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会带给我们什么?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的“破窗理论”指出在一次灾难以后,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灾难给社会的经济增长带来连锁性的反应,包括财富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最后的灾难带来的经济繁荣会大大超过灾难本身。但“破窗理论”忽视了一点,在以生命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生命的损失是不可衡量的,于是产生了“破窗悖论”。
就破窗理论本身来说,灾难带来的经济总量的增加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在评价灾难带来的影响的时候不是仅将将经济增长的绝对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因为经济学本身不只是衡量物质财富的增加,它同时包含有效用之类的感觉和主观评价的非物质的东西。
(一)
就感情因素而言,汶川地震带来的灾难无疑是对人们感情承受能力的的考验,在感性的控制下,理性变得一文不值,于是有人提出在面对灾难的拷问时,西方经济学大厦的基石——理性经济人已经难以承受人们行为的复杂与难以预测性。对这样一场全面性的灾难,我们还能怎样去评价它带来的一切呢?
面对同样的灾难,人们的反应却是大不相同,有人可以将自己的仅存的少量的生活费用全部捐出去,有人持有高薪却九牛难拔一毛;有人可以千里迢迢的赶到灾区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中,也有人可以将赈灾物资公有私用;有人积极到灾区做自愿者,也有人对自愿者大打出手——只因为脏了他的衣服……人类的行为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能够看到人心的一些什么东西呢?我尝试用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分析如此大的差异原因何在……
经济学里效用的概念的使用是出于对个人偏好的度量而引入的,个人行为的选择又取决于其偏好,每个人偏好的差异,决定了他效用函数的不同,于是,个人在面对选择时总会有不同的行为。这次地震中,我们实际上是看到了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积极的为灾区的人民着想,无论是捐钱,志愿者服务,还是施救的干部官兵们,另外一种是只为自己的安全利益考虑的人,形式上的捐点小钱——不是说他捐的数量的多寡,而是看他捐钱的目的何在,捐钱只是他最大化自己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已。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两种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分析如下:
第一种人考虑到的是更大范围内的人群的利益(不仅仅是效用问题),作为同一类的生物,共同的利益才是单个人利益的保证,在救助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实际上是人类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本族群的共同利益关注的深入人类基因的信息,对灾难中人群的遭遇感同身受,激起长期以来隐没的对同类的关怀之情。在人类还进化到文明社会之前,共同的抗敌、狩猎、耕作、居息是决定一个部落或是种群长久存在下去的重要的条件,本族成员的损失对整个族群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于是在那时候,本组成员任何一个人遭受到损失或是伤害,族群里的所有成员竭尽全力的帮助他(她)恢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族群在所有族群(包括同类会或是异类)的竞争力,整个族群的效用或者是收益才能达到最大化。如此原始的行为在人类长达300万年的进化中不断的巩固加强,最终进入人类“行为基因”库中,成为现代人类此类行为的最初来源。于是,从这样的角度分析,人类这样的行为就算是无意识的,没有自利动机的,也是可以用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理论进行解释。如果说按照上面的想法,可能会想到的反驳观点是:为了提高本族群的竞争力,所有人类只是关注他所属的群体的利益,对其他群体的利得或损失不会关心,就现代社会来讲就是各国人民只是关注本国利益,那么怎样解释人们在看到国际性的灾难时,虽然没有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却同样会产生同情的心理反应?同样会有类似于“国际救援组织”的机构存在?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第一,人类在共同面临外患时,所有人类是一个族群,共同抵抗外患,为了保证人类自己在地球上的长久的竞争力,会对所有的人类实施援助,和我说的不矛盾;第二,上面描述的人类行为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人类的类似于“同情心”、“怜悯之心”等心理反应,加入了人类感情中,人类的很多行动也是受此类感情的驱使,但本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动机是没有改变的——虽然自己可能感受不到.
第二类人群的表现很明显的将利己的思想付诸行动,在任何事情的行动上完全根据自己的效用评价进行分析,是绝对的“理性经济人”在这样的行为中,他们其实很矛盾,一方面自己的利己心理使得他们不会做出什么为他人的行动,另一方面,人类进化而形成的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天性形成的怜悯同情心鞭策他们应该做点事情,这样在他们中将形成两种小类人群:一是象征性的做一些事情,比如王石的10元论和万科初期的200万捐款,这类人是为了减轻自己心中的愧疚感而做出的善举,好使得他们心安理得,而且也能让人误以为他们是对他人关心的,是属于第一类人群的,但稍加分析就能判断出个人利己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二是冥顽不灵的从头到尾只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比如将赈灾物资公物私用的官员们,虽然做点事情不会对其有什么损失,但是个人的偏好和回避风险的意识使得他们无论怎么样都不会有什么利他的行动。利己的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触及道德的底线时,个人和他人的利益所得就不能简单的用“理性的”这样一个冷冰冰的字眼分析。
历来大多数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将“道德”考虑进人类行为分析的重要的因素,因为涉及到很多已有理论的不可触及的地方,人类的行为在很多理论模型的解释都是不完善的,加上道德这一模糊的变量之后似乎能够解决许多的争议,道德是人类在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所形成的约束准则,是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行为标准。广义的说,所有人的行动,是在他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以内,上面分列的各类的人群,他们做出如此的行动,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是符合自己认可的标准,无论是不是公认的,只要自己认为合理就能够这样做,公认的标准只是在一定的程度进行限制——在公认的和自己认可的标准寻找理想的切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