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第一次发帖,请大家多多指教!
这个帖子主要讨论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主要观点来自哈耶克,很多地方直接摘抄他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少量《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所以觉得这些书难看的童鞋,不妨看看这个帖子。
帖子很长,请谅解!下面正式开始:
前言
作为一名生活在一个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国家,以及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底层草根人物来说,我一直想弄明白计划经济何以失败。我们为什么要向市场经济转向?这其中必定是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某些压倒性的优势。但是,难道计划经济就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如果是这样,为何在20世纪前半段,它吸引了如此众多追随者为了这个理想而献身,我们又花费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到计划经济的建设中?
一开始,我以为是制度执行得不好的原因,后来又认为失败根源于制度的缺陷,再到后来醒悟到制度也是人建立出来的,最终还是人的原因。但只有读了哈耶克的书后,我才茅塞顿开,开始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哈耶克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从类似“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伦理学观点去解释,而且,主要是,从人的局限性——即没有人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来解释。我们不难发现,哈耶克阐发理论仍只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自利本性等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但加入了动态演化等观点,深刻揭示市场的本质和功能,从而使得其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具备坚实的科学基础,显得非常令人信服。
然而,这仍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哈耶克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任何理论都与现实有一定的脱节,哈耶克的理论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固执的个人主义者,以及坚定的自由市场的捍卫者,拒绝接受历史学派的观点,从而有意回避了市场经济的缺陷,也没有研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看不到政治运动对经济体制的影响,从而他的理论显得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就像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你,在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可以一直运动下去,但现实世界中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环境根本不存在,所以没有外界推力的运动物体终要停下来。
(一)计划经济论战——不是只有哈耶克
现在有一种趋向,就是凡批判和攻击社会主义,或者说计划经济,必用哈耶克的理论。(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观点不同,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区别开,而我们提到的反对者,则认为他们是等同的。)但其实在我们的故事里他只占一个席位而已——当然,这个席位的分量很重。最早发出对计划经济的质疑的是荷兰的皮尔逊。然后是哈耶克的老师米塞斯在1920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计算问题》的论文,正式宣告了论战的正式开始——有趣的是,那个时候计划经济体制在新生的苏联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
哈耶克年轻的时候曾一度向社会主义靠近,但遇到他的老师之后迅速转变立场,并竭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投身到反对计划经济(在他眼里看来,也是反对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最终因此而成就其一生名气。但其实他的主要理论观点,甚至他的理论哲学基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继承于他的老师。他的大部分理论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陆续完成和发表了。我不是想说他的理论过时和落后了,而是,用一个经济学笑话来说:每个经济学家都存在一个与他的理论针锋相对的另一位经济学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学家并非对他的理论视而不见,对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以及他的学生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提出的对计划经济的批判,他们都有及时回应。在这方阵营,代表人物有:巴罗内、泰勒、兰格、勒纳等。可惜的是,他们都不是来自全力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只有波兰的兰格算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决策当局,对这些争论则置若罔闻。
哈耶克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同行也多少把他的理论忽视了,其完全(这里我不用“极端”这个词以示对他的尊重)的自由主义立场受到凯恩斯这位大师级人物的猛烈抨击。真正让哈耶克声名鹊起的是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时正是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在实践上遇到问题,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时候。而让世人对哈耶克刮目相看,不,应该是惊叹不已的,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的计划经济实践就像是为了验证哈耶克的理论的正确性而进行的一次实验,而他的长寿(生于1899,卒于1992)让他目睹了苏联计划经济从建立到倒塌的整个过程。晚年的哈耶克应该对自己感到非常自豪以及觉得人生已了无遗憾。
但与此同时,从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中吸取养料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迅速更新了他们的理论,并号称这已经是第六代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了。每一次的理论更新,都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批评的回应。若执政当局对这些争论稍有所重视,断不会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