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拔尖和领军人物进入“千人计划”,以及现有专家从非全职到全职回国,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他们的顾虑。应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的海外华人是非常关心和热爱祖国的,很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国家和平、安定和人民相对富裕的年代,如果单靠呼唤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而不给予与其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等的利益待遇,同时没有一个与国外大学终身教职类似的长期化的人事制度安排保障,就很难吸引大批顶尖和领军人才彻底为国服务,这也是对知识和人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表现。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的力气,破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对其充分尊重、放手使用,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顶尖和领军人才愿意回国并付诸行动。
其一,建议有关部门对已实行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常任教职制度的国内学校及其院系进行调研,探索在高校这样一个高智力的知识密集型群体里渐进实行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的退出与转岗机制,同时对于真正卓越的人才予以长期乃至终身的工作保障,除非其有严重的学术不端或违法行为等。
其二,如果是全职引进这些已经在海外扎下根来的华人顶尖和领军人才,除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保证,还需在住房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以解决其后顾之忧。上述种种高规格的安置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激发更多的人才自觉向这种顶尖标准靠拢。
其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绝大多数国家所用的双重国籍制度。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过去一些没有采用双重国籍的周边国家如韩国、俄罗斯、越南等,近些年来纷纷对出生是母国的人有条件采用或默认双重国籍,同时这也利于其原有公民一旦在母国违规犯法能予追诉。
最后,对于“千人计划”专家无论彻底回国与否,均应从政治上给予充分信任,并将符合条件的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逐渐纳入干部管理视野,提供更大的事业舞台,进一步拴心留人。同时,建议在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中,可以对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和服务国家急需两类导向实行分类申报、评价和支持,让海归和本土高层次人才并驾齐驱、砥砺前行,共同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田国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创导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试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领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
(文章源自千人智库—EWW141020C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