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写的一篇小短文:
搁浅于银行?
——银行排队之经济透视
最近总是听人抱怨说银行取钱难,排队总要排好长时间。办公室的一位阿姨为了顺利取到钱,上班的时候先去排队拿了个号,然后等到中午的时候去银行,刚好赶上队伍,这样的情况并不夸张。据有的媒体报导:逢上节假日,银行都是排起了长龙,竟有甚者有的银行里面还专门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号贩子”。
在google上以“银行排队”为关键字搜索,竟然返回六十多万条记录,可见银行排队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
从经济意义上简单分析,肯定是银行金融服务的供求出现了问题,即金融主体——银行的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银行排队现象的产生。这个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给小了,另一方面是需求增大了。
如此一来,只要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便能解决问题,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能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在银行排队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的问题。
要改变商品或服务供求失衡的局面,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原有商品或服务的供求,另一种方法是生产替代产品或者是增加替代服务。
要想提高金融服务的供给,无非是要么原有的厂商通过扩大经营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或者提高更多的服务,要么是引入价格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企业参于到竞争中来。
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金融行业正努力实现传统的解色转换。自从我国金融改革以来,银行业逐渐向商业化模式发展,许多以前在国家经济中扮演“政策性”、“功能性”的银行也向商业银行转型,随着加入WTO期限的临近,银行业也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入侵危机,因此各大银行也加快改革的步伐,从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提高竞争力,并且以增收、节支为主要手段提高盈利手段。如此以来,银行业不像以前那样不计成本地随意扩张规模了,目前各大银行现在都以效益为中心,严格对营业网点的盈利能力进行核算,对处于亏损的网点进了撤销和合并。自从2002年以后,中国建设银行等一些主要的商业银行对基层的网点进行了评估,许多乡、镇一级的银行网点都被撤销了。
储蓄业务一直以来是银行的主要业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力量的推动,储蓄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作为(柜台型)的储蓄业务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其收入产生的边际收益远远低于其发生的边际成本。对此各大银行纷纷出台政策,以储蓄余额为限度,严格划分营业网点的数量和柜员的数量,由此,许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营业网点正逐渐消失,而单位区域上的金融服务也渐渐减少。
这样以来,仅仅以提高银行服务网点为手段的解决办法显然已不符合商业银行的目前利益的目标,这种途径不具备大太的实际意义。
如果再放宽一点,国家无非要用行政的手段或力量去强制性地进行规制,这种方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并且这样做法显然与我国正在开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是不相符的。
如果不能提高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规模,那么就要提高生产或服务的效率,提高产出的能力,这样或许能够缓解紧张的供求局面。这就要求银行提高营业人员素质,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各大银行正处于转型期,许多银行都是带有典型国有企业的烙印,人员效率不高;并且随着个人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营业窗口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包含传统的储蓄业务,更有新颖的现代金融业务,这就更增加了解决营业窗口效率的难度。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经济学告诉我们,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手段。对于银行排队来讲,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无非要求我们就要在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厂商进入银行业,参于到金融服务的竞争中来,这就会加大金融服务的供给。
引入竞争机制使消费者已经享受和正在享受竞争带来的福利效应。在许多行业,如电信、交通等等,竞争机制不仅命名竞争主体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供给,并且使消费者得到了便利,得到了实惠。对于金融服务行业也是一样,我们要在保证国有金融安全和金融市场秩序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引入更广泛的竞争机制,降低银行业准入的门槛,这样就有可能吸引外资银行的入驻和民营银行的成立,形成多方竞争的局面,我们就有了更大的市场容量和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权利。
但是现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阶段告诉我们,与国家其他垄断行业一样,金融行业现阶段的完全开放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国有银行业正处于转型期,他们还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如果强行开放金融市场,很可能国家的金融行业要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显然无论这对于金融行还来说,还是对于国家金融安全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这不仅涉及消费者短期的利益,更涉及整体金融行业的利益,还涉及国家的长期利益。要协调好这个问题,存在着消费者、金融行业和国家者三者博弈的局面。
假如真正完全开放金融市场,是否银行排队的现象能够得以彻底解决?
从短期来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银行排队的现象能够得以缓解,因为开放的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吸引更多厂商的进入。多方竞争的局会将会使银行服务的网点增加,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增加和提高。
然而从长期来讲,银行业的业务发展方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银行业不可能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上有太多的投入。有数据表明,目前中间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增长最快的业务,传统的个人储蓄业务在银行业的业务构成中比重正在逐渐下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会将注意力对焦于更有增长力的业务。因此,即使开放金融市场,长期来讲,银行业可能会更注重发展更具增值性的业务,而不大会增加传统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他们会凭借国外先进的业务类型和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在金融服务的高端上与国内银行上进行竞争,他们也会主要在新型的业务上投入大的精力,对于传统的业务来说还将会是一片空白。
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那么我们是不是要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是不是能够引入替代服务,代替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从而解决银行排队的问题呢?
要进行金融服务替代,这就要求银行业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银行业可以利用现在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通过创新,完善更多产品和服务,替代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近年来,银行业几经开始行动起来,像ATM、网上银行、电子货币、手机银行等新型的金融服务几经开始出现,部分消费者几经开始从传统的人工服务转向新型的支付手段。但是我们看到这里面还有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是安全问题,新型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基本依靠于先进的通信和技术手段,技术的不对称情况影响消费者对新型产品的信赖程度,安全问题使消费者对新的服务产生疑虑和担忧。二是协调问题,单独银行业的创新还是不够的。新型金融服务并未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例如,电子支付,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开通此项业务,即使消费者选择电子支付,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使用,这就影响了新业务的推广和应用。三是消费者的选择问题。新型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消费者对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毕竟在这种情况下,人与机器的沟通要比人与人的沟通要难得多,因此好多消费者根本就不会接受和使用这种新型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消费者的观念创新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创新要和银行的业务创新、体制创新要同步进行。从这一点看来,排队问题的出现不仅是银行的责任,还有消费者的责任和全社会的责任。
不过,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路径之一,通过创新,无论是对于银行来说,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两方面的矛盾才都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排队现象能够彻底得以消失。然而创新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银行和国家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缓解银行排队的现象。
近期看新闻,银行排队的现象几经引起了银行业高管的重视,许多大城市的银监部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排队的过程。
最近央行正要推出个人支票业务,显然又是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然而,消费者观念的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又怎样提升呢?
因此,在责备银行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责任、社会是不是要反省一下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