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108 1
2014-10-16

郎咸平说“留学贬值”的思考

20141016 10:02   来源:东方网   周锦尉

郎咸平是拥有众多粉丝的经济学家,近来读到他在广东卫视的有关教育的谈话,说“留学进入贬值时代”。经济学家谈教育,笔者饶有兴味的读之,确实引起我的联想。

  郎咸平说,“现在的出国留学,说好听点,是普罗大众式的教育兴起,难听些就是经济状况不好,国外学校要扩招。精英留学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学店产业链正在异军突起,对此,我忧心忡忡。”

  他说,中国留学生每年向国外学店贡献200亿美元,其中美国获44亿美元。他摆了一组数据:1978年至2008年105万人出国留学,回国比例25%,2008年至2013年,留学人数185万,回国比例61%。其中读高中人数上涨300多倍。读博人数仅增加10%。顶级院校比例急剧下降,大多在次一流、二流、三流学校就读。另据美国市场调查报告,被调查的23万留学生,“共花了150亿美元买车。中国留学生平均车价5.2796万美元,美国学生平均购车价1.9472美元。”

  结束“文革”,打开出国留学大门的是邓小平。《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纪实并带有文学性的描写。我们应做客观评价,出国留学成果还是明显的。大量海归派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青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确有一流的教育。美国强大起来,托马斯?弗里德曼与迈克尔?曼德鲍姆合著的《曾经的辉煌》中说,“有五大秘笈”,其中第一秘笈就是重视教育。美国开国的元勋们说,“美国要进步,一定要做到,这一代人受教育水平要远远超过上一代”。在国际高校排名中,美国的名校总占据着领先的位置。

  然而,这些年,出国留学出现“两低一高”现象,即:就读学校的“层次”越来越低,年龄越来愈低,留学生的海外生活水准越来越高。郎咸平喜欢用数据说话,这里引的“郎语”中就是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出国留学首先基于中国越来越开放了,中国人选择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进步。青年成长的路,不是只有中国的高校或国内企业,可以把目光投向海外。一般而言,出国留学有成绩优等的学生,他们寻找现代更高教育水准的学校去深造,经自己拼搏,有可能进入国际科学家的行列。另一类是进较为心仪的国内高校受阻、“改道”外国求学的,大多是成绩次等生,这也在所在家庭策划的情理之中。

  近几年,就读高中的同学增加,一则在于我国的教育更为开放,二则在于我国一般居民的生活水准也越来越高,每年拿出几万、几十万,“培养自己的孩子”,家长也毫不犹豫。更有我国的富裕阶层已经出现,为孩子在国外购房、购车,乐此不疲。郎咸平摆的中美学生购车的平均水平之差距,令人震惊!这里又反映了中西“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不同。

  对郎咸平的“忧心忡忡”,怎么看?笔者以为,不必“杞人忧天”。郎咸平说的,反映了当前的一种“留学教育”的一种生态而已。尖子生还是会竞考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哥大、剑桥,我国在那儿的优秀博士肯定是“良多”的,只是留学生总数量激增,低层次高校、及中学生多了,使得尖子生的比例下降。

  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我们对海外的“学店”,没有办法去“整顿”,只有把自己的教育体制改革搞得更为成功,我国自己的高校和各类教育更吸引学生,这种“留学生生态”方能改善。至于中西对“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不同,要有改变,更是长期“取长补短”的课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16 21:58:10
大家都知道,有些留学是怎么回事,不能再忽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