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济学有着太多的假设,比如说,有两堆完全一样的苹果,卖不同的价钱,那么,一定是便宜的那堆卖完,而贵的那一堆没人买。经典经济学假设所有的人都会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策略。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大部分时候时候两堆一样的苹果卖不同的价格,都不会出现一堆卖完而另一堆没有人去碰的现象出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经济学的假设没有考虑到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信息的充分获得。所谓人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是建立在信息完全的基础之上的。但信息完全,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可以讲,在我们做出“最有利”判断之前,99%都没有能够获得充分信息。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两堆苹果是完全一样的(虽然这是事实),总有人会对贵的苹果感兴趣,以为它比便宜的要好。这时候,他们的判断就是建立在“信息假设”的基础上的。而这样的信息假设,很多情况下都是错误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做出的都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推翻经典经济学。
那么,是否充分公开信息,就符合人们的意志了呢?比如最近我在计划去BANFF国家公园旅游,当地有很多很多的住宿,事实上,要做到“信息充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栋房子都有建材,朝向,新旧,主人好客,通讯,交通,昆虫,价格,床,房间,等等等等的不同,倘若我因为要追求“信息完全”,就必须把所有一切的细节都搞清楚,那是一个可怕的结果。实际上我的定购过程,不过是选定了一个价格范围,然后再这个范围内大概看看就找了一家。那么这种“信息不充分”,是我乐意接受的,虽然我做出了经济学上的“不最有利决定”,但考察整个花费的时间和过程,我事实上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所以我们描述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不应该去遵循经典经学的一些定义。我以为经典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描述了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却不能描述经济发展的过程。
那么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回到前面,看看实际生活中的苹果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吧。
人们在购买苹果的时候,其实是依据的“不充分信息”。一些人买了便宜的,另外一些人买了贵的。当第一次尝试结束后,他们中有些人继续买已经买过的苹果,另一些人(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尝试购买另一种苹果。这一小部分人是第一批发现苹果完全相同这个秘密的人。然后这一小部分人中的一部分,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把这个信息逐渐公开出去,在经过十几次地购买,学习,尝试之后,所有的人才逐渐了解到贵的苹果其实不值,然后开始放弃贵的,买便宜的。那么这个时候,经典经济学的结论才开始体现。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在苹果经济中,经典经济学的结论几乎永远不可能得到体现。因为交易员也同样是智慧生物。卖得贵的公司往往在初期可以赚到比便宜的公司更多的金钱,然后他们把这些钱投入了研发,而当市场逐渐向便宜公司转移的时候(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贵的公司应该倒闭),贵的公司忽然推出了一种新的苹果,这种新苹果的口味完全压倒了便宜苹果。于是贵的公司开始走高价路线,不断推出新品种,保持自己的高价。而便宜的公司则可能继续走便宜路线。满足一般人的需要。这个时候,便呈现出苹果经济的多样性,这两个公司可以不断赶超,互相促进,但可能永远也不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经典经济学的问题是,他们总喜欢得出一个结论,比如A公司的苹果比B公司的贵,导致A公司必然倒闭。实际上经济发展也许永远只是过程,永远也不会有结论。
所以研究经济学,我们必须开发另一种途径,这种研究方向就是模拟研究。模拟研究的好处在于它更加贴近现实,它放弃了大量的经济学假设,而以现实为基础。但模拟的困难在于我们很难取得现实经济学的参数。比如,究竟有多少人会做不同尝试?他们中有多少人会和别人做信息分享。当我们无法获得这些数据的时候,整个研究就会陷于停顿。
所以这里,我只能够对这种研究做一个粗略的模型设计。
经济学系统(我在下面中正式的复杂系统的名字来代替)应该不同于混沌系统。混沌系统的特点在于系统本身没有智慧,靠的是外力的作用,比如天气系统。而复杂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智慧的。这些个体每一个都不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但是它们会对最接近它们的有限刺激做出“最有利”的反应。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某些节点可以获得比较多的信息,我们称之为中心节点,比如公司的老板。但总体来讲,没有哪个节点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被去除,这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当系统中的个体越来越多,系统就越趋于复杂,而复杂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突变。突变是意识形成的,虽然它也受到自然选择的淘汰,但更加重要的是,在接受自然选择的同时,它会主动对自己进行改造来应对选择。当每一个个体都在对自己进行改造的作用下,整个系统会出现突变,整个系统都会焕然一新。
我可以用微软的成功来解释这一点。当个人电脑出现的时候,全美国有几百个操作系统在运行,在这整个的系统中,微软只是一个很小的元素。然而不是有句话说:一只加州的蝴蝶舞动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常风暴。这一次,微软就是这只蝴蝶。没有人可以解释为什么微软会领导了一场革命。但是事实上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在世界经济系统中达到了突变的境地,而比尔盖兹的大脑——尽管只不过是一个大学生的脑子,在这个突变的最后关头转动了一下,于是,一场技术革命的风暴到来了。
通过这个模型,我将阐明一个观点,就是我一向反对的赶超策略。很多人都希望靠ZF投资,去扶植一些行业,但是我认为,往往最重要的东西都不是靠ZF投资能够建立起来的。大部分优势的取得,依赖的是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不是某一单项的进步。系统的突变只和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而和单项技术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给草履虫装上脊柱,那将是进化史上最大的笑话。
第二点,我认为突变不光有向上突变,同时也有向下突变出现。复杂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如果我们改变一些参数,我们就会发现整个系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试想,在一个系统中,某些结点获得了无偿占有其他接点利益的能力,那么出于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的观点,这些超级节点就会吸引其他节点与之建立关系。这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节点依附其上,获得同样的无偿占有其它节点的能力。这个过程能否中止?是否可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我认为很难。因为无偿占有太具诱惑性了,然而到最后,当所有的节点都变成超级节点后,他们非但不能获得利益,反而连原有的创造利益的能力也失去了,这将导致系统的突变——灭亡。这就像生物,如果没有威胁,那么它就趋向于灭绝。但如果我们人为地给它制造一个威胁,那么,当这个危险超出节点能够获得利益的时候,节点就会离开这些超级节点,使得整个超级节点集团获得利益的能力越来越弱,最后趋向解体。而超级节点为了维护其能力,必须要对自己进行进化。是自己获得利益的能力超过威胁,在这威胁进化的不断转换过程中,整个系统才会不断地进化。进一步,这种对超级节点的威胁,应该来自于普通节点而不是超级节点本身。我们可以用生物界掠食者的模型来说明这一点,狮子要吃斑马,对于狮子来讲,斑马跑得太快,吃不到要饿死是它的最大威胁。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在狮子和豹子之间有竞争,而斑马永远不能跑,显而易见,最后所有的斑马都会消失。斑马虽然不能挑战狮子的牙齿(没有获得超级利益的能力),但斑马可以自我保护,免于被获取,这是整个掠食者模型中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们有一台超级电脑,能够模拟每一个节点的行动,那么,也许我们就可以模拟整个社会。我们可以加快其进程,比如把人每天吃一个苹果提高到每1毫秒吃一个苹果,然后就可以加速系统的变化,看到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同时,复杂系统可以扩展到其他无数的方面去。利用生物学,物理学的一些特性,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模型,使结论趋向于现实。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我写此文,是抛砖引玉,想知道是不是国内现在有人在做这样的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希望广大经济专业的朋友也能谈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5 10:30:50编辑过]