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500 80
2014-10-20
终于拿到了中信出版社出版、巴曙松领衔翻译的《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
本书的中心议题是财富分配与社会不平等及其解决之道,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赞美者有之,如经济学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最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反对者有之,其甚者如曹长青(“从头错到尾的《21世纪资本论》”)。
数学与自然科学议题有明确的是非判据与论证规则,是“普世”的,所以,虽然也有些“学派”之分,但是多是侧重点之不同,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对立,更不会有泼妇骂街式的“论战”。政治、经济与社会学则不同,立论的原始依据往往是某种“世界观/价值观/信念”,不同价值观对于同一议题难有共同点,甚至要分为曹长青所说的“左派、右派”,难以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讨论或辩论往往是各说各话,争取群众而已!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立论的原始依据是什么?我认为其中之一是他所说的“作为民主社会基础的精英价值观”(英文版p.1,“the meritocratic values on which democratic societies are based”)。
有意思的是,(中文版p.002)翻译为“以民主社会为基础的精英价值观”,似乎把“民主社会”和“精英价值观”谁是谁的基础的关系弄颠倒了!
皮凯蒂在(英文版p.422,)阐述了“作为民主社会基础的精英世界观”:“Our democratic societies rest on a meritocratic worldview, or at any rate a meritocratic hope, by which I mean a belief in a society in which inequality is based more on merit and effort than on kinship and rents. This belief and this hope play a very crucial role in modern society,for a simple reason: in a democracy, the professed equality of rights of all citizens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very real inequality of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contradiction it is vital to make sure that social inequalities derive from rational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rather than arbitrary contingencies.”
(中文版p.435)翻译为:“民主社会的根基在于崇尚奋斗的世界观。或至少是通过奋斗而实现价值的信念,即社会普遍认为,财富不均等更多的是由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而不是遗产和租金。这种信念和希望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很简单:在民主体制中,全体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与实际生活条件下的不平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要想克服这对矛盾,社会的不公平就必须是由理性和普世真理造出而不是强制偶然性因素。”
这段译文有点别扭!例如,把“meritocratic”解释地译为“崇尚奋斗的”和“通过奋斗而实现价值的”,“hope”开始译为“信念”,
但是,“this belief and this hope”,则把“信念”给了“belief”,而“hope”就成了“希望”!在不少地方都有这种同一英文词
汇对应不同中文的情况,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会使得无法提供“索引”的问题,而索引是严肃著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一段是否可以译为:
“我们的民主社会的根基是精英世界观,或者至少是精英期望,我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信念,在这种社会中不平等更多地是由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的,而不是由血统和租金决定的。这种信念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由很简单:在民主体制中,所宣称的全体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与非常现实的不平等的生活条件是尖锐矛盾的,而要想解决这一矛盾,至关重要的是要确保社会不平等只能够源于合理与普适的原则,而不是强制的偶然性因素。”
从这些论述,曹长青“左派分鱼,右派钓鱼”的诟病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20 10:27:48
楼主,请问中文版的pdf有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0 10:33:32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728/12810802_0.shtml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与“拼爹资本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0 12:43:52
拿到巴曙松领衔翻译的《21世纪资本论》中译本,很兴奋,原来期望这是一本完整的译本,可以好好研读;可惜,还是和近来大多数中译本一样,没有了“索引”,索引可是严肃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连包含“节”的详细目录(Contents in Detail)和“表格与图示(Tables and Illustrations)”也给省略了,大概是不屑于去查对中译本不同的页码!

包含关键条目及其所在页码的索引,前提是关键条目术语要严格一致。中译本没有索引,根源可能在于目前流行的翻译工作方式:组织一帮人(往往是一帮学生/研究生),分块翻译,关键术语都没有统一的约定(这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先认真阅读完全文并确定关键术语的翻译,工作量很大,谁来做呢!),各自发挥,各块完工后,领衔人草草一阅,就拼成全书了!这样,原文中包含关键条目及其所在页码的索引也就无从“翻译”了。

无论是科技类著作,还是经济类著作,这种翻译工作方式目前是很盛行的,但是,这绝对不是我国学界的传统!我手头一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离今年2014年正好50年,半个世纪,one -half century)出版,曹葆华、于光远、谢宁翻译的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就有非常完整的“人名索引”和“事项索引”。那个年代,除了要严格统一术语,而且要在打印出的样稿上一个一个地找出所在页码;例如,“因果性”就出现在十处,“光”更是出现在十九处!以现在的文档编辑工具,只要严格统一了术语,查找页码就是很简单很简单的事了!技术手段大大进步了,严谨的作风却丢失了!

这里提“one -half century”,是因为中译本竟然把(英译本p7“By the time Marx published the first volume of Capital in 1867, exactly one-half centur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Ricardo’s Principles,”)翻译为:(中译本p007“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时,也就是李嘉图的稀缺性原理发表后的一个半世纪”),1817年到1867年,50年,“one-half”century 竟然成了“一个半”世纪!当然,这只是小小的失误,但是,严肃著作的翻译,似是不应该出这样的笑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0 12:53:45
何时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0 14:24:48
逍遥小民 发表于 2014-10-20 12:53
何时分享?
?,我那本中译本是纸质版,无法分享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