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央视节目《朝闻天下》曾报道过一则题为《40天长5斤,白羽鸡如此速生》的新闻。该报道曝光了山东部分养鸡场使用违禁药物催肥一种名为“白羽鸡”的食用速生鸡,而这种鸡未经药残检测就直接流向了肯德基等餐厅。短时间内,“白羽鸡”事件迅速发酵,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调查中,媒体对“公众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统计,其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被排在了首位。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抗生素滥用与残留问题也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畜禽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由来已久,而抗生素是如何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惑,记者采访了上海高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诚博士,请他为我们详解抗生素问题的根源,以及应对之策。
问:我们知道,抗生素是一种杀菌抑菌代谢物,那么它进入到畜禽养殖业是否会有什么作用?
钟诚: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接触到的抗生素,如土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等等。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产生的在低浓度下能够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化学物质。1950年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允许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时至今日,饲用抗生素的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饲用抗生素的使用,主要以促进动物生长、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在畜禽养殖业中以亚治疗剂量长期添加于健康动物饲料中。在把关严格与剂量控制的情况下,饲用抗生素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反而能有效地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饲用抗生素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禽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那如今饲用抗生素又为何成为了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呢?
钟诚:主要原因在于养殖人员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畜牧业中抗生素超量使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抗生素的使用,能有效地促进动物生长,缩短饲养周期。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据化学工业学会和制药工业学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用于畜牧养殖业,而这仅仅只是八年前的数据。美国忧思科学联合会(UCS)估计:约有70%的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被用作鸡、猪、肉牛的饲料添加剂。而在第10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副主任马越研究员曾指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都只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而作为饲料添加剂来使用。
问:饲用抗生素的滥用有什么危害?抗生素残留对食品安全又有何影响?
钟诚:饲用抗生素的滥用对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如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变得越来越困难。
饲用抗生素的大量滥用会引起抗生素残留,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毒性反应。抗生素残留由于浓度较低,加上人们食用数量有限,并不会引起急性中毒。药物残留的危害绝大多数是通过长期接触或逐渐蓄积而造成的。举例来说,氯霉素的超标可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灰婴综合症”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另一种抗生素四环素类药物则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可致急性肝毒性。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造血机能等。
其次是过敏反应。许多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等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并在短时间内出现血压下降、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青霉素类药物具有很强的致敏作用,接触者轻者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和皮肤反应,重者表现为致死的过敏性休克。
此外,抗生素残留还能引起人体肠道菌群失调。近年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有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源食品可对人类胃肠的正常菌群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非致病菌被抑制或死亡,造成人体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菌群失调还容易造成病原菌的交替感染,使得具有选择性作用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失去疗效。
问:除了对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抗生素残留是否还会引起其他问题?
钟诚:抗生素残留的影响远不止这两个方面。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据分析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美倍霉素在动物粪便中能保持8周左右的活性,对草原中的多种昆虫都有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另外,已烯雌酚、氯羟吡啶在环境中降解很慢,能在食物链中高度富集而造成残留超标。
问:现在的禽畜养殖业中,具体存在哪些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钟诚:造成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养殖环节用药不当是产生药物残留的最主要原因。详细说来有以下几点:非法使用违禁药物。虽然农业部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一系列的规定,但事实上,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个别养殖业主或饲料生产商,将禁用药物当作添加剂使用的现象还经常发生。
其次是滥用药物或过量使用药物添加剂。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长期使用、随意使用新或高效抗生素,大量使用医用药物等现象。此外,还大量存在不符合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种类等用药规定以及重复使用几种商品名不同但成分相同药物的现象。所有这些因素都能造成药物在体内过量积累,导致抗生素残留。
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和《兽药管理条例》等,规定了各种抗生素药物的休药期。目的是防止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残留,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以免影响公共卫生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但是,一些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在其产品的标签上并未注明休药期;部分养殖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从而导致抗生素残留的存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屠宰前用药。屠宰前使用抗生素用来掩饰有病畜禽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验,这也能造成肉食畜产品中的抗生素残留。此外,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同样能造成抗生素残留量超标。
防疫体系不完善。粗放型的家庭式饲养模式,对疫病的监控和防治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致使药物添加剂的使用量增大,抗生素残留的可能性也增大。
问:目前这方面的国家监管状况如何?
钟诚: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但由于市场庞大而复杂,我国的现行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不够,标准体系也还不健全。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对药物残留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检测体系也并不十分完善,加之检测仪器和设备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所以药物残留的检测在全国亦属于刚刚起步,对饲养、屠宰、流通的畜禽产品监测还停留在只检疫病不检残留的阶段。
此外,作为监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饲料及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目前存在归属混乱、重复建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不仅造成管理上的不畅,不利于有效监督,而且严重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我国的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大多分布在农业、卫生、质监、食药监等政府部门,都是根据本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开展检验任务,检验结果独立。不同部门检验的结果缺乏通用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不但影响了检验体系作用的发挥,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问:那么国际上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有没有可以借鉴之处?
钟诚: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使得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滥用抗生素现在几乎成了畜牧养殖业的“潜规则”,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禁止或限制了抗生素在饲料中的添加。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成为第一个不准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国家。从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全面禁止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国的 FDA EWW141010GL 也于2010年建议逐步取消抗生素在可食用动物上的应用,除非有必要用于治疗。因此,我国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大对滥用饲用抗生素的监管甚至全面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食品安全。
问:针对我国目前抗生素残留问题的现状,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钟诚:抗生素残留问题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为此首先应加强管理。其实为了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国家先后出台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用法律、法规规范了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到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使动物性食品安全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要形成一整套统一、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上确保食品安全。
其次应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无残留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为了解决药物残留问题,除了正确使用药物,严格遵守休药期外,更要重视体内排泄快、不易产生耐药性的高效低残留药物及无残留的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和应用,来替代残留量大、易产生抗药性的抗生素。
问:您提到的技术创新,能详细谈谈目前国内此方面的现状与突破吗?
钟诚:目前国内各方面都十分注重技术的突破。研制开发畜禽无公害绿色饲料添加剂产品是现今的消费市场对绿色饲料以及动物产品由量到质的一个新的要求,是目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对于畜禽产品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在研的绿色添加剂如微生态系列、抗菌肽、溶菌酶、抗菌酶等。 譬如第三代功能型绿色饲用复合酶制剂,使饲料行业酶制剂的使用更上一个台阶,开酶制剂替代抗生素之先河。
目前国内外动物营养学家对饲料利用的关注点大多停留在饲料中可消化可利用部分,如消化能、可消化蛋白、可利用氨基酸等。与其相对应,目前市场上的酶制剂产品也多为第一代和部分的第二代饲用酶,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畜禽消化。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发展方向的第三代功能型饲用酶,不仅可以提高畜禽的自身免疫力,更能增强畜禽抗病能力,使动物养殖更安全、高效,从源头上确保了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此外国内外专家也正在开发生物制剂替代抗生素, 弥补国内外养殖行业此类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不足。
(该报道由楼主整理自《千人智库》)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荷叶非花 发表于 2014-10-10 10:06
央视节目《朝闻天下》曾报道过一则题为《40天长5斤,白羽鸡如此速生》的新闻。该报道曝光了山东部分养鸡 ...
关键还是人的良心问题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fjrong 发表于 2014-10-10 10:25 
关键还是人的良心问题
是的,律法辅之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