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中国美术馆看著名的法国印象派艺术画展,其中莫奈(Monet)的“吹短笛的牧童”据说市值4亿元人民币。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艺术品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经典的自由主义解释,因为每个人最清楚自己的偏好,因此一旦拥有私有产权(金钱),必定会有足够的激励自己去根据效用和收入参与选择,如此则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形成了价格。哈耶克论证价格的知识分工原理就是这样的逻辑。
但是,也正如哈耶克自己所承认的,人们的偏好是一个寻找的过程。面对艺术品,极端地说,像我等这样的消费者,偏好是什么都不清楚,倒是很容易受“专家”的影响,对于艺术品的“价值”的看法几乎完全取决于专家和身边人的影响。此时,即便我身家过亿,拥有私人产权,也不能保证做出合理的选择。私有产权在这里不起作用,它甚至不是必要条件。我的偏好和效用直接受专家、“领导”的影响,这跟产权性质无关。换言之,一个拿公款去回购八国联军侵华时掠走的伺母戊方鼎,也不必然就不珍惜公款,因为文物购回国内展出时,一样要经受专家、领导和百姓的评价。
问题是,1)文物品的“价格”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价格不反映消费者边际上所能承受的最高代价,它还是价格么?
2)私有产权有时是否不是价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欢迎讨论。回帖者将看到一个画展中真实的笑话。
本帖隐藏的内容
当我和朋友在马奈(Manet)著名的“庆典”巨制前面驻足时,旁边一个老头高声叫道:“看哪,人家也画了咱文化大革命的情景呢!”另一个老头纠正道:“不对,这是100多年前的,应该是庆祝法国大革命!”......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轻声说:“其实,其实这是庆祝世界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