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2543 0
2008-06-07
<p>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教研究室 张民辉</p><p>    创新教育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高校创新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p><p>    一、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p><p>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将决定该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br/>    1.MIT创新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br/>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是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MIT在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它强调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特别注意把两者融合起来,造成一个整体最优的环境。其中,MIT有两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一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简称UROP),该计划为本科生(从刚入学时就开始)提供科研工作机会,学生可以从事众多交叉学科和综合发展学科的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可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也可由自己设计研究或邀请教师作顾问等)。学生早期进入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设备条件,密切了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关系。现在美国已有很多大学(包括斯坦福和布朗等著名大学)都到MIT学习这一经验。二是独立活动计划(简称IAP),该计划为学生利用圣诞节至二月初的一段假期,进行独立学习、研究和其他活动。期间,学生不必再为考试和学分操心,可以完全自由地决定他们的活动目标以及争取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MIT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在1984年《IAP最终指南》中,列出了558项活动,还有一些专题等。从MIT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可以看出,作为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构建高校的创新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优化创新型人才的成才环境和运行机制。<br/>   2.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br/>    从MIT50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高等学校作为孕育知识经济的“孵化器”和产生知识生产力“电流”的“发电机”,其基本功能就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各类人才。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学校接受过创新教育培养与训练的学生,在接受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其成功率要比其他学生高出3倍。<br/>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既是知识经济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体现。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成为知识与技术创新工程的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还应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库。此外,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还是我国提高经济、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无论当前和今后,必须把推进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中心工作,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知识时代的各种挑战。</p><p>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p><p>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将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的灵魂。对高等教育来说,除了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要注重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定势和开拓性创新能力。<br/>    高校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创新型人才的成才环境。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高校的创新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br/>    1.构建创新教育的发展目标<br/>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定位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高等学校不能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如运用这些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由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其一是创新精神和意识,即要追求创新、推崇创新和乐于创新。其二是创新思维和潜能,即应具有创造性想象和积极的求异思维,以及具有直觉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敏捷而持久的记忆力与良好思维品质等。其三是创新能力和技能,即应具有获取、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以及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动手操作,能与他人合作等能力。<br/>    2.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br/>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在学习与消化吸收国外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优良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逐渐产生创新的强烈欲望,并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励发明创造,其关键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即高校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创造思维的一般规律,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br/>    3.优化创新型人才的成才环境<br/>   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潜在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创新教育的实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关键。<br/>    (1)加强创新教育的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基地可以以校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比如: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图书馆等)为基础,适当配置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装备,也可利用或共享社会非教育资源(比如,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手段,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创新教育基地,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一些高校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的标志,它以精心设计的课题、优质的管理、良好的仪器设备和一定的实验研究基金鼓励和吸引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参与,并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r/>    (2)优化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软环境。首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成才奠定全面的基础。其次,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应尽量采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计算机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环境;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以真正达到“少学时、多空间”的程度。再次,要改变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对原有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考核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评价的过程应坚持动态性原则,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地调整方式。<br/>    4.建立开展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br/>   为了使高校创新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和优化运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br/>    (1)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可在学校开设全校性的“创造学系列课程或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欲望和勇气,并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及如何养成这种思维定势等等。<br/>    (2)为了进一步激活高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可建立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以协调和推进学校各院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开展教学、科技与智力竞赛等等)。与此同时,还可设立学校的创新教育基金,为全校师生的创新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并能为在学校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提供奖励金等等,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高校的创新教育。<br/>    (3)创建学校创新教育基地,优化软硬件教育环境,目的是为学校创新教育协会的会员开展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场所。<br/>    (4)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各高校可考虑设立全校性的“核心课程体系”(Core Curricula System),以对全校的核心课程进行审核和评定,从而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br/>    (5)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热烈的切磋气氛,并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以激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大力激活创新智力,营造宽松民主,能发展个性和显现特点的成才环境,以鼓励大学生发挥与强化自己的最佳才能,来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p><p>    三、高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初探</p><p>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题。从宏观角度讲,它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创新系统工程;从微观角度讲,它则是一个复杂的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br/>    1.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br/>    在高等学校内开展创新教育,应以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人才创新适应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并建立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工程。它以学校为大系统,涵盖了教学、科研与育人三个子系统。<br/>   (1)教学创新系统: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系统优化,达到调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内化和激活认知结构等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专门人才。<br/>    (2)知识创新系统:是一种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面向广泛需求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实施的动态系统。<br/>    (3)育人创新系统: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对适应教育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过程及其评价等进行定位。<br/>    上述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可促进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协调发展,并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br/>    2.社会教育创新系统工程<br/>    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即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将面临着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任务。高等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也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因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创新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br/>   (1)创新教育体系衔接工程。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抓起。要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和谐、高效并充满活力的教育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性发展。要创造合适的成才“土壤”和环境,使创新型人才在中小学阶段就能脱颖而出,并为其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注重对适应21世纪需要的知识广泛、思想开放和具有自创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br/>    (2)创新教育社会保障工程。它是由政策法规保障系统、管理运行保障系统及投入保障系统等一系列保障单元和运行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统工程。它是为确保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而构筑的制度、措施及环境等综合体。当然,这项工程还包括其他众多的教育社会保障系统,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br/>    (3)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与技术创新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结合不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还是一个综合的载体。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因为高等学校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知识与信息的创造与加工;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学相长刺激科研灵感与发展科研能力的动力;高校利用其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所进行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则是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与应用。</p><p>    参考文献<br/>    〔1〕蔡克勇,张秀梅.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br/>    〔2〕徐兴恩.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航空教育.1999.(2).<br/>    〔3〕方慈.高校领导者的创新与高校创新教育.教育发展研究.1999素质教育专辑.<br/>    〔4〕胡弼成,黎琳.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创新构想.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br/>    〔5〕林荣日,杜作润.复旦大学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复旦教育.2000.(1).<br/>    〔6〕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br/>    〔7〕肖川文.完整地理解创新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2000.(3).<br/>    〔8〕胡继渊,沈正文.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摭谈.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1).<br/>    〔9〕闫秀旗,黄海泉.哈佛大学的创新教育.铁路高等教育.1999.(4).<br/> <br/> <br/> <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