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
内容提要
● 2007年发达经济体产出增长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产出保持快速增长。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不同程度地放松了货币政策。
● 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份额有所上升,主要国际金融市场成交量继续增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后台支持系统出现明显整合趋势;对冲基金快速发展;主权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支稳定性力量。
● 美国次贷危机、日元利差交易等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2007年,美元继续走弱;美元短期利率下降,其他主要货币短期利率继续上升;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先升后降;主要股指在宽幅振荡中上涨,盘中创历史或阶段新高;国际黄金、原油、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屡创历史新高。
● 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法人化改制进展顺利,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进一步加大,中资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影响继续扩大。
●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资参与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第一部分
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2007年,发达经济体产出增长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保持快速增长。受美国次贷危机持续扩散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世界经济显著放缓,全年世界产出增长率估计为4.9%,比上年略有下降1;国际贸易增速减缓;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水平,但增幅有所下降。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2007年主要中央银行不同程度地放松了货币政策,美联储数次降低利率,日本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先后停止实施货币政策紧缩措施。货币政策方向变化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和流动性状况,一些非经济因素也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着影响。金融市场动荡、全球失衡、油价上涨等因素,将构成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在风险,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一、2007年发达经济体产出增长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产出保持快速增长
世界经济自2002年复苏以来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处于1980年以来的最好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7年全球产出增长率比上年略有下降;发达经济体产出增长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产出保持快速增长。
(一)美国和加拿大经济增长放缓
美国经济经历2001年的衰退后,在趋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下,2002年恢复增长。2004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3.6%的峰值后,200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2001-2006年期间,美国年均GDP增长率为2.4%。
2007年,美国各季度实际GDP同比分别增长1.5%、1.9%、2.8%和2.5%,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有所放缓,全年增长2.2%,明显低于上年2.9%的增幅2。受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衰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居民消费疲软、企业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减慢。以对美国GDP贡献较大的个人消费支出3为例,10-12月份环比增长分别为0.3%、1.0%和0.2%,增幅较小。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状况有所好转,经季节调整的经常账户赤字前三季度分别为1,970.97亿美元、1,889.19亿美元、1,784.56亿美元。2007年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4%,略低于上年的2.6%。2007年12月,美国CPI同比增长4.1%,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美国第四季度失业率上升较快,12月份达两年来最高水平5.0%,全年平均失业率为4.6%4。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加拿大经济2001年后缓慢复苏,2001-2006年实际GDP年均增长2.6%。2007年各季度加拿大实际GDP同比分别增长2.1%、2.6%、3.1%和2.9%,全年增长2.7%,比上年略有放缓。2007年加拿大CPI涨幅达2.2%,高于上年的2.0%,核心CPI涨幅在2007年7月以后持续回落。5
(二)欧元区经济增长略有放缓,英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
欧元区经济从2001年起大幅减速,2004年开始走向复苏,但回升速度较慢,2006年经济增长加快,GDP增长率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2.8%。2007年,在内需和出口增长的推动下,欧元区GDP增长2.6%。欧元升值并未对经常账户产生负面影响,2007年各季度经常账户差额分别为-1.87亿欧元,-48.93亿欧元、97.52亿欧元和84.31亿欧元。欧元区下半年通胀压力明显增大,9月份以后总体消费价格指数(HICP)上涨加速,连续四个月突破欧洲中央银行2%的目标值,12月份HICP同比增长3.1%,创下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最高水平。失业率延续200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全年平均为7.4%,创历史最低水平。6受金融市场动荡、油价上涨、薪资上调压力较大和欧元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作用,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下降风险加大。
英国经济从2006年开始了新一轮扩张。2007年,英国全年实际GDP增长3.1%,略高于上年的2.9%。英国经济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家庭消费支出和商业投资增长的推动,但出口下降和住宅投资放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在英镑升值情况下,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年内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3月份CPI同比上涨3.1%,为年内最高值,后逐步回落至8、9月份的1.8%,最后三个月保持在2.1%的水平7。连续加息的累积效应对物价上涨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第四季度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8。
(三)日本经济复苏进程受阻
日本经济在经历2001年和2002年的低谷后,2003年开始走向复苏,近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2007年日本实际GDP增长2.1%(初步估计数),比上年有所下降,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92007年,日本经常账户顺差有所扩大,1月份为17,695亿日元,11月份为21,645亿日元。2007年日本消费者价格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失业率低位波动,全年平均失业率为3.9%,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0。由于消费需求疲弱尚未明显改善,出口需求受外部影响可能下降,以及新建筑标准法规的实施带来国内房地产业投资下降,2008年日本面临经济复苏势头趋弱的风险。
(四)新兴市场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产出保持快速增长
近些年来,新兴市场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经济发展时期。2007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产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内需扩张、石油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货膨胀水平上升。
亚洲经济体仍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自2002年强劲复苏后,经济增长较为平稳。2007年,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经济增长趋缓,IMF预计,2007年新兴工业化经济体GDP增长率为4.9%,低于上年的5.3%,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均减速。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7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出增长率估计达9.6%,与上年持平11。受美国经济放缓和油价上涨影响,2008年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产出增长可能放缓。
独联体国家产出增长加快,中欧和东欧国家产出增速小幅回落。据IMF估计,2007年,独联体国家经济继续扩张,2007年产出增长8.2%,较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中欧和东欧国家2007年产出增长5.5%,较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12中欧和东欧国家连续六年经济增长保持在4.5%以上。中欧和东欧国家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例偏高,是其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拉美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拉美经济自2003年起进入强劲增长阶段。2003-2006年期间GDP年均增速达4.6%,预计2007年实际GDP将实现5.6%的增长率,与上年持平,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13其中,阿根廷实际GDP增长8.6%、巴西增长5.3%、墨西哥增长3.3%。拉美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国内消费日趋旺盛、私人投资活跃。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拉美地区国际收支呈顺差,外汇储备增加。2007年拉美地区就业形势好转,失业率从上年的8.6%下降至8%。由于拉美经济和美国经济联系较密切,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将对拉美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非洲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长步伐不断加快,2001-2006年间非洲实现年均4.9%的经济增长。2007年经济增长继续加快,实际GDP增长率将达6.0%,高于上年的5.8%。非洲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持续好转、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升、非洲地区政治局势趋向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改善等因素。
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圈的发展密不可分,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也逐渐从核心城市辐射到周边城市圈、所在国家乃至更大范围。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周边都集聚着一系列城市群,亦即大都市圈,如纽约大都市圈、伦敦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等。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依托于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的东北部工业区,与周边40个城市共同构成世界第一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16.34,-0.24,-1.45%)沿岸城市群”,这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以纽约为核心,各城市分工明确:纽约主导金融,华盛顿是政治中心,波士顿教育业发达,其他各城市也都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各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伦敦大都市圈则依托于英伦三岛中最富庶的英格兰区域。
东京大都市圈所依托的日本三湾一海地区则集中了日本80%的产业,60%的城市化人口。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多以周边和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并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美国、日本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分别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和80年代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也分别为各自地区及美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金融支持,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兴起后,制造业逐步淡出城市中心区域,向周边城市转移。“9.11”事件后,纽约市一些金融机构加快了向周边地区扩展的步伐,许多金融机构都在新泽西、康涅狄格和纽约州建立了自己的安全备份系统,这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东京一直坚持在大都市范围分散城市职能的策略,在城市群中心区域主要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并向其它级次中心疏散某些辅助功能,目前已造就了包括市中心区、八个周边副中心区、九个外围特色新城在内的城市体系,不同区域定位不同。与纽约、东京相比,伦敦更注重服务于全球贸易和投资。伦敦的金融产业原先较为集中在金融城内,但近年来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逐步向伦敦码头区搬迁,这一区域现在已经建成为伦敦第二个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