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毁灭中国经济吗?(对于现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分析)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对于我国现行的从紧货币政策进行评论,认为现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将打击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毁灭中国经济,使得我国经济进入衰退。原因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信贷资金,而提高利率、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的一系列减少货币的供给,加大资金回拢力度的政策,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使得许多面临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衰退甚至破产。
应该看到,这些文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央出台紧缩货币政策,是根据2007-2008年我国国内价格持续上涨压力做出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PPI的涨幅要比CPI的涨幅更能说明我国国内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5月我国的PPI涨幅只有2.8%,到今年上个月(2008年5月)就达到了8.2%,平均月度增长率达到4.5%,2008年前5个月,月度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7.4%。如此高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趋势,通过流通领域的放大,使得人们开始担心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为此,直接能够采取的宏观控制措施就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2007-2008年PPI一览
时间 同比涨幅(%)
2008年5月 8.2
2008年4月 8.1
2008年3月 8.0
2008年2月 6.6
2008年1月 6.1
2007年12月 3.1
2007年11月 4.6
2007年10月 3.2
2007年9月 2.7
2007年8月 2.6
2007年7月 2.4
2007年6月 2.5
2007年5月 2.8
平均月度涨幅 4.5
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作:星岛环球网
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有其副作用,那就是会对企业的信贷造成困难,从而压制经济发展的势头。这就好比鱼和熊掌,难以得兼。根据传统宏观经济观点,在社会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经济发展,物价上涨,就业率上升;物价下降,经济将会走低,就业率下降,此时的货币政策将会更有效率,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经济增长的“火候”进行调控,实现平稳发展。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后,货币政策将会失效,政府如果还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价格上涨,经济增长缓慢的滞胀现象。
为了避免实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给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我国同时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前的11个宏观调控经济周期中,有8个周期都是采取了双松或者双紧的调控政策,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这些政策组合往往导致矫枉过正,使得中国经济好像在“打摆子”,一会儿过冷,一会儿过热。“一抓就死,一放就活”,放、活、抓、死的经济大起大落,使得我国经济在总量发展的同时,也蒙受过巨额效率损失。并且由于政策干预过度,经济周期波动频繁,改革开放到2008年前,经济平均周期只有2.7年。
时间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搭配方式 实施年限
1979-1980 松 松 双松 2
1981 紧 松 紧松 1
1982-1984 松 松 双松 3
1985 紧 紧 双紧 1
1986-1988 松 松 双松 3
1989-1991 紧 紧 双紧 3
1992-1993(中)松 松 双松 1
1993(中)-1997紧 紧 双紧 5
1998-2002 松(积极)松(稳健) 双松 5
2003-2004 积极淡出稳健趋紧 偏松趋紧 3
2005-2007 稳健 稳中适度从紧 双稳趋紧 3
2008 稳健 从紧 稳健从紧 -
08年前平均周期 2.7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涛,2008。
针对我国此次的物价上涨,中央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调控手段,表明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措施更加理性,既看到了通货膨胀的威胁,也意识到了防治通货膨胀的潜在代价。意识到了在货币政策为宏观调控赢得时间的同时,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实现经济发展“好”字优先,不能因为担心物价上涨就扼杀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一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度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减低财政风险。二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实现财政支出“有保有压”。其中,保证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压制那些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和落后的工艺设备。三要推进财政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四要增收节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过快增长,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稳健财政政策对于财政支出的“有保有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那些保证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民营企业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贴息贷款、贷款担保、价格补贴等手段,帮助符合上述要求的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实现民营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相信通过财政资金的乘数作用,我国经济经过此次宏观调控将实现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将逐步走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