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而能量代谢(即能量转化)又是新陈代谢的核心内容,由于价值本质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因此能量代谢既是生物体的能量转化方式,又是生物体最基本的价值转化方式。生物化学能是动物最基本的价值形式,食物类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化学能,人类和动物其它高层次的价值形式都是在生物化学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食物类价值或生物化学能之上,最早出现的较高层次价值就是生理性价值。
一、生理性生产价值的起源
能量代谢是动物进行价值转化最基本的形式,动物的能量代谢过程由于会受到众多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水份、空气、光线、矿物质等)的影响和制约,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迟滞、停顿、衰减、延缓、休眠甚至死亡等现象。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学会了利用各种物质资料(如水份、空气、洞穴、皮毛、衣服、矿物质等),这些物质资料在能量代谢的帮助下在动物机体内或体表形成某些生理功能(或保水功能、保温功能、防缺氧功能、速度功能、力度功能等),用以应对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这些生理功能将会贮存于动物的机体内,用以作为动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源,因而称之为生理潜能。
显然,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学会利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就越多,就能够应对越多种类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动物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就越复杂,那么,生理潜能的积累过程就越漫长,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越漫长,需要借助其父母的帮助就越多,父母对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资源与力量就越多。对于子女而言,父母在子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是子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外部资源或外部力量。这些帮助能够使子女的生理功能得到稳定、持续和加速的发展,客观上可以使子女的生理潜能产生一种放大效应。
父母在子女生长发育过程就给予的资源与帮助构成了子女的生理潜能得以放大的生产资料,即生理性生产资料。动物一旦开始长期利用这些生理性生产资料,其价值转化过程就发生了变化:动物如果没有借助于这些生理性生产资料,那么它就会直接从外界获取产品价值,从而将生物化学能直接转化为产品价值;动物如果借助于这些生理性生产资料,就能够使自己的代谢性能力得到延伸、加强和扩展,那么,它的生物化学能就不再是直接转化为产品价值,而是以“生理潜能”作为另一种过渡价值形式,蕴含于动物的机体内,通过父母所给予的生理性生产资料的放大效应进行放大以后,再转化为产品价值。
由此可见,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出现,使原来的代谢性生产过程分化为代谢性生产过程与生理性生产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人类的价值转化方式由原来的“生物化学能——产品价值”演变成“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产品价值”。
二、生理性消费价值的起源
由于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出现,动物的价值转化方式演变成“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产品价值”。动物利用生理性生产资料的过程就是生理潜能经过放大以后转化为产品价值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生物化学能必须能够顺利地转化为生理潜能。不难理解,动物一旦出现生命元素的短缺(如缺水、缺氧、高温等)等现象,动物的生物化学能就不是顺利地转化为生理潜能,那么生理潜能转化为产品价值的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
动物如果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如水份、空气、洞穴、皮毛、衣服、矿物质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动物对于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大大减少迟滞、停顿、衰减、延缓、休眠甚至死亡等现象的发生概率,从而有效提高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概率,那么,这些物质资料就是生理性消费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所产生的价值就是生理性消费价值,习惯上称为“温饱类价值”。总之,生理性消费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概率,从而为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利用而奠定基础,即为生理潜能转化为产品价值而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生理性消费价值的出现,使原来的代谢性消费过程分化为代谢性消费过程与生理性消费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代谢性消费过程就是食物类价值轮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就是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
三、代谢性失效率
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以分为能量性新陈代谢与物质性新陈代谢两种类型,其中,能量性新陈代谢是新陈代谢的基础内容与核心内容,物质性新陈代谢是为能量性新陈代谢服务的,并围绕能量性新陈代谢而展开的。新陈代谢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不仅取决于能否提供足够的食物类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种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任何新陈代谢过程总会因为各种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失效概率。
失效率:是指事物在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一般记为λ,它也是时间t的函数,故也记为λ(t),称为失效率函数,有时也称为故障率函数或风险函数。
代谢性失效率:在生物化学能转化为新的食物类价值(即产品价值)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各种内部代谢物质的缺乏(或过剩)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将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迟滞、衰减、暂时停顿甚至完全中断等现象,从而使动物的生物化学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效率,称之为代谢性失效率,用λ1来表示。
四、生理潜能
人要想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生理性生产资料,就必须具备一系列基本的生理性条件和心理性条件: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宏观性、复杂性环境条件,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安全风险和内部健康性风险(即降低生理性失效率)。生理潜能使动物具备了被动地适应微观性、简单性环境条件的能力,劳动潜能是在生理潜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人类具备了积极主动地应对宏观性、复杂性环境条件的能力。由此给出劳动潜能的概念。
生物化学能通常只能使生物在稳定而简单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下来,而无法应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生理潜能是在生物化学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生物体能够应对简单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生理潜能的形成来自于自然界的非能量型物质,生物体能够通过消费这些非能量型的物质,并借助于这些非能量物质的某些物理化学特性与体内的生物化学能相互配合,能够顺利地应对某种外部环境条件的简单变化,例如,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水分的变化,空气的变化,日照的变化和矿物质的变化等,它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能量代谢过程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降低代谢性失效率。由此给出生理潜能的概念。
生理潜能:某些非能量型物质或外部环境因素经过动物的消费过程以后,这些非能量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与体内的生物化学能相互配合,就在动物体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理性功能,使动物具备了能够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简单变化的能力,在客观提高了能量代谢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降低代谢性失效率,这种特殊的生理性功能就是生理潜能。
生理潜能是在生物化学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动物应对简单环境的能力,并维护能量代谢过程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可以看作是生物化学能的扩展形式。
五、生理性劳动能力与生理性生产能力
动物在生理性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借助父母及长辈的资源来延伸和扩展自己生理功能,这些生育性生产资料就构成了生理性生产资料。
生理性生产资料:能够延伸和扩展生育功能的一切物质资料,就称作生理性生产资料。
生理性生产资料在动物的生理性生产过程中,将会对动物的生理性劳动能力产生加强和放大作用,也就是对生理潜能产生加强和放大作用,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物化学能,这就是生理性生产价值。
生理性生产价值:生理性生产资料在动物的生理性生产过程中,将会对生理潜能产生加强和放大作用,由此所产生的生理潜能增量就是生理性生产价值。
生理性生产价值力:生理性生产资料由于对生理潜能的加强和放大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生理潜能增量,就是生理性生产价值力。
由于生理性生产价值对于生理潜能的放大效应,那么,动物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生理潜能的速度与在单位时间获取产品价值的速度就有了明显不同,为了区别起见,给出“生理性劳动能力”与“生理性生产能力”的概念。
生理性劳动能力:劳动者个体在单位时间所能释放的劳动潜能,就是生理性劳动能力。
生理性生产能力:劳动者个体在单位时间所能获取的产品价值,就是生理性生产能力。
生理性劳动能力与生理性生产能力的关系是:由于生理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放大作用,生理性生产能力通常要大于生理性劳动能力。在没有信息的注入情况下,生理性生产能力等于生理性劳动能力与生理性生产价值力之和,即:
生理性生产能力﹦生理性劳动能力+生理性生产价值力
生理潜能与产品价值的关系是:由此可见,在没有信息的注入情况下,产品价值是由生理潜能与生理性生产价值两部分组成,即
产品价值﹦生理潜能+生理性生产价值
生理性生产价值反映了动物对于父母及长辈资源和力量的利用情况,因此也称为生理性生产价值,它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生育资料(生育工具)、生育组织(生育技术)与生育意识(生育文化),这三个基本价值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六、生理性消费价值与生理性生产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生理潜能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通过生理性消费过程将外部的某些非能量型物质或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消费吸收并转化为动物体内的生理潜能;二是通过生理性生产过程将父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所付出的各种代价进行吸收并转化为动物体内的生理潜能。由此将生理性价值划分为两大类。
生理性消费价值(即温饱类价值):某些非能量型物质或外部环境因素经动物的消费吸收以后,转化为动物体内的生理潜能,使动物具备了应对简单环境的能力,这就是生理性消费价值,在习惯上称之为“温饱类价值”。
生理性生产价值(即生育性价值):父母在动物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对动物的生理潜能产生替代、放大和扩展的作用,这就是生理性生产价值。
生理性生产价值又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生理性生产资料、生理性生产管理与生理性生产意识。其中,生理性生产管理就是关于生理性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理性生产资料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生理性生产意识就是关于生理性生产管理的规则体系,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理性生产管理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规范化的生理性生产资料就是生育工具,规范化的生理性生产管理就是生育技术,规范化的生理性生产意识就是生育科学(或生育文化)。
生理性价值:生理性消费价值与生理性生产价值,统称为生理性价值。
生理性生产价值与生理性消费价值之间的关系:生理性消费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积累生理潜能,而生理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加强和扩展生理潜能,因此生理性生产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生理性消费价值,它是一种能够使生理性消费价值产生放大作用的价值;生理性消费价值为生理性生产价值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生理性生产价值又为生理性消费价值提供发展的主导方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七、较高等动物的价值转化过程
由于生理潜能的形成,较高等动物的生理性消费过程与生理性生产活动出现明显的分离与独立。这是因为:一方面,较高等动物能够贮存相当数量的生物化学能,并转化身体结构的一部分,使其身体体积增大,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为其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源,从而为消费过程的分离与独立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生理器官趋于复杂化,消费性和生产性的生命活动的具体内容相对增多,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化分工日趋明显,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相互分离与独立将会有利于提高价值转化的效率,从而为消费过程的分离与独立提供了必要性。此外,生理潜能作为第二种过渡性价值,还推动着消费过程的分离与生产过程的分离,消费过程分解为代谢性消费过程与生理性消费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生产过程也分为代谢性生产过程与生理性生产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代谢性生产过程就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就是生理潜能转化为产品价值的过程;代谢性消费过程就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的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就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
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与价值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