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力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完善体制机制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这些新提法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它们表明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有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来为社会、经济建设谋求发展,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力。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改变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单纯的资金积累不能代表发达与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力也能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要想使区域经济具备可持续的发展力就需要引进先进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也充分表明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科技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力,才能使区域经济真正得到“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增长”。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区域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二、 完善体制机制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着。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差距,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第一要靠发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把区域经济做大、做好、分好。第二要靠改革,深化包括收入分配制度在内的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要靠调节,就是要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而创造和完善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是上述三种方法的基础保证。没有一个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就无法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区域科技水平,使经济发展得不到科技进步这个保障,就无法通过发展、改革、调节来减小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三、 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新的人才政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区域经济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真理。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之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才能使经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这个论断中包括了三个部分:首先要能够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将其引入到生产实践中。只有能够投入到生产实践中的科技成果才能称为科学技术。即不能转化为“技术”而进行生产实践的科技成果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第三就是要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产品的科技含量简单说就是含金量,它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利润和生命力。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级人才的数量却大大少于发达国家。这样导致我国的经济建设缺少了科技力量的支持,我国的经济综合实力仍很弱。
造成这种现象的突出原因是我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制不健全,没有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和调整。使现有的使用方法和激励机制无法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雷温就指出:中国把最好的科学家都集中在研究院里进行科研而不接触生产实际,这种模式不利于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这种情况导致如果中国不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可能会发展后劲不足。
现在我国的经济面对的是在WTO这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区域经济若想有长足的进步就需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力来支持,这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生存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培养和聚集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营造出一个既能适应经济发展、又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环境,逐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使专业技术力量能科学、合理的得到使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数量优势转换为质量保证,才能使区域经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改革和调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环境,完善和提高激励机制。二、加强专业技术力量与区域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技术力量中间架起一个桥梁。
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两千多万家,研究中国企业就必须研究中、小企业。加入了WTO后,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两千多万家中、小企业将直接面临着国际间的竞争。如何能抓住际遇,更加有效的利用一切资源,使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得到乘势而上的进步是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要为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扶持方式,而这种方法则更加适应新环境,是具科学性的良性政府行为。
完善体制机制环境是区域经济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保障。“入了市场经济的市”就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也就是要将我们的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要针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继续深化改革。今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如何发展我们的企业,这绝不单单是企业的事情。以往我们的很多企业发展是靠“跑部前进”,发展靠的是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投入。这种竞争环境造就了一些不正常的竞争手段。而这些竞争手段对企业而言是“饮鸩止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要彻底根除的。
中国从入世到经世,需要提高八种能力。即:行政规划能力、立法执法能力、资本控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购并扩张能力、信息企管能力、职业晋升能力、人才发展能力。在入世的五年中,中国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还远未达到先进与发达的位置。以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两种能力来说,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虽然8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但中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在中国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有2%。很多企业是生产能力的巨人、技术能力的矮人。在人才发展能力方面: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记录的413万,但一方面公司、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每年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生的起薪降到了极低的水平。一面是人才的匮乏、一面是人才的大量供应。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集中体现在:产权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人才质量水平不高。人才的分布不合理。而这些问题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就体现在国内的假冒风盛行,创新人才大量流失。中国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不到销售收入的1%,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是3‰。拥有3200万科技人力资源和105万研发人员的中国企业,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各项数字表明,中国在“入世期”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要想在“经世期”仍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目前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对不利于世界间经济竞争的各项改革工作仍要继续。因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要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一边竞争,一边发展的。况且我们现在的竞争力还是很低的。继续深化改革,使社会体制更加适应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这也是从入世到经世的首要任务。
人世对中国人才的影响有两点:一是当外资企业涌入中国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有机会进入到跨国公司中工作。对企业而言,即“管理团队本土化”,二是中国的企业在国际间的竞争中,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6653.19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中,真正能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却很少。《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称仅2005年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的消耗,造成的损失中仅经济指标一项就已超过9000亿元。
中国出现人才泡沫化的原因是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的落后。钱学森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使用方式、人才分布、流动机制和激励政策也是导致用人机制落后的主要原因。在评价体系方面,现在的用人机制只看重学历、资历和职称,忽视了业绩、能力和贡献。使用方式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先进的岗位标准和需求,使人不能在其岗、不能尽其才。在人才分布方面,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兴行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低。教育卫生、会计经济等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工程技术人员仅18%。而人才市场管理体制的不顺严重影响了人才向更合理、更适应的地方流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生产要素中最为积极、活泼的一个。企业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是离不开人才贡献的。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先进地区已逐步的将产业调整、促进和人才使用、培养做为发展的目标。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进步。投资促进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力就需要调整促进政策。单纯的投资促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将区域经济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平稳的良性调整,才能在新形势下使经济发展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力。而这种调整是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的,这是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工作能保持科学、合理、平稳的先决条件。
同样,人才政策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地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大同小异。人才还是主要向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流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人才的使用政策就成为一条捷径。好的人才使用政策会形成“磁吸效应”,使人才在主观上认可工作环境,能更大的调动工作热情,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进步。即由单纯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转变为立足现有人员的使用与培养。它要靠改善工作环境,改变用人机制,科学处理好岗位与人员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创造性,解决现阶段人才工作中“引的来,用不好,留不住”等难题。这样才能使人才工作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的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第一生产力。
如何做到人才的科学培养和科学使用,用人的机制是关键。能不能使人尽其才就需要人在其岗。这样才能使人尽其力、人得其乐。而有再好的待遇但没有适应的岗位,既留不住人,又浪费了岗位。所以,“人人都是人才,但看如何对待”。即只要我们能把每个人都安排到符合他能力的岗位上,就能调动他的工作热情,激发主观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同时再配以“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鼓励政策,就能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明创造,工作岗位不断的进步、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这不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力吗?
如贵方能充分认识和肯定我所阐述的内容,并有意用我的建议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请与我联络。本人十分愿意用我的方法来为贵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联系人:颜卓 联系电话:13920981328(天津)email:xingqisi0272@sina.com.cn身份证:12010119730109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