑白电视机没有市场,这就是需求转移。全国几十万家厂商现在大量生产的低端服饰、电饭锅,那就是需求过剩。

产品的功能性已经不是第一位,产品的心理属性在价格中的占比增加。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做品牌,需要在消费者心里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

作为对比,格力空调、优衣库、哈弗汽车、安踏、酷派、小米,都是实业成功的例子。

但真正的实业永远不会死,互联网再牛逼改变的也只能是商品的销售方式而已,不可能代替商品本身,哪怕3D打印技术被普遍使用,不一样还得需要生产吗?

当然,实体不仅仅包括工厂,还包括商品的流通环节。同样作为商品的流通媒介,传统卖场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是必然的。北京中关村和连锁的颐高、百脑汇等IT卖场受到了网络的冲击,卖货的比买货的多已经不是稀罕事,传统的百货商场很多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生意惨淡,就连崛起时间不长的苏宁国美都不得不正视网络的冲击,着急麻慌地上线自己的电商。从这一点来说,网络对实体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想完全取代也是不大现实的,毕竟2013年电商交易额也只占社会消费类产品的7%左右,这还只是消费类产品,工业生产累的产品基本没有互联网什么事。但电商风起云涌,交易额每年都在迅猛增长,而且对消费类卖场的影响是最大的,这就意味着,商业地产以后的路也不太好走,万达的百货商场和商业地产等核心业务也不一定能如日中天下去,现在的万达在电影等文化产业发力就是在未雨绸缪,王思聪用微博营销自己混迹网络和娱乐圈也是在谋求一种转型,以备不虞以患。

现在的资本也更青睐互联网这个淘金快的领域,实体本来就被冲击,再诞生万达这样的实体巨无霸我觉得不太可能。当然,现在不也说互联网进入了过剩时代么,我赞成这个说法,虽然提的有点早。(根据网友观点整合加工而成,仅供参考。)


热点话题推荐:背后辛苦谁知:证券公司投行部80后员工猝死(附: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一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7 07:45:09
说得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7 07:55:58
做实业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7 08:00:38
说的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7 08:12:41
是啊, 实业永远不会死亡,只是有些会变成夕阳产业, 但依旧有他的生存空间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7 09:26:10
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